夜读 · 报告文学“王牌号手”(五)

导弹发射“一号手”,一干就是十二年,何贤达将一枚枚导弹送上蓝天,自己也荣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等荣誉,还被驻地省表彰为“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导弹发射“男一号”,名气越来越大,荣誉越来越多,但何贤达不骄不躁,不断向着更高的目标冲刺,再次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当发射指挥长!

发射指挥长,顾名思义就是导弹发射的“灵魂人物”,指挥调动所有号手的每一个操作动作,事关导弹发射的成败。

那年,上级机关组织座谈调研,何贤达发言语惊四座:“部队的士官越来越多,学历层次、知识结构也都有了很大提高,我建议可以遴选士官担任发射指挥长。”

何贤达提出这个建议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站在战斗力建设的高度,经过了深思熟虑、反复酝酿。座谈中,他向大家详细陈述其中缘由:干部担任指挥长,普遍存在着任职时间短、更换频繁等问题,每次调整都会带来发射单元实战能力的“锯齿形波动”,而让士官担任指挥长,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你这个建议很有分量,我们下来后要进行专题调研和论证。”何贤达的建议,引起了机关的关注。二〇一二年初,传来好消息,上级决心在该旅探索士官担任指挥长试训,何贤达自然再次成为“吃螃蟹”第一人。

从“一号”到“零号”,看似简单的一步,实则相去甚远:要想胜任指挥长岗位,既要精操作,又要能指挥,还要懂排障,必须熟悉掌握整个发射单元的全部专业,谈何容易?

再难的事,何贤达从不打怵:要成为能打仗、打胜仗的精兵,就要挑战各种“不可能”。他继续发扬啃硬骨头的精神,一次次完成对自己的超越。

那一段时间,何贤达恨不得一天掰成两天用,正课时间参加连队统一组织的军事训练,业余时间就恶补其他专业,从“一专”到“多能”,从“多能”到“全能”,逐步熟练掌握了某型导弹发射的所有专业和操作岗位,三个月后终于迎来“破茧成蝶”时刻。

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导弹旅演兵场上,导弹发射指挥长资格认证考核擂响战鼓。全旅一百多名干部、士官整齐列阵,猎鹰般的眼睛紧盯着迷彩掩映下的擂台,他们的眼中,是用汗水打拼的本领之争,但在何贤达看来,这个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事关整个士官队伍的荣耀。

群英对决,各展其长,经过数十个课目的多轮较量,考核终于尘埃落定,旅领导站在擂台中央,郑重宣布比赛结果:作为士官选手的何贤达,稳居榜首。

一石激起千层浪,何贤达被战友们团团围住,几名老士官把他抛得老高:“你可是给咱们士官长脸了,干部能干的,咱们也能干!”考核结果,让旅领导更加欣慰:作为撑起战略导弹部队“半壁江山”的新型士官,正活跃在各条战线、各种岗位。

不久后,经过上级批准,何贤达和几名战友成为战略导弹部队首批士官发射指挥长。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再次证明:“没有先例,就要敢当第一人!”

从全旅“第一吊”到发射“金手指”,从“王牌一号手”到“士官指挥长”,何贤达操作导弹的技术越来越精,名气越来越大,但何贤达的心里却仍不闲着,总在操心部队建设的“大事”。

几个月潜心备战,何贤达一举拿下士官指挥长的“上岗证”,就在战友们向他竖起大拇指的时候,他却在想:如果所有的号手都能像指挥长这样,能够熟练操作全部岗位,那该有多好。

“你是不是有点‘嘚瑟’了,全旅能有几个何贤达,你以为谁都可以成为全能号手?”战友半开玩笑地说。何贤达也怕遭人非议,就暂时搁浅了这个想法。

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在大伙自认为本领练到炉火纯青之时,一次红蓝对抗演练震动全旅。

南国冬日,雾锁四野,全旅在方圆几十公里的地方摆开战场,何贤达带领发射单元驱车仗剑,按时占领发射阵地,墨绿色的导弹昂首待发,就等上级下达“点火”口令。

“你们遭到小股敌特袭扰,两名号手重伤退出战斗……”大家正焦急等待“读秒”,导调组却下达如此特情,阵地上乱作一团,何贤达一时也没了主意。

“一号手兼操二号位,瞄准号手并行操作……”何贤达眉头紧锁,脑子中像放电影一样快速运转,调兵遣将勉勉强强完成了所有流程,可是一看秒表,早已错过了发射窗口。

“王牌号手”败走麦城,让何贤达一连几天都没有睡好觉,他越想心里越 “发毛”:“少了两个人,误了一发弹,这要真打起来咋交代?”一遍遍回放、一次次烧脑,一个大胆想法跳了出来:“减员操作”。

任务复盘总结,何贤达先拿自己开刀,检讨发言扪心自问:“如果战争来临,每个号位只有特定的号手才能操作,这样可以满足需要吗?战场上,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我们怎样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特情?”

一连几个问号,让所有人陷入了沉思。沉默,持久的沉默。休会!很快,全营召集班以上骨干广开言路,会场讨论更加激烈。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术业有专攻’已难以适应实战需要。”“如果我们再满足‘一招鲜、吃遍天’,就会很快被时代淘汰。”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建言献策、集思广益,何贤达这时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必须培养全能号手,人人练就‘十八般武艺’,同步开展减员操作训练,做到叫谁谁能上,岗岗能操作。”

旅领导一听,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这与他们的打算不谋而合,当场表态:“先在一营搞试点,就让何贤达来负责!”

说干就干,一营率先在全旅开展全岗操作和减员操作训练。减员不是减人头,而是对发射流程优化重组,再加上严格的考核机制,大家嘴上不说,心里压力重重。

再大的困难,也挡不住何贤达敢闯新路的勇气,再难完成的任务,也熄灭不了官兵冲锋在前的热情。发射单元由单岗操作变成全岗操作后,何贤达一边带新兵学专业、练操作,一边加强自身新本领学习。他常自勉道:“‘一专’我是老兵,‘全能’我就是个新兵。”

每天天没亮,何贤达就带着规程开始背记,晚上熄灯后就去饭堂加班,有时加完班紧接着就站岗执勤。从单装到流程合练,和新兵一起操作、一起学习,甚至比他们还要勤奋。

几经磨砺,等大伙儿练出“全能”本领,何贤达就开始专攻“减员”操作训练。他带着发射单元铆在阵地上,反复尝试、研究论证、编写规程,从减员一人到减员三人,从定岗减员到随机减员,不仅将“减员操作”的极限值压减到一半号手,还锤炼出一批可以“号手随机互换、单元随机重组”的全岗操作单元。

一个“随机”,隐藏着无数不确定的可能,但也透出对精湛操作技能的十足底气。按理说,这在导弹部队已是“大动作”,但何贤达却冒出更大胆的想法:将新训法进行固化推广。经过一百多次反复试训和研究论证,最终将每个发射单元减少一名号手,一套新的“东风剑谱”出炉,进入新《训练大纲》,成果在火箭军部队推广。

当年底,兄弟单位运用新的训法战法出征,在随机指定号手退出操作的情况下,成功发射了两枚导弹。

好刀石上磨,好钢火上炼。何贤达不仅善琢磨爱操心,关键时刻都能顶得上去,旅领导常说:“何贤达在场,我们放心。”

二〇一五年一月,导弹旅转战西北,即将迎来该旅组建以来的第一百枚导弹升空。荣耀与挑战,落到曾创下“首发告捷”荣光的发射一营身上。

百剑腾飞,事关重大,又恰逢“导弹发射先锋营”授称十周年的节骨眼上,谁当横刀立马?大伙儿意见不一,有的认为“选尖子抽骨干,组成‘最强单元’上阵”,也有的官兵认为“天天喊‘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不能一到关键时候就‘前怕狼、后怕虎’”。

营党委经过反复研究,作出了一个全旅从未有过的决定:由士官指挥长何贤达带队,执行发射任务。

战队亮相,全旅哗然,何贤达也不免眉头紧锁:这套发射单元实力不容乐观,除了自己这个指挥长,其他号手都没有实弹发射经历,还有三名新号手定岗甚至不足两个月。

“打仗就该这么干,你们放心,我肯定不会让大家失望。”这是何贤达给旅领导表的决心,也是他给操作号手吃下的“定心丸”。

备战阶段,何贤达带着号手反复强化训练,手把手传授发射经验,一遍遍搞好预想预防,让每名号手顺利拿到了战场“入场券”。

寒冬时节,高海拔的戈壁滩气温直逼零下三十摄氏度,矿泉水放在户外不到五分钟就冻成了冰疙瘩,手碰到金属表面一不小心就会粘掉皮。战士们只能穿着棉衣、戴着面罩和手套操作训练。

“行不行?”面对旅领导的关切目光,何贤达的回答简洁干练:“没问题!”他一边组织号手熟悉操作流程,一边反复进行预想预防,针对可能出现的特情故障制定了十余套应对方案。

塞外隆冬,关山飞雪,一声点火,长剑问天!

发射零日,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雪扮靓了发射场。何贤达无暇欣赏雪景,他手握秒表,准时下达“点火”口令。随着一声轰天巨响,导弹越过茫茫雪山,消失在湛蓝天际,数分钟后准确命中目标。

那一刻,战士们欢呼雀跃,何贤达却异常淡定,仰望长天,久久不语。这发导弹,催开了他心中一个新的梦想,也翻开了该旅战斗力建设标志性的一页!

导弹一飞冲天,打出了“导弹发射先锋营”的风采,打出了“王牌号手”的担当!不久后,何贤达戴上了一枚金灿灿的一等功军功章。

作者:李永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号手   王牌   荣耀   报告文学   士官   阵地   导弹   本领   上级   单元   部队   岗位   想法   领导   操作   建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