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说“读史能明智”?而你读史之后什么感觉也没有?

例1:

事态真相:

魏延:领导,听说夏侯楙是个绣花枕头,膏粱子弟,给我5000人马从子午谷进兵,用不了10天便可拿下长安。您再出斜谷,东西合围,第一阶段KPI不就能完成了吗?

诸葛亮:嗯,这次你是很用心了,不仅考虑了后勤经费,还算出了敌人援军抵达的准确时间,只是这么干太过冒失,评估风险太大,不能用……

过了半天:

魏延手下:老大,我咋感觉领导的决定没毛病啊,你刚刚说的方案完全是撞大运嘛。

魏延:哎,道理不用你来讲,我只是觉得曹魏比我们强太多,不玩点骚操作靠这点体量根本就耗不赢。想当年老董事长把我从基层捞出来有知遇之恩,现在老员工了,只是想为大汉搏1次命。

丞相属官:领导,老魏的提议也很合理啊,魏国体量大,不想点办法咋耗得赢?

诸葛亮:哎,我不是没有考虑过此案,可是现在我军不过10万,精干不过4、5万。老董事长东征又送了不少骨干,现在没本钱犯错,若再失去老魏损失5000精兵,我们是赔不起的,现在还没到梭哈的时候。

数日过后:

诸葛亮:目标陇西,进兵!

魏延:领导用兵一直这么小心……唉,他是领导可能站的角度不一样吧。

诸葛亮:老魏怎么心事重重的……唉,都老同志了思想工作自己做去吧。

诸葛亮、魏延:下发通知,目标陇西,克复汉室,一起上!

史书记录的:

1800年后的网络评论:

“诸葛亮根本不会用兵,兵不厌诈,所以陈寿说他奇谋为短。”

“对对对,《演义》就是骗人的,真实孔明无非是内政强一点。”

“呵呵,黑子真能扯,子午谷就是条死路,知道高迎祥是怎么死的吗?”

“孔明不知兵?入川没孔明刘备焊死在益州。司马懿9矿干1矿,干成乌龟了。”

“什么内政强,诸葛亮就是嫉贤妒能,像魏延这么厉害的他当然要打压。”

“岂止嫉贤妒能,简直养寇自重,北伐不使力好把控大权。这人坏得很。”

“看清楚了,这是魏国史料,不是正史,分明就是杜撰出来抹黑孔明的。”

“完了完了,不干掉一切你们是不甘心了。”

……

你要这么去“读史”,自然是找不到“明智”的“感觉”。

像《三国志》《后汉书》24史乃至《资治通鉴》这一类的史料,本身就属于记录执政经验,给天子、大臣乃至高级幕僚的参考书和工具书。

普通人没干过治理、没带过兵,没筹过粮,对于陌生领域自然很难代入。也很容易把“家庭关系、企业理解、游戏思维”贯穿其中。这也是普通人读史最容易犯的毛病:缺乏“代入感”。

又比方说闻名世界的——孙子兵法。

这是讲战略要地分类的,一般人读了只能了解其中的分类。读了也白读。

以及“兵者,国家大事也”,道理简单吗?简单,初中生读了也懂,但身边可供微操得太少或者没有,你根本没法把方块字换为即时战斗力。

所以说:实践。只有你去相关领域实践了,再回过头来在书本上找印证,才能真正领悟书里面那些高度浓缩的经典论断——融会贯通。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讲,实践本身就先于理论。或者说,读史是需要一定阅历的。正所谓“明智明智”,本身没有“智”,你“明”个啥?

记得以前单位一同事,天天研究“甄嬛传”,看了10来集,天天在我面前讲“这是我的本分”“容得下领导是我的本事”“没法周全别人啥啥的”,到后面已经神神叨叨的了,没编,真人真事……

那么,普通人,不当官、不带兵,不干相同的行业就代入不了?就找不到“明智的感觉”了吗?当然也不是。

读史是需要方法的。

首先,其实如例1——采取商业口吻的方法对于企业家来说,也可以从“子午谷奇谋”中领悟到“市场风险”的道理。反过来讲,这也是平常散户们喜欢搏短线而容易走高位的原因。

其次,国家智囊团——在任何一个国家,真正的历史学家就是智囊团里的重要组成。但如果你去查他们的履历,很少有人具备实际的省、市工作经验,而这并不影响他们提出高层次的建言献策。

我们自然会想到马谡,这个人亲自带兵不行,但不影响他平南时提出的“攻心”良策。这类人平时的思维锻炼是用来做纯理论研究的,他们读史的目的是把过往的“演义”当成真实事件看,这样就能极大地提升史料利用的效率。

其三:大家很喜欢聊三国的黄巾之乱、董卓之乱、关东会盟、官渡之战、火烧赤壁、九品中正、蜀直白、屯田制乃至两宫之变等等,是个普通三国爱好者都知道,但如果只聊事件本身,哪怕你把史料印证得再周密也只能算饭后谈资。

而藏于其中的根源性矛盾又是什么?如下图。

总而言之,群雄逐鹿、三足鼎立、三分归晋,总体能看成汉末社会的矛盾激化。而深层次原因多如牛毛。包括:儒学文化、人口户籍、税收交易、钱粮会计、农耕水利、兵器制造等等,这同样是现代国家需要去思考和处理的东西。

而对于普通人来讲,想当官的,要创业的,搞研发的,做学术研究的、弄艺术的,都有必要读史。只要你不躺平但凡出来干事,在中国几千年的史料里,都能找到相关案例。

古代史虽然久远,在史书上留名就是当时的人精,如果是单独列传,那更是精英中的精英,而史书就是这种人在遇到所有问题时的真实反映。

读史你是找不到“黄金屋”的,但一定可以掌握深层次的思维方法,对比印证,遇到问题,精英是怎么思考的,怎么进退的,怎么挣扎的,怎么避开的,他又是怎么失败和成功的?

最后举个极端的例子。

邻居张大妈过来跟你吹牛:“知道吗?楼下老吴家离婚了。”

“集团老总哦,外面有人了!女的跑小区拉横幅啦。”张大妈一脸“你懂的”。

张大妈看你一脸好奇,于是继续:“原配以前背景厚,老吴一路走来都靠老丈人提携。据说以前是山里来的,就一初中生。”

张大妈:“啧啧,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男人有钱了,看不起黄脸婆咯。”

你回味着故事去上班,一路感慨万分。

到了办公室,桌上放着热气腾腾的早餐,一阵甜蜜,想到小李,尽管不是985,也还没买房,但一直对自己真心实意的。然而想到早上的“演义”心里又惴惴不安。于是又托人去去侧面了解小李的过往……

你要这么“读史”,那才能够找到“明智”的感觉:一天一则积累下来也是妥妥的“老司机”。非要谈了恋爱才懂感情?

所谓的“读史明智”,无非是学会在别人身上吸取教训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魏国   陇西   明智   嫉贤妒能   感觉   子午   史书   史料   演义   领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