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世安《游世与自然生活:庄子评传》:直抵庄子思想的根本

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读书人庄周,在一场梦境里化身蝴蝶,醒来却疑惑究竟是庄周梦为蝴蝶,还是蝴蝶变作了庄周。而这场一个人的梦,最终成了无数中国人共享的文化记忆。

庄子其人其思想,是中国文化精神基因的一部分,是文学史中不断被书写、演绎的母题,更是思想史、哲学史上必不可少的一环。闻一多说:“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李泽厚则说:“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

从小我们就在课本里读《逍遥游》,“绝云气,负青天”的大鹏鸟,构成我们对精神生活的期待、对自由超脱的向往;“庄周梦蝶”的故事送给我们缥缈而浪漫的幻想;“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著名辩论开启了关于逻辑、关于辩证的思考;“无用之用”则在看似矛盾的词语中,代表了一种回归本真的态度。更不用说日常语言里的“相濡以沫”“夏虫不可以语冰”“庖丁解牛”……

庄子和他的思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流传千年的古人智慧,至今仍在启迪着我们的精神生活。

《游世与自然生活:庄子评传》,湖南人民出版社,浦睿文化出品

在《游世与自然生活:庄子评传》一书中,南京大学颜世安教授以隐者传统和道家思想为背景,以郭象所注三十三篇本《庄子》为依据,博采庄子研究众家之长,从独特角度解说庄子,阐释了庄子的游世思想和道论。

名家力作,口碑经典,再版问世

本书的作者颜世安教授,是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教师,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台湾大学高等人文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曾在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主讲庄子,《百家讲坛》栏目主讲老子。

作为先秦诸子研究领域的资深学者,颜教授有关庄子研究的论文和专著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社科论文奖三等奖。他还曾三次获评南京大学本科生“我最喜欢的老师”,备受学生们的欢迎,每每开设课程,座无虚席。听过他讲先秦诸子课程的学生们说:“听了之后觉得自己之前所学都不配称作历史,都只是最浅显的历史常识而已。”“刚开始的几周,每次下课大家都会自发鼓掌,几乎没有别的课有这待遇。”

《庄子评传》正是颜世安教授于壮年写下的唯一一部作品,收入匡亚明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出版二十余年来,好评不断,在豆瓣评分高达9.1分。有人将这部作品称为“神作”“评传中第一流”,也有人说,这是“对我影响极大或者可以说最大的一本书”。在旧版绝版数年后,《游世与自然生活:庄子评传》重新再版问世,邀请更多对庄子感兴趣的读者,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直抵庄子思想的根本,探寻庄子自然道论核心

全书共分为六章,包括生平著述、痛苦意识、游世思想、人生理想、道与知识、新的世界。颜世安教授将庄子思想分为三个有内在联系的部分:一、痛苦的体验(第二章);二、游世的态度(第三、四章);三、道的理想(第五、六章)。其中贯穿的便是一种认真的精神。“认真”这两个字是本书分析庄子思想的纲。他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庄子游世思想的成因,阐释了庄子自然道论思想的核心。

不同于给庄子贴上快乐主义、庸人哲学、自由主义的标签,颜世安教授认为,庄子深刻理解人生天地间的孤弱与卑微,并不相信像隐士一样归隐田园、寄情山水能够解决问题,因此独倡游世,表面上随遇而安、躺平任嘲,内心却冷眼旁观、傲守孤独。

在颜世安教授的解读中,庄子拒绝士人的社会角色,一生在普通人中间过平民的生活。他能从普通人的角度出发,体察到人类在苦难命运面前孤弱无助的绝望感。而面对世道混乱黑暗,生命孤弱卑微的状态,看清人类一切痛苦与失败根源的庄子,试图给出关于理解人生意义的答案。只有去除个人的占有之心,抛弃“自我”而心怀谦抑,才能打破世俗习惯的束缚,解除人们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习性,从“为我”走向“无我”,还原生命的清新面貌。

有评论者曾用“以心解”来评价这本书。颜老师在剖析庄子的个性与思辨时,带着一种诚挚的态度,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察庄子的内心。借由深层、切身的体会和辨析,将那些耳熟能详的庄子故事重新阐释,剖析庄子人生态度与生存哲学。比如庄子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并不仅仅是对生死的豁然与达观,更有一种不平之气:

庄子妻子死“鼓盆而歌”这件事,固然说明他看透世事的变化,从观念上明白不应该为任何事情伤心,可是另一方面,庄子又并不是真的心平气和,对一切都木然无动于衷,而是有一种戏谑的嘲讽之意。嘲讽什么呢?就是嘲讽人在天地间无可奈何的卑微状态。庄子在妻子死时过火地表现了他的达观和不在意,这种过火的游戏举动透露了一个人灵魂深处的不平。

揭开浪漫飘逸背后真实的庄子底色,解读游世之言背后的孤傲与认真

解读庄子之人,往往提及其自由浪漫,古今注庄者也多强调一种摆脱世俗功利心境的超脱精神。庄子思想一向被视作自由精神的源泉。

有别于这种“庄子教人快乐”的理解,颜世安教授认为,那并不是庄子思想的全部。“庄子的痛苦感受,并没有真的被毫无心肠地遗忘”。对生逢乱世的庄子来说,“他对乱世之中个人所遭遇的种种痛苦有独特体验。这种痛苦的体验,是庄子思想的起点。”精神深处的痛苦意识,正与庄子的思想本质相合。以逍遥游为例,这并不只是一种愉快的终极境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孤独和刻意坚守孤独(实质是不肯与现实世界和解)的冷傲才是“逍遥游”中最本质的东西。精神自由这个积极乐观的现代概念强调了逍遥游中浮在最外表的那一层愉快,却把游世思想灵魂深处的冷傲和敌意给遗漏了。因此,用精神自由来界说逍遥游,会在有意无意之间把庄子思想中深刻的对抗意识和无路可走的绝望感过滤掉,这像是好心人在做一件善意的事,滤掉庄子游世学说中让人心情沉重的诸多杂质,只剩下轻松的愉快感。这件事看起来很好,但是曲解了庄子。

在庄子的思想中,潜藏着戏谑、激烈、孤傲、敏锐、悲观等种种因素,这来自于他对人类困境的洞察,更来自与一种认真、执拗甚至是兀傲不平的生活态度:

庄子对人生痛苦的体验,是由于做人太认真,以为人必须要有合乎理想的生活方式。马马虎虎的人,聪明取巧的人,都不会有他那样的人生痛苦感受。庄子追求游世逍遥,是因为意识到认真的痛苦,因此提出种种理由劝自己(也劝世人)不要认真。他虽然夸张地渲染不认真的轻松自得,内心却不能真的轻松,而是激烈地与世道对抗。最后,道的世界是自然真实世界的呈现,这种呈现把现实的人生世界宣布为假,把一个理想主义的世界宣布为真。其中贯穿的就是人应该有一个理想的居住世界这一纯良认真的意图。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问题要回答。但不论世道如何变化,时间如何更迭,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其实和庄子有着一样的困惑、一样的期待:在种种流俗意见之中,要如何寻找一种有价值的个人生活。

也许正是因为对精神生活有所追求,对理想主义有所期待,对做一个“世俗的聪明人”并不是那么认同,今天的我们才依然需要庄子,也需要这部《游世与自然生活:庄子评传》,带领我们直抵庄子思想的根本。

南都记者朱蓉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评传   庄周   庄子   南京大学   自然   思想   精神生活   世道   逍遥   内心   痛苦   教授   精神   人生   世界   颜世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