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日记-崇明印象

(一篇旧日记。)

最近因为工作的关系,去了几次崇明岛。因为浦东没有到崇明的客运码头,不得不展转到宝山宝杨路码头,然后坐高速轮渡到崇明堡镇码头。

崇明岛是我国第三大岛,“崇明”这个名字据史载是在唐朝时候出现的。崇明以生态岛著称,这也是目前上海市对崇明岛内发展的主要定位。现在,崇明岛有名的景点有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根宝足球基地、东滩湿地(东滩候鸟自然保护区)以及一些新开发的农家游旅游点,无不以绿色、生态为特色。

这些地方我都没有机会去,只能是领略路旁田园水域的风光。初一踏上这片土地,顿时被绿色包围,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让久被都市浑浊空气围困的我长舒了一口气,又赶紧吸气、吸气、吸、吸、我吸……。

作为著名的生态农业岛,在这里餐桌上的菜蔬,都来自岛上的出产。就这一点来讲,这里就象一个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甚至有些风味,是岛外人想吃也吃不到的。

我没有去吃那些海鲜珍肴,不知道那里面有什么特色的东西。但是有几样小菜,却是让我回味无穷的。比方说有一样凉菜“凉拌金瓜丝”,是以岛上特产的金瓜为主料,以盐及少量糖、麻油、葱末拌制而成。金瓜丝据说是煮熟后在凉水里浸泡,自然散成一根一根细丝,色成橘黄,晶莹剔透,并且变得韧而脆,加上大师傅调味十分有水准,吃一口真是齿颊留香,顿有惊艳的感觉,想起那个小品里面一句话“它怎么那么脆?!”第一次吃后,真的让我回味了好几天,每天碰见人就说一番。

还有一样“凉拌洋扁豆”,吃来也不错,是以特产酱菜——甜包瓜切粒,与岛上特产的白、红两色的洋扁豆凉拌,味咸甜,也别有风味。另外,“芋艿烧扁豆”、“茭白、毛豆炒肉丝”,是岛上的特色烧法,但材料就是比较常见的了,味道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玉米饭”是岛上的主食,就是以玉米磨成的粉和大米一起煮。在岛上店里吃饭,一说来米饭,就是这个。这是我唯一吃不惯的东西。因为玉米粉很粗糙,与米饭一起煮一般又煮得较干,如果没有汤水,我真的吃得不多。不知道普通人家里,是不是也是吃这个。这种米饭的吃法,只怕有什么来历,不过我问老人,也问不出什么究竟。

岛上人都很朴实、热情,虽然言语不同,岛上人多讲崇明话,与上海本埠话略有区别(不过据老人讲,上海其实没有本地方言,因为早期上海人都来自周边江浙地区,所以现在上海话还有比如说宁波话的影子),但因为都能说普通话,所以不管你是那里来的,很快就和老熟人一样,没什么隔阂了。这只怕也是上海开埠数百年不断海纳百川的结果了。

这里居民还习惯地把上海市区称为上海,把到一趟市区称为到上海。因为这里离上海市区实在太远了,我来到这里,就花了近5个小时。要是在内地,早已跑到邻市甚至邻省去了。许多原不属于上海,后来行政区划调整并入上海的郊区居民也维持着这种习惯。这一点是外地人想不到的。

岛上的民居,一色是两层的小楼,外壁铺以白色或浅色的瓷砖,明显现代化的影响。屋顶都是西洋式的尖屋顶,铺以棕、黄色的琉璃瓦,这种样式可能来自海峡对岸上海的西洋式建筑风格,如果远远望去,地平线上一片层层叠叠的尖屋顶,会以为来到了欧洲的乡间;然而近看屋脊上却坐着中国传统的镇脊神兽,有的甚至还有古式的飞檐挑梁。这就是崇明岛上的中西合壁、古今一体的建筑样式。很难说它是好或是不好,可能不同的人感觉不同吧。

在车站码头,往往有人兜售两样本地特色的东西,一样俗称老毛蟹,大约每只一两左右,每每十几二十个一网兜,价钱不甚贵;另一样叫芦荠(音),绿色有节,多汁味甜,也如甘蔗一样嚼食、吮吸汁液。地里成熟的芦荠,一人多高,颇象芦苇,只不过叶和杆都粗大的多。

回程的时候,海风渐起,透过路旁行行水杉、樟柏、梧桐,远远望去,层层稻浪,延绵不绝,间有高高的芦荠、芦苇在风中摇曳,河塘里波光闪闪,真是一派渔米稻花之乡的富庶景象,令人神思不绝,怀萦于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崇明   金瓜   上海   西洋式   扁豆   岛上   米饭   屋顶   码头   印象   特色   日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