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斯人,道无归

——人活着就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而这些选择会不断地推动着生命的进程。然而个人的力量和意志太容易被社会的滚滚大势所影响,只有初心不磨,才能得道。

眼前这位老人满头银发,面容沧桑,布满血丝的眼睛,混浊中透露着平静从容。从他硬朗的身躯不难看出年轻时的风采。


吴老师,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70多岁了

贫寒苦读终展头角,年少初得志

五十年代那是个百废待兴,欣欣向荣的时代。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没有被断绝求知的权利。他很小的时候就懂事能下地帮助父母干些农活。上学时还需要半工半读。

他求学的路磕磕绊绊。有一次因为休息过少,甚至在工作时昏睡倒地。然而这都不算什么,在他的记忆中更难熬的是饥饿。大多数时候都只能吃得半饱,还要喝水填肚子。因为吃不饱,更因为生计,他的学业也断断续续。

他知道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就算再艰难也没有想过要放弃,所以格外地努力学习。白天因为有大半时间在干活,而晚上又舍不得点灯,只能抓住下午后太阳的每一缕余晖来学习。

初小、高小、初中、高中他一路以优秀的成绩升学。那时他已经是村里有名气的人物了,提起他的人无不交口称赞。那个年代不是谁都能读得起书的,读到高中的更是少之又少。


吴老上初小时使用凳子兼书桌,一直保留至今。

时代的潮流不断向前,暗流涌动。七十年代转眼便到。这时候他面临两个问题:是选择继续学习还是参加工作。

回到家中,他下了很大的决心支吾地向母亲说明了情况。当时母亲沉默了很久,才神色黯淡地对他说:“你的父亲近来身体不太好,老大虽然已经工作,但你弟弟还在上学……”

最后他被分配到一所民办初中当任课教师,负责教授语文。这所学校是他们所在的镇上唯二的中学之一,因为是民办学校师资力量不够,所以规模小点。


这是中学旧址。1998年停办,收归所在地村集体,2020年全面拆除新建,图上为村公共祠堂。

或许他真的在教书育人方面很有天赋,他所兼教的两个班级,学生的语文成绩都有显著的提升。学生们的敬佩极大地激发了他的教学热情,教学效率也有了提高。那个年代的工资虽然很低,但也够饱肚,理想和激情更加重要。

一年后他受到了校长的赏识,破格转正并把他提升为初中毕业班的带班主任。他的工资也是水涨船高,甚至可以补贴家用了。这一年年底,深受学生们欢迎他,成为了学校共青团支书。

次年中他在校长的带领和推荐下,宣誓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到了校党支部。一时间他的事迹在村里传得沸沸扬扬,引得人们交口称赞。都说老吴家祖坟冒青烟了,出了两个了不得的人物。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福邪

正是苦尽甘来时,意气又发惹春风。一转眼时间就过去了两年。

某一天校长找到了他,当时校长的神色有点异样,用开玩笑的语气对他说:“为国同志啊,看来我们这个学校的庙还是太小,真是委屈了你这样的人才。”

“不委屈啊,同学们很活跃,同事们也很友好亲近,我很喜欢这样的氛围。”他没有多想,本来他就是一个老实人有点内向,而且一心扑在教学上,对于社会上惯用话术和人情世故知道得不多。

“那就好,那就好啊。哈哈,为国同志,好好干,校组织是不会亏待你的。”校长仿佛松了一口气,话语都轻快了起来,随即严肃地保证道。末了还轻轻地在他的肩膀上拍了拍,如慈祥的长辈遇到了自己欣赏喜欢的后辈。

“恩,我会的。”他觉得校长今天的态度变化有点大,但还是重重地答应下来。

一周后,他接到了学校通知,他升任教务处主任,还是兼带班主任,工资待遇增加一倍。而和他同一个办公室的老刘却是被调走了,到县教育组工作,高升成为了公务员。他觉得有点突然,感叹着人生无常,前天还是一个办公室的同志,今天就双双高升,各自一方了。说实话吴老师当时是有点羡慕他。

后来据他在教育系统工作的朋友所说,鉴于当时受社会风气影响教育系统的人才流失严重,时代开始转变,县里为了增加教育系统人才向下属各村、镇学校下发了招贤令。他们学校就他被点了名,原来这些年他也在系统里出了名。

随着校长去了一趟县里,后来名额就变成了老刘。其实当时他听到这个消息时相当愤怒,凭什么啊?

命运就是这样,很多事情不以个人意志而转移。

随着时代变迁他终于成家,开始为立业做打算

暗流涌动的时代在这得失间过去,迎来了汹涌澎湃的八十年代。这个时代的潮流更加激烈地影响着这个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他家里的状况得到了改善,终于可以考虑自己终身大事。经人介绍他认识了一位外镇村里的姑娘。姑娘人是老实温和,还算合他心意。而且好歹她父母还支持她读完了高小,在那时也算个知识份子了。

于是父母为他张罗了婚事。结婚前后这段时光是他生命中的高光时刻。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工作,成绩斐然,他所带的毕业班升学率都是一半以上,在当时可是个不可思议的成就。他的职务晋升成为副校长,党支部副书记。


吴老先生结婚时购置的衣柜,一直放在老房子里。

婚后的他有种莫名的责任感和压力。他开始在意他的工作还有工资待遇。因为他结婚时耗费了不少积蓄,将来还有孩子要养育。现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机会和诱惑摆在眼前,他首次有了跳槽的念头。

他并没有马上实施。因为他才结婚不久需要安稳,而且一时半会也没有好去处,所以他决定安下心来,边教学边好好地学习打磨自己,等待机会。


吴老师学习时用的长书桌。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他因而错失良机

他的大丫头出生后,他终于迎来了一个机会。他被县里保送到地区师专学习一年半。同时据知情人士透露,毕业出来后一律安排工作。无论是公务员还是事业编制,都是不错的选择。毕竟这两种职业都是公办,而且薪资待遇也高。

当时的他简直喜出望外,见到谁都笑嘻嘻的,别人还以为他怎么了。兴奋过后却是百般忧愁涌上心头,他开始变得有些迟疑了。

原来这一年,他父亲身体状况突然变坏,需要长期吃药,治疗。虽然大部分的花费都由他大哥包揽,但是剩下的部分他也是负担不起。幸好,他弟弟已经在村委记账多年,即使工资不高,也可以帮助分担不少。

现在的他积蓄已经快见底,除了预留家里的生活开销,他已经没钱了!而且学习期间是没有工资领的,学费、吃喝花销都是自己掏腰包,公派补贴的那点也就聊胜于无而已。他拿什么去学习?何况是一年半之久?

当时他大哥在县城里工作,偶尔可以搞点副业,工资在当时还是挺高的。他没敢向他大哥开口,一是当时出行不易,而且他大哥工作繁忙经常呆在工作地。二是他害怕面对大嫂,大嫂为人有点厉害。如果让她知道前脚刚刚为家里付出巨额的医药费,又要后脚跟进去借给小叔一大笔钱,估计面色不会多好看。

他以己度人,也就不为己甚了。在煎熬考虑三天后,他才万般不舍地决定放弃:以后一定还会有机会的吧。这只是他自己试图说服内心而已。

说到底还是他自尊心和内向性格作怪。这些年的顺风顺水,也听惯了别人的奉承,他已经有点骄傲,他已经不允许自己在别人面前低三下四地请求。

是啊,人都会改变,他不知不觉间已经把自己心灵垒上了壁障。

他艰难地递出了自己的推荐书,他把同村一位教师朋友推举了出去。这时候的他不知道就因为他这个举动改变了一个家庭的人生。而这些本是他应得到的……

面对滚滚大势,人力有时尽只能黯然落幕

时代洪流扫过万里江山,人间大地尽换了新颜。人们在努力地适应着这个剧烈变化的社会。

两年后二丫头出生了,但并没有为这个家庭带来多少欢喜,反而是给这个家庭增加了一些压力,一个关于家族传承的古来传统带来的压力。

他大哥结婚早,总共有四个孩子,但只有一个男娃。这个男娃还是个精神病患者,需要长期吃药,严重时还要住院,怕是担不了家族重担。他弟弟也已经结婚,大娃也是女孩。

老爷子眼看没几年好活了,他母亲也焦急起来,经常在他兄弟俩的耳边唠叨:“要个男娃啊,老吴家不能在你们这代就把传承断了吧。”

吴老师夫妻俩也是传统保守的人,他们自己内心里也是想要个男孩的。问题是计划生育越来越严格,查处力度和处罚力度都在不断加大,他害怕会出问题。

附近的村子有很多家庭已经因为超生被罚得快破了家,而且就算超生怀孕的也一样被带去医院流产,结扎。现在超生和准备超生的家庭都人心惶惶,日子都过得胆战心惊。犹豫再三,他们还是决定再缓缓,看看风头会不会过去。

然而人生总是充满不确定性,发生意外也是难免。又是一年过去,妻子的意外怀孕彻底地改变了他的人生。

一天吃晚饭,妻子突然放下碗筷快速跑出去干呕不已。他以为只是噎着了,连忙站起拿起水壶倒了碗水追出去端到她面前,并用手拍打着她的背部,轻皱眉头说道:“怎么这么不小心,慢点吃啊。”

然而妻子并不领情,扫开了他的手,跑到另一旁继续干呕起来。这时迟钝的他有点反应过来,但又有些不敢确认。只能在旁边默默地看着,干着急也没用。

好一会儿后,妻子终于平静了下来。他缓缓地走到她身边,用手轻轻地按揉着她的背部,柔和地对她说:“好点了吗?”

妻子不作声,只是默默地站在那里,良久之后才幽幽地答到:“我怀孕了。”

这轻轻的一句话,犹如一颗惊雷在耳边炸响。脑袋嗡鸣过后,他怀着忐忑不安又有点欣喜心情接受了这一事实。

从此以后他们家开始了“偷偷摸摸”过日子的模式。他们打算等到真正显怀后就把妻子送到县城里,让大嫂帮忙照顾一二。

然而天意弄人。尽管他们小心翼翼,尽管他们不露声色,然而还是没有躲过有心人的眼睛。不知道是谁告的秘,也无从追究。

几个月后,学校的老校长在办公室里找到了他,神色有些凝重,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为国同志,这些年我看着你在学校成长,不断突破自我,越来越优秀,我是有多么欣慰啊。你这些年也为学校涨了不少面子,争了不少好处,我心里都一一记着呢。”说着还动情地用手拍了拍胸口。

“哪里的话,这不都是大家和校长一起努力的结果吗。”听着老校长动情的话语,他心里咯噔了一下,他早已经不是那个初出茅庐什么都不懂的青涩小子:有事情发生了。心想着,便反应过来,真诚地回答着。

老校长眼里闪过一丝欣赏,随即神情严肃起来:“为国同志啊,你是个聪明人,应该知道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能做才对。现在不能做的事不代表以后都不能做,你明白吗,你应该懂得取舍。”

他说完后神色有点忧愁,然后又意味深长地拍了拍吴老师的肩膀,步履有些沉重地走了。

他第三个孩子没有保住,是个男孩。从卫生院出来的那一天,一家人的心情都非常的沉重、悲痛。他母亲像是失了魂,成天喃喃自语:“造孽,造孽啊……”

妻子开始变得沉默寡言,经常失神发呆。而他的父亲受不了这个打击,虚弱不堪的身子一下子崩溃,住进了重症室。幸好是救治及时又或是老爷子自觉现在还没有脸面到地下见老祖宗,总之像奇迹般吊住了命。

在这种情况下,心地善良的他,知道不应该归咎于谁,时代的发展就是这样,总得有人牺牲些什么。但他的心情却变得很压抑,整天心事重重,寡言少语。他再也无心教学,怕是这样下去会误人子弟,在痛苦地煎熬了几个月后,匆匆辞去了所有职务。

在众多学生不舍的神情与呼唤中;在老校长声泪俱下地百般挽留下;在同事们情深意切的劝导声中,他毅然决然的离开了这份他曾经热爱的事业,离开了这个他挥洒了十多年青春与汗水的地方。从此这里的喧嚣与激情,喜悦和泪水都与他无关。

我无从得知当时他的心情,我想应该是很悲伤吧。吴老师没有告诉我,但我想他离开的那一天应该有雨吧……

生活还要继续,时间从来不会为谁而停留。一年后,他的儿子出生了。他说到这里时,不免脸带微笑,表现得有些欣喜,像是松了一口气。但随后的语气中他又有些遗憾。

人生没有回头路,是因为无须回头吗

他隐晦地提到后来的生活中,有好几次机会可以让他重归热爱的事业,去重续他之前未竟的辉煌,但是他并没有选择。难道是他历经多年社会磨练迷失了吗?并没有。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坎,他没有迈出去。

站在历史旁观者的角度自然能清醒理智地分析着别人的人生。在老人家跌宕起伏的前半生中,我看到了他做出的数次重要的选择,都不是他本意,甚至从旁人来看都是不合理的。

身为当局者的他和我们身处在这个滚滚向前发展的社会,在大势的裹挟下能保持应有的审慎与智慧已属不易。很多人都只能随波逐流,多少有点身不由己。不想被拍在“沙滩”上,更不想逆“潮流”而返,被社会所遗忘。这就需要勇于拼搏的智慧;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需要万磨不改的初心!

历经沧桑方知岁月,洗尽铅华才晓真意

人需要经历世事才能成长,在这过程中,会失去很多也会得到很多,这得与失之间的衡量,也只有自己才知道。只能说世事变幻多磨,初心不改者,始终见道而行。

篇后语

这篇故事是我拜访吴老先生后,根据他的过往所改编的,大致事件相似,细节是有所润色修改。

起因是,想请一些网络上,关于语文教材中孟子一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是人也”的文章讨论。

他笑了,他说:两种都有运用。年代的不同各地治区、省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是根据各省份的教学水平编纂,不尽所相同。他那时学的是“斯人”,教学用的教材也是“斯人”,但他见过不少“是人”版的,两者都可以。

说完,他神情有些萧索,眼珠中似有泪花闪烁。他马上转过身去,一边步履阑珊地走向房间,一边用沙哑的声音背诵起这篇课文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男娃   初心   斯人   校长   妻子   老师   学校   人生   社会   时代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