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券商资管掌门人丨中泰资管董事长黄文卿:拒绝“内卷”做投资路上的好朋友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媛媛 上海报道

公募基金和券商资管的这一轮自购,让不少人“看见”了中泰资管。

10月17日,这家过去并不算显山露水的机构,官宣耗资1亿元自购旗下偏股基金。

不过,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中泰资管早就是这几年券商资管公募化转型中值得关注的黑马。

从Wind数据来看,截至2022年3季度末,中泰资管的非货币公募规模位列券商资管行业(非货币型公募规模,含改造后的大集合)第五名,排在前面的四家分别是东方红资管、财通资管、中银国际证券(资管)和中信证券(资管)。

而直至2020年下半年,中泰资管的这一规模才跻身券商资管公募规模第十。

但业界对这家公司的关注并不仅于此。今年以来,A股市场出现调整,中泰资管的主动权益类公募产品规模却不降反增,呈现逆势“吸金”之势。

尽管用“规模”这一指标来衡量转型成败或进展好坏并不十分准确,但“规模”确实是一个不错的观察窗口。

2022年,国内的股票市场经历了3年结构性行情后,收回了它为公募行业带来的“大贝塔”。 “潮水退去”,借助亢奋的市场情绪极力营销带来的规模,可能会有所减少——此时机构管理规模排名的升降,也许更体现了机构的管理能力。

那么,在券商资管公募化的浪潮中,中泰资管是如何做到公募规模跻身行业前列、它的管理者做对了什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此与中泰资管董事长黄文卿作了一场深度对话,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在经过几年的结构性行情后,被市场认为“做得不错”的券商资管子公司有一些共性——在同行们前几年积极铺开通道业务、甚至放大杠杆开展债券业务的时候,有一些资管子公司的管理者却有所取舍,深耕主动管理业务,经过几年的积累,正获得市场的正向回报。

中泰资管就是其中之一。

“你把客户当成朋友,陪伴朋友,这个规模就是一个自然增长的结果,而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另外,市场可能今年看到我们增长更快了,认为我们是突然崛起。其实我们的产品一直都表现不错,有一些机构和渠道虽然认可,但代销或投资都存在门槛,所以当我们今年从数据指标上突破了这些门槛后,原来不能参与的机构就不存在障碍了。所以现在看到的规模快速增长,其实是个开花结果的状态。”黄文卿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

(中泰证券资管董事长 黄文卿/受访者供图)

公募规模如何逆袭超车?

黄文卿称,规模增长可能得益于三方面的综合因素:

一是产品业绩逐步得到市场认可。

过去三年,中泰资管的公募业绩、尤其是主动权益类产品的表现不错。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中泰资管近3年、近2年、近1年的主动权益类公募产品绝对收益排名分别为7/133、9/145、5/157(数据来源:海通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新公司、新产品,业绩被市场看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今年的市场风格对公司相对友好,因此更容易被投资者看到。

二是机构持有占比得到提升。

“并不是今年这些机构才认可我们的投研能力,只是机构准入大多有产品成立满2年和3年的门槛要求,我们第一只公募是2018年底发行的,所以后面有好几个产品到今年才符合机构的最低要求,这样今年在规模上就会有所体现。”黄文卿说。

三是这几年中泰资管非常努力地让公募投资者看到真实的自己。

公司一直坚持把自己的投资理念及时、如实地传达给投资者。在黄文卿看来,既然要把客户当做投资路上的好朋友,不仅要帮他管好钱,还要经常与他们分享投资思想,陪客户一起成长,而不只是做买卖。

比如,中泰资管的公众号每周四有个栏目,叫“中泰资管天团”,邀请基金经理和投资经理撰写投资感悟。已经坚持了5年,更新了230多期。很多投资者就是在这些日常的交流过程中逐步认识、了解、认可基金经理和投资经理。

另外,中泰资管还是业内少数不讳言市场风险的机构之一。其中从2018年1月起每月发布一期“风险月报”,已更新50多期。这些对权益、债券以及大宗商品持续保持观察的风险月报,不仅会在市场低点时提示投资者无需过度悲观,也曾基于其对市场的观察,如实提示过“情绪指标进入高风险区域,市场拥挤度、高风险股票溢价和隐含波动率都处于高风险区域”等市场状态。

“我们说要做投资路上的好朋友,从初始到信任,没有两三年的积累和各种考验,客户很难与我们交心成为朋友,所以我们并不着急。规模的持续增长是我们显著的特点,我们有不少产品,当前的规模要比首发规模高、甚至高得多,不少明星产品是由小规模产品成长起来的,慢慢增长到几十亿。”黄文卿说。

此外,对于公司发展公募业务的思路,黄文卿提出要“补短板”、而不是“补业务”

“基于我们要做投资路上的好朋友这一理念,我们希望把核心业务做好,把我们的投资短板补起来。例如过去我们在医药方面的投资相对弱一些,那就要扩充医药方面的投研力量。补短板既能给自己的投资结果带来助益,也能站在好朋友的角度,为客户提供更专业的建议,即使不一定是用来销售自己的产品。”黄文卿说。

但中泰资管目前并没有去做一个全能业务选手的计划。

“比如现在有些机构在发力的Reits,ABS这些业务,属于类投行,这可能并不是我们擅长的领域,目前也不会投入太多精力去参与这些业务。”黄文卿称。

投资路上的好朋友

尽管股权激励之举在当下的基金公司并不少见,中泰资管仍是少有的有员工持股的券商资管公司。

某种意义上,此举至少为中泰资管的成立之初提供了两大助力:一是初创时期就吸引了来自公募、券商、私募领域的各类人才,二是不少核心骨干就是公司的股东,愿意以长期视角来践行对长期投资的理念,也愿意怀更大的耐心来规划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

黄文卿将中泰资管对投资及资产管理业务的理念总结在“投资路上的好朋友”这句公司Slogan中。

在其看来,所谓“投资路上的好朋友”,需要直面三个问题: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怎么交更多好朋友?怎么使得朋友变得更好?

“恪守能力圈、为朋友着想、有能力为朋友解决问题,才能称得上是好朋友。”黄文卿解释。

“关于发展和规划,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行业怎么样、市场需要什么,但我觉得可能首先要厘清的问题是,我们有什么、能做什么、能提供哪些不一样的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黄文卿称。

比如,中泰资管成立于2014年,当时券商资管行业依靠通道业务获得了较大发展,但公司从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坚持主动管理为方向,没有追求规模的目标,即便是刚成立的那几年,中泰资管也始终保持了主动管理规模占比过半的格局。

随着资管行业“去通道”的深入,主动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长期对主动管理能力的锻炼在此时得到了展现。中泰资管的深耕为自己带来了公募规模的持续增长。

“实际上,这几年我们没有刻意去扩大公募的管理规模。从2018年12月第一只公募产品问世以后,我们旗下公募产品的数量刚过20(A、C份额不重复计算)。作为机构,在牛市中要克制对短期规模扩张的非理性冲动。这样的克制,不仅是对投资者更负责,与投资者利益捆绑更紧,同时也符合公司的长期利益。”黄文卿称。

黄文卿认为,产品规划要兼具客户有需求以及自身有优势这两个条件,而不是市场有什么、热什么,公司就去迎合市场的观点发行哪类产品。如果无法做出有差异化的产品,那就没必要为追求排名而发产品。

“一家好的资管公司,规模应该是‘管出来’的,而不是发出来的。按照自己的规划和节奏去做事,动作不变形,增长就会是水到渠成的结果。”黄文卿说。

在产品发行与克制的同时,公司还要努力做好投资者的陪伴,在努力争取净值增长的同时,还要陪伴投资者拥有更成熟的投资观。

“因此日常陪伴的内容,不应该变成带货、卖货的另一种套路。公司所输出的内容应与自己秉持的长期投资观始终保持一致,而不是引导投资者追逐短期变化。”黄文卿称。

多维度信任链条

“信任”,是黄文卿除了“好朋友”外,一直强调的另一个词。

这种信任感,不仅是公司想要与客户之间建立的单向维度,更是公司股东与公司管理者、公司管理者与投研团队之间多维度信任链条构成的闭环。

“我自己是做投资出身的,最早在另一家券商做证券分析师,2004年开始接触量化,但主要是针对衍生品业务的量化投资,2009年开始从事固收业务,一直干到2020年,基本上投资的几个大类资产我都接触过,所以我非常理解投资经理和基金经理。作为投资的专业人士,许多人不乏傲气,但这是他们在专业上的自信,是必须要有的。他们理应依靠自己的专业判断去做投资,而不能跟随客户、领导的建议去做换仓、止损、清仓等调整。”

在黄文卿看来,投资若受制于排名与压力,很容易出现动作变形。作为公司管理层,理应给予团队充分信任和耐心,尽量少干预投资上的事。

“有了公司层面对投研团队的信任和支持,也会更好地促进客户对投研团队的信任,这样客户和公司管理层就会减少对投资经理施加压力和噪音,也能够更好地保证他们的投资动作不变形。”黄文卿称。

黄文卿认为,大多数时候的市场是非理性的,基金经理应该坚持自己的投资框架,不做风格的漂移。公司要有这样的认知和理解,更要有这样的考核设置和激励机制的安排,帮助投资团队以及市场条线共同做长期正确的事。

“因为理解投资,公司与投资团队之间也能建立信任链条。有些机构的信任是建立在业绩走势上的,但我们的识人和考核主要放在入司环节上,也就是考核前置。一旦选出了投资理念上志同道合、投资框架完整又能坚守自己风格的人,公司就没必要再加压。这种信任是很有力量的,对于投资团队来说,他们会相信,公司是相信他们的。”黄文卿称。

中泰资管不考核基金经理的相对排名,亦表现得相当显著。

在国内公募基金行业,对基金经理的相对排名设置考核要求很是常见。不同公司直接的区别,主要是考核周期的长短与考核权重的侧重。

但黄文卿称,中泰资管可以做到完全不考核基金经理的相对排名,他们内部对此戏称为“拒绝内卷”

拒绝内卷的底气有二。一是投资团队的自觉,有的基金经理每天5点多起床、7点多就到公司了,还有基金经理周末一直选择来公司做研究,但并没有人对他们做这样的考核要求。

二是对长期投资目标的清醒认识。在黄文卿看来,排名的KPI是对着相对收益去的,但中泰资管的目的是帮客户赚钱,二者之间并不完全一致。

“正是这种考核设置,才让今年大热的姜诚有了一展拳脚的自由空间。因为公司管理层理解投资的周期性,也将包容业绩的暂时落后视为理所当然之事,对于优秀的基金经理和投资经理而言,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更容易专注研究,精力放在寻找安全优质的资产上,而不是为了争排名去放大风险的暴露。”黄文卿称。

某种意义上,中泰资管帮助基金经理提供不漂移的投资环境,也是为投资者提供风格稳定、投资目标明确、收益风险特征稳定的产品。业绩有起伏,但投资风格是可以稳定的,一旦投资者明白了自己持有的资产特征与风格,也会更有动力在短期业绩不佳时选择持有。

在黄文卿看来,这种考核机制之所以能落地,得益于母公司对中泰资管的支持与信任。正是母公司中泰证券的充分信任与不遗余力的支持,让其有机会去实践投资中长期正确的事。

这些支持既包括在公司成立早期能允许其不唯规模论,坚守主动管理领域;也包括这几年在人才引进上的支持。

“从券商资管的数据来看,对母公司的利润贡献能起到的作用有限,但好的资管公司对于券商做财富管理转型有相当大的品牌溢出效应。这也是我们对自己的希望和要求。”黄文卿说。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好朋友   券商   董事长   投资者   业绩   主动   路上   团队   规模   客户   经理   机构   基金   业务   市场   产品   公司   黄文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