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哈密柳树泉农场解放坎名字的由来

柳树泉农场有一个连队叫解放坎,位于场部东北约三公里的地方。解放前,这里没有人居住,只有一个叫司布尔巴依的一群羊在此地放牧,并修了一个羊圈,因放牧的地方还有他的一道坎尔井,柳树泉的维吾尔族住民称这里为库塔坎尔,意为有圈的坎尔子。

解放后,三堡建立了人民政府,设立了三堡区公所和三堡乡。因为当时柳树泉的汉族几乎都集中在三堡。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大部分人靠租种地主的土地或做些小买卖来维持生计。土改时,三堡收回的土地少,不够分配。大部分汉族的土地就分在了离三堡十几公里的大坎尔子、库塔坎尔子、尧乐娃子坎尔子等几个地方。农忙时为了干活方便,便在地头都修建了简易住房,而上学的子女,仍住在三堡的老房子里,在柳树泉唯一的学校 三堡小学上学。

每到周末(星期六),十几名学生结伴而行,到自己家的地上去。笔者与鲁耀均家的地同分在一个叫尧乐娃子的坎子,周未自然跟随这些学哥、学姐同行。我们去自家分到地的路上,要经过一个叫干坎尔子的地方,在数平方公里都是荒漠的地方,原来有一道坎儿井,坎儿井明渠的下方有一个涝坝(蓄水塘)因无人管理年久失修已被废弃,从坍塌的坎儿井里,流出只有杆杖粗细的一股水,水流经过涝坝,流出不远就渗入荒地不见了。涝坝边的树木都已干枯,只剩一棵沙枣树顽强地生长着,而独独耸立在方圆数公里的荒漠中,任由风吹日晒,干旱肆虐,但每年春季总要按时开花,并结出果实。

涝坝中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芦苇,每到春秋人们总能看到有时两只,有时四只白鹤在此栖息,在长有芦苇的浅水中戏耍,时而引颈高歌,时而展翅起舞,让人们流连忘返。那时,干坎尔子独特的标志,又成了我们一群学生分手前的集结地,每当走过干坎尔子,大家总会停下来,或聊天、或争论一会,才分手各走各路。

那天刚走过干坎尔子,快要分手了,笔者记得那天同路的有三道岭教学的吴国林,以后在青河县任县长的鲁耀均,还有后来在乌市、哈密等地工作的邵玉霞、邵煜治、赵秀兰、赵桂兰、邵玉芝以及笔者等十几人。一路上,大家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突然有人提议说,我们分到地的坎尔子都没有一个好的名字,有的还是解放前留下的以人名和羊圈称呼的名字。大家立即停下脚步,走在前面的转过身来,与后面的人围成一个椭圆形圈子,笔者走在后面面向北面,对面是邵煜治,他的左边是邵玉芝,右边是赵秀兰、赵桂兰,身后是邵玉霞,西边面向东的是吴国林,他右边还有两个人,名字不记得了。东边是面向西的鲁耀均。

当时赵秀兰的声音最响,她说“现在解放了,应该给我们分到耕地的坎尔子起一个符合新社会的名字。”这时,吴国林挥舞着左手,指向身后西面的方向说“我们的坎尔子就叫和平坎尔子”,又指向北面对邵煜治说“你们的羊圈坎尔子就叫解放坎尔子吧。”紧接着鲁耀均说:“现在胜利了,我们分到地的尧乐娃子的坎尔子叫胜利坎尔子吧。”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了一阵,纷纷表示赞同,最后一致同意并响应。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解放坎、胜利坎、和平坎的名字就叫开了。所以说,柳树泉几个坎尔子的名字是由一群学生给起的。

后来,农场在和平坎修建了厂房,成立了机耕队,和平坎的名字慢慢地被机耕队所替代,而胜利坎,没有人居住,其名字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只有解放坎尔子的名字一直被沿袭下来,从土改一直叫到合作化、人民公社。成立农场后,设立了连队,又叫解放大队,至今,柳树泉的人仍把这里叫解放坎尔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柳树   哈密   汉族   坎儿井   机耕   名字   羊圈   娃子   由来   农场   笔者   和平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