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次工业化的失败,值得认真思考


中国的工业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来的,历史上曾经经历了三次工业化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人第一次尝试工业化距今已经一个半世纪多了,历史虽久远,但历史事实让我们仍能窥见前人致力于中华民族兴旺的思想和脚步。

一、历史背景

18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机器取代人力,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人类文明进入新的篇章。

1840年,英帝国为了开拓市场的需要,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用舰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以此为起点,西方列强看到庞大的中国如此虚弱不堪一击,纷至沓来,纷纷以强大的工业为基础,以炮舰为工具,不断冲击中国的国门,腐败的清政府无力抵抗外敌入侵,签订了一份又一份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谭嗣同悲凉地说: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至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大清认识到以当时的清军武备根本无法战胜西方列强的洋枪大炮。

二、自强运动

当时主理对“洋人”事务的恭亲王奕等人认识到:1、西洋的兵器和练兵方法远在我们之上;2、西洋人愿意卖给我们军火和制造设备;3、西洋人也有信义(英法联军签订条约后撤出北京城的举动)。

据此认识,奕等人有了新的思路:1、以夷器夷法对付夷人,买外国先进武器,请洋教官教练军队;2、需要与洋人周旋,以争取较长时间而有所作为。

奕与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一般人形成了共识:1、西洋人主要的目的是市场、做生意,以当时境况,可与之周旋;2、凶残的对手是日本,日本想要的必是中国的疆域;3、改革科举制度,学习西洋科学技术,必须以洋人为师,尽快自强。

由此开始了“自强运动”。

三、成果显著

自强运动自1861年之后的20多年间,虽多有困难,但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

1、学习西方科学:设立北京同文馆,教习科学;设立上海外国语学校;派遣留学生赴美国、德国留学,学习科学、军事等;

2、聘请英法教官于天津训练新军;设立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福州船政学校等

3、设立上海机器制造局、福州造船厂、天津机器制造局、设开平矿务局、黑龙江漠河金矿;修筑天津铁路、电报局等;

4、从英国、德国购买铁甲兵船;成立北洋海军等。

自强运动引进一系列西方军事装备和思想、制造技术等,对当时的工业制造和军事工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阻碍重重

自强运动实际的推动力量只有奕、李鸿章、文祥、曾国藩等人,他们与洋人打过交道,知晓中国与西方的差距,认识到必须放下东方大国的架子,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才能自立自强。但是,觉醒者只有这样一小批人,大多数朝中元老、士大夫和底层民众,并不了解这样做的意义。所以,自强运动从一开始就阻力重重。

1、运动费用遇阻。大清特殊的财政制度,使得筹措经费必须由各省协济,而不是由中央统一支付。而各省并不一定认同自强运动,使各项经费筹措非常困难。

2、海军建设经费遭挪用。醇亲王为了其子光绪能顺利继位,投慈禧所好,挪用了建筑海军的大笔款项重修颐和园。致使中国海军7年没有添置新舰以及其他武备。

3、士大夫的反对。1866年奕在同文馆开设科学班,聘请外国人教授中国青年科学,遭到保守派极大反对,以至于当时的青年士大夫都不去投考同文馆 科学班。奕愤怒地说:夫天下之耻,莫过于不若人,……日本蕞尔小国尚知发奋为雄,独中国纽于因循积习,不思振作,耻孰甚焉?今不以不知人为耻,而独以学其人为耻,将安于不如,而终不学,遂可雪其耻乎?

守旧的士大夫完全不了解世界形势发展,更不懂得先进科学技术,这些保守势力成为反对自强运动的强有力的力量。

4、民众守旧不理解。中国的民众以士大夫的思想为思想,以士大夫的理念为准绳,而士大夫是反对革新自强的坚定力量。

5、未能取得掌握实权的慈禧的认可。慈禧是守旧力量的总代表。

社会上下只有那么一小部分人热衷于自强运动,既未得到知识分子的支持,也不能得到民众理解认可,更没有得到实权派的认同,结局可想而知。

五、甲午战争彻底终结了自强运动

主张“自强运动”的奕、李鸿章、曾国藩等极力企图对内稳定局势,对外避战,一意竭力以图自强。

然而,内部士大夫阶层,对世界局势完全不了解,对自强运动多方掣肘,对外如朝鲜问题、琉球问题、越南问题一意孤行,坚持强硬维护属国体制。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国力日增,野心也随之增长。据蒋廷黻所著《中国近代史》描述,李鸿章在日本开始明治维新时,就及其关注日本的举动,因此深知日本绝不会仅仅满足缺少资源的岛国而自持。随着实力的增长,日本开始在朝鲜(中国属国)、琉球(中国属国)不断挑起事端。李鸿章认为:日本只有先在海上取胜,才能上陆。因此,李特别注意日本海军的发展。

终于,日本借助高丽(朝鲜)东学党之乱派兵干涉高丽,平乱后仍不撤兵,要求中日共管高丽,高丽政权当然拒绝。日本国内主战舆论强烈,同时中国国内士大夫同样主张不能丢掉高丽,认为中国定能以摧枯拉朽之势完胜日本。

1894年8月18日中日两国的战争终于在鸭绿江口爆发。

结果实力强于日本的中国海军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地(台湾)赔款。

自此,不但战争失败,自强运动也就此彻底终结。

六、第一次自强运动失败的思考

“自强运动”持续时间自1861年到1888年,时间并不断,取得了一些成就,开启了中国人对科学、技术的认知之路,在封建落后的中国埋下了科学的种子;在中国的土地上第一次有了近代工业的雏形,使封闭的中国人认识了近代工业,第一次出现了工人阶层;设立的国内学校、派出的留学生都使中国人逐步认识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这些都为后来的社会进步产生了意想不到的重大影响。

所以,第一次工业化运动,不仅是工业化成就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思想的突破。

总结这次运动的失败,有如下原因:

1、工业化改革是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不是少数人的活动就能推动的。显然,这次改革并没有实现大多数人的参与,特别是士大夫(知识分子)阶层的支持,相反这些人成了运动的反对者。

2、工业化是以政治为引领的社会化运动,而大清统治者因循守旧闭关自守妄自尊大,以旧礼教维持其统治有余,而改革则毫无动力。这样的政治环境根本就难以保障工业化的进行。

3、知识分子阶层不关心世界的发展,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

4、民众在守旧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引领下,只知有大清不知有世界。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

5、推动者自己也只是为了“以夷制夷”,没有工业化的雄心,各自为政,走一步看一步,没有通盘计划。对反对者没有强力的反击能力。


中国的第一次工业化虽然失败了,但给中国人留下了工业化的火种,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让后人更加向往实现中国人自己的工业化。


参考资料:

1、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

2、《中国共产党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英法   中国   守旧   士大夫   天津   日本   自强   阶层   思想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