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话为什么管蛮横、不讲理叫“阳货”?

合肥话,管蛮横、不讲理叫“阳货”,如“那是个阳货人”,“滴伢们真阳货”。

“阳货”这个说法,是从何而来呢?

1,阳货是乱臣贼子

阳货本是人名。

这是个乱臣贼子,名虎,字货,春秋时期鲁国人。

那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天子衰微,诸侯为乱;诸侯衰微,大夫为乱;大夫衰微,家臣为乱。

鲁国就是个典型。

鲁国公室衰微,国君大权旁落,国政把持在在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手里,号称“三桓”,因为这三家都是鲁桓公的后代。

阳货是季孙氏的家臣,在季平子时代,深受信赖,逐步掌握了季孙氏的家政。季平子死后,阳货进一步扩张势力,反过来辖制了继任的季桓子,并进而操控鲁国的政事。

鲁国就形成这个局面:出身卑微的奴才掌握了国家权力。

毕竟名不正言不顺,为了稳固权力,阳货阴谋发动政变,彻底打垮三桓,结果失败,只好逃亡。

他一开始跑到齐国,没安分多久,又想在齐国兴风作浪,结果被驱逐。

然后跑到了晋国,投奔了赵简子。这个赵简子,就和鲁国的三桓一样,侵夺公室,操控国政。

阳货这样的人,能力很强,人品很差,到哪都不会老实的,都是要犯上作乱的,但是也要看遇上什么样的主子。

赵简子是一代枭雄。

这个人很厉害,第一他不怕,别人不敢用阳货这样的,他敢用。第二他把阳货收拾得服服帖帖的,既让阳货发挥才干,卖力做事,又把阳货的野心打得稀碎,让他老老实实。

阳货这种人就像是猛兽,生性凶残,好反噬主人,一般人辖制不住,非手段高明的驯兽师不可。

2,阳货与孔子

阳货和孔子是同时代的人。

孔子年轻时代,有次季孙氏大宴宾客,凡具有“士”的身份,都可以赴宴。

春秋时代的“士”,就是最低的贵族。

孔子虽已家道中落,但“士”还是能算得上的,觉得是个崭露头角的机会,于是欣然赴会。不料到门口,却被阳货拦住了,说话很气人:宴席是招待士的,不是招待你的!

一个家奴,骄横得不得了,这叫什么?——不就是叫“小人”吗!

这样的人,我们都见过吧。

后来阳货掌权,又想利用孔子装点门面,但是他想见孔子,孔子却不愿见他。

当然不想见。

孔子最厌恶乱臣贼子,他的想法是壮大公室,打击三桓,更别说这类越位的家臣了,看他一眼都算不自重。

于是,阳货就想点子了,他给孔子送去一份蒸乳猪。

这下孔子很为难,实在不想见那个人,但是不回访又不符合礼尚往来之道,于是,孔子就趁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谢。

但是不巧,还是在路上遇到了,阳货说,自己身怀本领却任凭国家混乱,能叫做仁吗?想做大事却总是不去把握机遇,能叫做明智吗?孔子说,不能。阳货说,时光一天天过去,岁月不等人啊。孔子说,好吧,我出来做官吧。

孔子为什么答应阳货出来做官?怎么能给这种人捧场呢?

或许是虚与委蛇吧——跟那种人有什么好啰嗦的呢?

就像我们现在,遇到很“阳货”的人,一般也不愿纠缠,随便应付过去算了。本来对方就是不讲理的人,跟他讲那么多又有什么用?

合肥话讲:跟那阳货精,能讲出什么道道来?

——你看,我又要老调重弹,合肥话真心古雅得很。随随便便一个词,就有那么深的历史背景。

不好好学习是理解不了合肥话的。

合肥话是文化宝藏,不是那些电视小品里的丑样子。

3,文化自信

搞笑的是,阳货和孔子长得很像。

这一点后来给孔子带来不小的麻烦。

孔子周游列国时,经过匡地,被匡人围困起来——把他误认做阳货,要报仇,因为阳货曾经攻打匡地,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孔子一连被围困五天。

这个误会很难解除的。因为还有另外一个因素,赶巧了:当年为阳货驾车的人,叫颜克,后来离开阳货,追随孔子,为孔子驾车——这下可好,能解释得清吗?谁能相信这么巧的事?

脱离险境后,孔子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上天如果不愿放弃这个文化(文王的仁政、王道),匡人能拿我怎么样呢?

这就是文化自信。

研究合肥话,宣讲合肥话,也要有文化自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合肥   家臣   晋国   国政   乱臣贼子   孔子   齐国   蛮横   自信   时代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