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排《说唐全传》中的大隋朝十八条好汉

《说唐全传》中有一个人尽皆知的武力排名,书中称之为“大隋朝十八条好汉”,其中作者明确点出了十三位,还有五个位置空缺。不过通读全书后我们会发现,武艺高过第十八条好汉单雄信的远不止五位,同时那些已经确定的排名也不乏矛盾之处。

所以,本着完善榜单的目的,个人经过分析对原著中的十八好汉排行榜进行了更改和填充,凑齐了新版“说唐十八好汉”,下面就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

写在前面的

在排名开始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大前提,就是一切以“鸳湖渔叟校订”版本的《说唐全传》为依托,其内容与六十六回的改写版有一定区别,更与历史无关。

其次,隋唐类文学作品多而杂,特别是现代评书更为人熟知,其中的代表作品就是单田芳的《隋唐演义》和陈荫荣的《兴唐传》。尽管两部书都是以《说唐全传》为蓝本进行改编创作,但是在内容上可以说大相径庭,其中很多实力不俗的人物并未在《说唐全传》中登场,所以希望大家尽量不要混淆。这些人物中知名度比较高的有罗松(姜松)、罗士信、来护儿、鱼俱罗、定延平、丁延平、秦用、左天成、王君可、侯君基等。另外罗春在《兴唐传》中的设定和《说唐全传》中完全不同,一个是罗成的异母哥哥,一个是家仆。也就是说,上述这些大人物都不会出现在榜单中。

另外,评书与《说唐》中一些人物关系设定、武器名称也不尽相同,具体会在后面的相关人物介绍中说明。

第十八条好汉尉迟恭

通常大家喜欢把尉迟恭和秦琼放在一起比较,因为在大多数人眼中,二人的实力难分伯仲,实际上并非如此。

这一切还要从诸神临凡说起。当初玉帝遣黑煞神下界时,黑煞神得知要和左天蓬对战,因惧其能而死活不肯去,无奈之下玉帝想了一个折中的方法,答应在黑煞神出世时让左天蓬带三分痨病,二人只杀得平手,这才让黑煞神接旨下界。黑煞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尉迟恭,而左天蓬便是书中的男一号秦琼。所以说尉迟恭看似和秦叔宝打得不相伯仲,实际上他所面对的并非巅峰秦琼,若是都以最佳状态论,秦琼的实力是要胜过敬德一筹的。

由于出世较晚,所以除了被伍云召和罗成吊打过,尉迟恭再没和什么像样的对手交过手,所以战绩上还算不错,战平过秦叔宝,其中美良川三鞭换两锏堪称书中经典桥段;百余合战平伍云召之子伍登;另外屡次吊打单雄信和程咬金。

其实将伍登排在这个位置未尝不可,毕竟他和尉迟恭实力不相伯仲,不过名额有限,思来想去还是把这最后一位给了知名度更高的尉迟恭。

第十七条好汉:梁师泰

梁师泰在所有隋唐小说中笔墨都不多,给人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他使两柄大锤。通常在做排名时,大家会习惯性的将他排到十二到十五之间,毕竟这四个位置是属于空缺状态,但是个人觉得梁师泰没有那么强。

纵观全书,有关梁师泰只有两个侧面描写和三个战绩。首先,梁师泰长得不像好人,单雄信和伍天锡都称他“面相不似良善之辈”。其次他使两柄锤,有五升斗大,重一百六十斤。

战绩方面第一个是对单雄信。单通连打两槊,梁师泰向上架了两架,结果第一次单雄信感觉槊快断了,第二次虎口流血,于是回马败走。这一战绩看似不错,实则没什么特别,因为单雄信本就是出名的败仗将军,单挑有名有姓的大将基本没赢过,所以梁师泰用了两招才取胜并不会加分太多。同时,梁师泰面对的是刚刚从铜旗阵中惊险脱身并且饥肠辘辘的单雄信,含金量就更低了。

第二个战绩是对李元霸。这次梁师泰主动进攻,而李元霸怕把他打死了,所以收着力只是略架一架,结果不仅架飞了锤,还把梁师泰的虎口震裂。

第三个战绩是天昌关对战伍天锡,其实与其说是对战不如说是被虐杀。伍天锡一连三四镋,直接将梁师泰带走。这一战尽管惨败,但是能挡住伍天锡三四镋也算得上不错,起码比被伍云召按倒在地全无反抗之力的尉迟恭要强一些。

第十六条好汉:秦琼

作为男主,秦琼的名声很大,还有各种奇遇,每逢变故总能遇难成祥,但是就战绩而言,这位“小孟尝”可谓无比悲催,各路英雄豪杰似乎没虐过秦琼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高手。好不容易熬到高手死绝了,又患了痨病,以致实力下滑不少。

秦琼原本使父亲留下的一杆虎头枪,有八十三斤重,后改用尚师徒一百二十斤的提颅枪,另外还有一对家传镀金熟铜锏。由于曾在阴差阳错下救过李渊全家性命,所以一直被李家视作恩公,甚至为其修建庙宇、雕像。四明山大战,天下无敌的李元霸因为这个缘故不敢伤了秦琼,故而来回奔逃,结果前后经历四十合,使得秦叔宝名扬天下。反王雷大鹏的两个弟弟因仰慕叔宝,改名“雷赛秦”和“雷胜秦”。第六条好汉伍天锡见了秦琼甚至连照面都不敢打,回马便跑。

总体来说,秦琼算得上这部书的“武艺刻度尺”,通过击败他时间的长短和回合数的多少更容易为其他人定位。

第十五条好汉:邱瑞

邱瑞为大隋朝长平王,使钢鞭,奉命征讨瓦岗时与秦琼大战数十合不分胜负。眼见难以取胜,于是邱瑞打算祭出杀招,书中交代若是邱瑞的杀招使出来,秦琼必死无疑。但是恰巧在这一瞬间叔宝抓住了邱瑞的勒甲绦。此时如果邱瑞拼着负伤是可以以伤换命的,但是由于惜身,长平王收了势,以致二人双双坠马,最终打成了平局。

李密接任瓦岗之主后,恩封五虎大将,邱瑞便是其中之一。临阳关之战,邱瑞自恃是尚师徒的师傅,所以孤身劝降,结果交战数合后,被尚师徒利用虎雷豹的优势,一枪将老师刺死。

最后说句题外话,《说唐》中没有邱瑞是秦琼姨夫的设定。

第十四条好汉:韩擒虎

韩擒虎在书中只出现了一次,就是在伍建章死后奉旨挂帅讨伐镇守南阳的伍建章之子伍云召。老元戎和伍建章是故交,所以一路故意磨磨蹭蹭,想让伍云召听到消息后逃走,不想伍云召一心报仇,自号“忠孝王”欲讨伐昏君。

两军阵前,伍云召看在韩擒虎是前辈的面子上让了三招,之后二人交战十合,韩擒虎抵不住败走。能够和伍云召交手十合远胜过秦琼、尉迟恭那个级别的将领,故而位居邱瑞之上。

第十三条好汉:罗艺

罗艺的武艺很难定位,毕竟儿子罗成的武艺全部来自他的传授,所以理论上他应该和罗成差不多。但是一来战绩过少,二来对战杨林义子尚且需要利用技术,甚至使出了“回马枪”,所以猜测罗艺的战斗经验或许强于罗成,但力量远远不如,加上罗成天赋异禀,所以青出于蓝。

不过从对战苏定方轻松取胜可以看出,罗艺的硬实力还是相当不俗的。另外提一句,《说唐》中罗艺的父亲英年早逝,所以罗艺不到二十岁就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为北齐镇守边关,而罗家枪法也是家传武艺,没有出自姜家枪的设定。

第十二条好汉:尚师徒

原著第十或第十一条好汉。拥有马鸣盔、七翎甲、提颅枪、虎雷豹四将顶级“装备”,故而人称“四宝将”。但是由于常在与人交战时数合就扯动虎雷豹的痒毛,依靠坐骑取胜,所以显得不是太出彩,实际硬实力相当强,这点从与秦琼交战的过程中可见一斑。

瓦岗讨伐临阳关时,尚师徒几度与秦叔宝交手,通常都需要十余合才能取胜。不过随着虎雷豹两次被盗,恼羞成怒的尚师徒全力施为仅仅数合就杀得秦琼招架不住,最后更是逼得秦琼在败逃时摔死黄骠马、别断虎头枪,险些身死。

另外韩擒虎在讨伐南阳时,尚师徒曾随军出征,首次八九合抵挡不住,利用虎雷豹反败为胜。而在伍云召突围时,韩擒虎拼死一战足足打了十余合,好过韩擒虎。由此可见由于拥有超级坐骑,所以尚师徒很少在与人对战时全力以赴。毕竟两军交战不是比武,取胜才是王道。

第十一条好汉:新文礼

新文礼两次登场设定不同。第一次只是介绍他是虹霓关总兵,使一杆大刀。第二次受尚师徒之请助阵临阳关时被称作“魏文通死后他算第九条好汉”,武器也变成了二百斤重的铁方槊。当他信誓旦旦地出战时却遇上了刚刚赶到战场的裴元庆,结果被一锤将铁方槊打成两段,败阵而走。

之后行尚师徒诱敌之计,为了让裴元庆入彀,且战且走,断断续续挡了三锤。而在裴元庆死后,面对群情激奋的瓦岗群雄,新文礼单人对战毫无畏惧,尽管瓦岗多数都是战五渣,但是这些人在后传围攻盖苏文时让其瞬息间就遮拦不住,而盖苏文可是能和薛仁贵力拼一百四十八合的狠人,可见新文礼的高强武艺。

这里需要指出一个bug,从“魏文通死后他算第九”这句话看,新文礼应该是原本的第十,但是尚师徒出场时书中明确指出其为大隋朝第十条好汉,那时候魏文通还未死,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两个第十。而我之所以将新文礼排在尚师徒之上是因为尚师徒在丢了枪马后感觉抵挡不住瓦岗,所以请了新文礼助战,如果新文礼的本事还不如他,尚师徒就没必要这么做,毕竟那样一来新文礼来了也没什么大用。

第十条好汉:魏文通

使一杆大刀,因赤面长髯故而被称作“赛关爷”,原著中的第九条好汉,整体笔墨不多,属于武艺很高的龙套。

群雄大反山东时,负责断后的秦琼炸开潼关,因此魏文通差点被杨林斩首。后来奉命戴罪立功,对秦琼展开惨无人道地虐打似追击,九度将其击败,而秦琼最多一次拼死也只挡下十五刀,注意是十五刀而不是十五合。只是没想到这反而成全了秦琼“潼关外九战魏文通”的名声。

之后魏文通面对接应秦琼的单雄信,轻松将其吊打。不过被及时赶到的王伯当两箭射穿双手,最终在接替杨林讨伐瓦岗时被王伯当“一箭封喉”。

第九条好汉:杨林

原著中的第八条好汉,上界计都星临凡,原使一杆长枪,助兄长杨忠平灭四方,在杨忠死后,侄子杨坚倚仗杨林的势力篡周建隋,杨林因此受封“靠山王”,誉为大隋靠山之意。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杨林是天下无敌的存在。

二次出场时杨林已经年过花甲,自称使不动枪,故而改成了一对囚龙棒,但是他这对棒一百五十斤一根,可一点都不轻。

除了三两下吊打秦琼外,杨林曾两次与罗成交战,尽管一次战败,一次被杀,但是却因此被不少人认为和罗成实力伯仲之间,属于同一水平。个人对此持否定意见。

首先,二人第一次交战十余合,书中称杨林只杀得平手,之后随着瓦岗众将集体出动导致杨林慌乱下被罗成一枪刺中。诚然这一战不能当做罗成胜过杨林的佐证,但是十余合战平也不能看做二人等同,毕竟回合数太少。

第二次在龙鳞山二人战不三合,罗成就使出了回马枪。因而被认为除此之外没有战胜杨林的其他手段,这点个人也不认同。当时的情况是杨林设下连环绝户计,谋算十八路反王,众反王好不容易逃出扬州,惊魂未定下又在龙鳞山被以逸待劳的杨林率军堵截,在这种情况下,罗成必须速战速决,所以起手便是杀招。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剧情杀的成分很大。当年在北平王府秦琼和罗成认识不久,传枪递锏时原本商定好不留后手,结果一个留了回马枪,一个留了撒手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接触,兄弟二人早已肝胆相照,但这件事一直是一种无形的隔阂。作者借着这个机会设计了罗成回马枪枪挑杨林,秦琼撒手锏锏打殷岳,兄弟之间最终藏在心里的那点小心思大白于天下,寓意着从此之后二人再无半分嫌隙。

由于这两点只是没有证据的分析,所以说服力不太够,但是从对战程咬金完全能看出二人根本不在一个档次。罗成与程咬金交战时,老程威力惊人的“三板斧”没有半分作用,甚至都没砍完就被罗成刺伤。也就是说在罗成面前程咬金的三斧子没什么特别之处。反观杨林被老程三斧砍得盔甲歪斜,汗流浃背,与罗成的表现对比之后可谓高下力判。别忘了伍云召也能单独与宇文成都战上十余合,但是联手雄阔海和伍天锡三打一最终都败阵而走,所以杨林十余合只和罗成拼个平手只能说明他实力不俗,并非代表二人同一档次。

第八条好汉:曹延平

曹延平绝对是好汉榜上的遗珠,不过他的知名度太低了,每每提起总有人跳着脚说是定延平、是丁延平。其实无论定延平还是丁延平都是评书表演艺术家以曹延平为原形塑造出来的,而且人设完全是颠覆性的。

我们都知道杨林不在朝堂,而是常年镇守登州,而曹延平正是登州总兵。杨林在登州常常汇聚文武自夸当年之勇,视登州诸将如无物。照理说以杨林的身份,没人会在这时候触霉头,偏偏低情商的曹延平不服不忿,上场与杨林对战,在他的自述中三合便令杨林讨饶。后来杨林公报私仇,随便寻了个过错将曹延平打了一顿军棍,贬为庶民,赶出登州。

多年后,听到杨林讨伐瓦岗时,年过八十的曹延平当下来了精神,亲自凑了些粮草支援瓦岗。而杨林听说来将是曹延平时一度一筹莫展,后来硬着头皮出战,拼死大战了四十合,终究还是遮拦不住。

尽管最终杨林随手扔出囚龙棒恰巧将曹延平打死,但是论硬实力曹延平明显要强过杨林,故而原著中曹延平没有上榜属于bug无疑。

第七条好汉:伍云召

伍建章之子,使一杆名为“丈八蛇矛”的银枪,重一百六十斤。南阳一战连败韩擒虎、尚师徒,不过完全抵挡不住宇文成都,前后与之交战两三次,最多一次只挡下二十合。

伍云召在原著中排名第五,但是第四的雄阔海和第六的伍天锡大战半个月都没分胜负,基本可以视作实力等同,所以伍云召即便和二人处于同一档次,但夹在中间也不合适。另外在被宇文成都击败后,伍云召派焦芳突围请援,对象便是伍天锡。伍云召认为只有族弟出战才有战胜宇文成都的可能,换言之在他心中伍天锡的本事是要强过自己的。

另外说一句,伍云召和李元霸一样师承紫阳真人,只不过这对师兄弟似乎并不认识。

第六条好汉:雄阔海

太行山大当家,原著中第四条好汉,书中称其有万斤之力,但使得一对钢斧只有一百六十斤。如果放在别的小说中基本可以算作天花板级的存在,但是在《说唐》中雄阔海排位如此高,兵器就显得太轻了。

雄阔海的战绩不算多,除了与伍天锡大战半个月平手之外只有斧劈麻叔谋和四明山与伍天锡、伍云召联手大战宇文成都。并且在最终三人围攻时,雄阔海是第一个撤出战斗的,总体来说尽管排名第四,但战绩不算出彩,对比第三的裴元庆更是相差不止一个档次。

战绩虽然一般,但雄阔海人品无双,扬州之战为助十八路反王脱困,力举千金闸半日之久,最终因疾行一昼夜水米未尽而力竭压死在千斤闸下,赚取了不少读者的眼泪。

第五条好汉:伍天锡

伍天锡在同档次的雄阔海、伍云召三人中排名最靠后,但是个人认为硬要排序伍天锡应该位居三人之首。首先他的混金镋比伍云召和雄阔海一百六十斤的兵器重,有二百多斤;其次在天昌关面对李元霸时,虽然一锤之后就败了,但是令李元霸又打出了第二锤,这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毕竟在李元霸口中普天之下除了裴元庆无人能挡其半锤。

另外,伍天锡曾三两下打死梁师泰,证明了其一流大将的不俗身手。令人诟病的是伍天锡比较怂,见了李元霸就讨饶,甚至看见秦琼转身就跑。

第四条好汉:罗成

将罗成提升到如此高位,一定会遭到大量反对甚至嘲讽的声音,但是个人觉得这是合理的。

罗成为白虎星官临凡,原著中的第七条好汉,他与伍云召、伍天锡、雄阔海没有过直接交锋,也没有与宇文成都、裴元庆对战过,所以很难通过间接的战绩对比来证明强弱。不少人认为伍天锡面对李元霸时的表现比罗成好,表面看确实如此,毕竟伍天锡让李元霸出了两锤,但实际上一锤之后他就已经抵挡不住了。而罗成是在混战中直取李元霸,被随手一锤将长枪打断,可能李元霸压根就不知道与他交手的这些人中有一个叫罗成的。

重视程度确实不同,但是说明不了什么。首先李元霸虐伍天锡时是奔着给梁师泰报仇去的,肯定是不会留手。打罗成看起来随意,实际上正是杀得性起之时,力道未必就比打伍天锡时轻。而且罗成不敌败走是因为长枪断了,若是不断会不会让李元霸出第二锤我们无从得知。

还有一点,除了天昌关,在四明山伍天锡曾和伍云召、雄阔海三人联手一起用兵器打向李元霸,结果被一锤打回三人兵器,虎口全部裂开,这个战绩可不怎么出色。

在战绩上看不出高低的情况下,罗成的其他“硬件”明显强过海云锡三兄弟。首先在兵器上罗成的丈八滚云枪重达二百四十斤。尽管兵器重量不完全代表力量大小,但是罗成的枪比伍云召的枪和雄阔海的斧足足沉了八十斤,是二人武器一半的重量,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其次,书中不止一次对罗家枪有描写,甚至可以说论技术罗成是书中数一数二的存在。那么在力量和技术都占有优势的情况下,实在想不出罗成排名在海云锡之下的理由。另外,我不认为海云锡能够在罗家独门“回马枪”下全身而退。

第三条好汉:宇文成都

雷声普化天尊临凡,原著中第二条好汉,所用的兵器混金镋在秦琼等人闹长安时重二百斤,韩擒虎兵伐南阳时重三百二十斤,太原对战李元霸时上升到了四百斤,前后共经历了三次变化。

在李元霸出世之前,宇文成都一直被视作天下第一,一来是名气极大,二来确实实力非凡。四明山一人对战海云锡三兄弟,任凭三人单挑、二人联手、三人围殴全然不惧,最终大战一天获胜。

不过让人诟病的是宇文成都对战李元霸时的表现相当糟糕。第一次在太原,成都连出两镋,李元霸只是架了架便将其击败,可以说都没出招就赢了;第二次更夸张,在听闻李元霸单骑而来时,成都揣着坏心思,嘴上打招呼,手上一镋打去。可是在有心算无心的情况下居然被李元霸随手抓住镏金镋的镋杆,将其生擒过马,来了个“空手夺白刃”;第三次宇文成都死命一镋打去,被李元霸一锤架得虎口流血,然后一锤打来,彻底将成都打没了战斗力,最后生擒过马,撕为两片。

所以尽管宇文成都的战绩很不错,但是由于和李元霸交战的表现过于糟糕,故而将其下降为第三位。

第二条好汉:裴元庆

上界巡天都太保八臂哪吒临凡,使三百斤一对银锤。很多人说裴元庆的锤是三百斤一个,这是不认字或者理解能力有问题造成的,因为原著写明一对重达三百斤。

尽管实力不俗,但裴元庆的名气远不如宇文成都,反倒是宇文化及在举荐他时称其从无对手。征剿瓦岗时,一人令瓦岗群雄不敢上前,只是围住吆喝,四明山之战曾趁宇文成都力竭将其一锤打昏,不过这并非有效战例,不能因此看做裴元庆强于宇文成都。

客观讲,裴元庆的战绩确实不如宇文成都来的精彩,毕竟抛开与宇文成都不公平的一战,他战胜过排位最高的大将不过是靠山王杨林。但是面对李元霸时,裴元庆连接三锤才不敌败走,远远好过宇文成都,这也是我将他与宇文成都排位互换的原因所在。

有人说裴元庆对李元霸战绩更好是因为力量大,论技术比宇文成都逊色不少,所以整体结合之下还是宇文成都实力更强。然而书中从来没有只言片语提到宇文成都在技术上有什么过人之处,反而对于他的力量渲染不少,所以说宇文成都技术比裴元庆好纯属是为了对应排名毫无根据的强辩,或者压根就是主观YY。

第一条好汉:李元霸

上界金翅大鹏临凡,虽瘦小枯干像个活雷公,却天生拥有四象不过之力,使一对大锤重达八百斤,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甚至可以说普天之下的其他习武之人全部加在一起也不是李元霸的对手,毕竟这个人物塑造的更接近于《封神演义》和《西游记》。

李元霸和原著中排名二到七位的大将都有过交手,过程我们刚才已经在介绍他们时提到过。可以说除了裴元庆,其他人无论是怎样的英雄豪杰都不过是“一锤子买卖”,对李元霸而言和普通士兵没什么太大区别。

通常在做武评时,我们都是以斗将战绩为先,至于斩杀普通士兵、冲阵之类的都只能作为辅助论证,但李元霸是个例外。

四明山之战,李元霸不仅击败裴元庆,吊打海云锡,还一个人将二百三十万反王联军杀得四散奔逃,若非秦琼多方照应,众反王损失的恐怕更大。到了紫金山之战,李元霸更是一个人迎战一百八十五万反王联军,最后杀得只剩六十五万,打得十八路反王没了火种,不得不屈辱的跪献降表。要知道,《封神演义》中的异种巨人邬文化夜袭周营也不过打死二十万人,李元霸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了神话小说中的人物,让人……不知该如何形容了。


洋洋洒洒几千字不过是个人见解,言之有理也好,胡说八道也罢,不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喜勿怪。

再度重申,一切以《说唐全传》原本为依据,不包含改写版、评书中的内容,更与历史无关,请相关“课代表”绕行。

说唐全传 ¥22.8 购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好汉   延平   阳关   煞神   南阳   回马枪   隋朝   成都   武艺   师徒   原著   战绩   兵器   宇文   尉迟   实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