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红海滩—怀旧感新之旅


金秋十月,风霜高洁,正是出游的好季节。早就听说辽宁盘锦有个红海滩景区,距离北京600多公里,说远不远,说近不近,是个自驾游的好去处。在地图上搜了一下,景区在大洼镇的西南方向,离我当兵第一年种水稻的地方不远,于是决定旧地重游,做一次怀旧感新之旅。

十月七日是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早上8点从家里出发,独自一人踏上东行之路。选择这一天出行,一是为了避开长假期间道路和景区的拥堵;二是气象形势预报一星期内天气不错;三是可以赶上长假高速免费的尾巴。中午车过山海关后,发现对面进京方向一路狂堵,快接近绥中时才有所缓解,估计这一段有几十公里变成"高速停车场"了,暗自庆幸自己没有身在其中。京沈高速出京方向一路都还顺畅,但比起内蒙的道路,车辆密度要大得多,驾车只能规规矩矩,在限速范围内行驶,下午4点才到达盘锦预订好的宾馆。全程约650公里。

晚上向宾馆服务生了解了一下红海滩的情况:从盘锦市区到红海滩大约40公里行程。红海滩现在分为老景区和新景区,老景区延用旧名,新景区的名称是"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两个区域景色相似,票价相同,但后者可以开车进入,更有利于自驾观光的游客。

第二天一早便驱车直奔新景区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车过大洼,公路两边出现了一望无际的稻田。十月初正是盘锦水稻开镰收割的季节。稻田里一片灿黄,满地铺金,沉甸甸的稻穗密密匝匝地挤在一起,任秋风拂过也没有一点要波动的意思,一看就是个大丰收的好年景。这情景立刻把我带回到了四十多年以前。

一九七一年春节过后,我们结束了为期两个月的新兵训练,被分配到连队里。当时全团都驻扎在辽宁盖县,只有我将去的加农炮营一连在盘锦种水稻。在一个乌云遮日,寒风凛冽的下午,我们裹着军大衣卷缩在敞篷卡车的大厢里,向着未知的目标进发了,抵达时已经天色擦黑。连队驻地在一片长满碱蓬草的盐碱滩上,营房是三栋孤零零的泥草房,生活用水全部取之于一个积攒雨水的水泡子。这地界距离大洼十多里地,周边村落荒疏,人迹寥寥,也没有正式的地名。也许是夏季"听取蛙声一片"的缘故吧,老兵们自取地名:蛤蟆塘。我和战友们在这里耕耘劳作了一年,经历了东北种稻的全过程,留下了诸多难忘的记忆。

还记得我们在蛤蟆塘的寝室里,有南北两条大通铺。铺下盘着地火龙,铺上垫着稻草。全排20多号人以班为单位分置两边。相邻铺位的白床单都用针线缀在一起,整个铺上一马平川,没有接缝。被子叠成"豆腐块"依墙摆放,间隔有序,整齐划一。即便在生产任务最紧张的时候,整理内务也是一丝不苟,足见部队管理的严格规范。全连开大会都是在我们一排的寝室里,铺上铺下都坐满了人。那时不管开什么内容的大会,只要有战士发言的机会,我总是第一个举手高呼:"报告,我讲!"还真有点虎虎生风的气势。

还记得第一次平整水田的情景。东北初春的早晨,气温还在零度以下,水田里结了一层薄冰,新兵们没有水田作业的胶靴,寒风瑟瑟中大家站在田埂上有些不知所措。我不知哪来的一股劲头,率先脱掉鞋袜,挽起裤腿,光着脚踏碎冰层跳进水田。随后,大家也纷纷效仿,争先恐后地跃入冰水。

还记得在插秧大会战时,我被分配在挑秧组,负责用扁担运送稻秧。在山西插队时我练就了一副铁肩膀,可以在重负之下左右换肩,挑着担子走十里路不用歇气。挑秧正是我的强项。装满秧苗的担子一上肩头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在田埂上一路小跑,往来穿梭。那时大家都把在劳动中改造思想,看得比劳动所获得的物质成果还要重要,普通的生产劳动也充满了激情和献身精神。

还记得我的老班长倚在铺头奋笔疾书的身影。老班长是黑龙江人氏,初中毕业,喜欢写写画画。曾在大洼镇上以不菲的价格购得一只英雄金笔,不曾想在一次薅草劳动中坠入水田,晚上讲评时才发现笔丢了。第二天是星期天,我照例要睡懒觉。起来后才知道班长一大早就带着一名同班战友到地里寻笔去了,于是急忙也赶到地里帮助搜寻。真是心诚则灵啊,在茫茫水田中,这小小的物件竟然被我捞到了。当我高举着金笔兴奋地大喊"找到了,找到了"时,老班长直起腰来,那一脸的灿烂,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还记得开镰收割时,战友们每人把几拢水稻以竞赛般的速度向前推进。我个子较高,最怕躬身干活。因不堪腰痛,被远远地甩在后面。周围已被剃的一片光秃,只有我这几拢稻子突兀地立在那里,象受阅的队列,齐刷刷地通向地头。在地里巡视的连长、指导员都过来帮我收割,那场景真是即让人感动又让人惭愧。

还记得那时我们虽然种的是水稻,但吃的却是高粱米。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几顿大米饭。每到这时,炊事班下米的数量都要比平时翻倍。用盘锦大米做出的米饭,颗粒饱满,光色润泽,晶莹剔透,浓香四溢。我们常常是大碗招呼,无需就菜,让唇齿之间都溢满大米的清香。就连锅巴也不放过,被大家分抢一空,成为饭后继续回味和磨牙的一道点心。以后许多年中品尝过各种品牌的大米,没有一种可以和盘锦大米相媲美的。 

四十多年过去了,重回故地,浮想联翩。太多的回忆,太多的思绪,不能一一赘述。 往事已矣,再看今朝。

穿过十里稻香,就到了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的大门。进入景区,眼前又是另一番景象。沿海边是一条南北长达十公里,双向四车道的宽阔大路。路东是芦花秋水,稻谷飘香;路西是长滩出浪,红光蔽日。上午九点,早潮刚刚落退,碱蓬草经过海水的浸泡和冲洗,在阳光照射下越发显得鲜艳耀目。放眼遐观,景色恢弘。远看彤云浮海,紫气临洲;近看赤霞漫地,丹青相映,奇观异景天下独绝,令游客大饱眼福。曾几何时,当年无人问津的碱蓬草,如今在解放思想,创新思维的大潮中,被重新认识,着力包装,已经身价百倍,大成气候,跻身于国家旅游景区的行列,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大支柱,让人们心甘情愿的捧出银两,不远千里,一览秀色。

潮起潮落,物换星移。当年蛤蟆塘的泥草房早已不复存在,碱蓬草也已风声鹊起,富贵加身,唯有这丰收在即的千顷稻菽依然如故,让我们找回当年的身影,感慨世事的变迁。

闲言慢叙,有图养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盘锦   草房   海滩   廊道   大洼   金笔   田埂   水田   景区   水稻   蛤蟆   班长   长假   大米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