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太后慈安留影展示出的真实气势

慈禧太后喜欢拍照,喜欢让人给她画像,她的肖像和照片都流传了下来,后人也就清楚知道了她的容貌。相对来说,在今天,慈安太后的形象便显得比较模糊。其实,晚清以来民间口中的“东太后”一样留有画像,只是不大引人注意而已。


其中如佚名画工为她绘就的一张《慈竹延清》图,便很显示出这位历史人物的品性。画中人的装扮并不绚丽,穿一件石青色的氅衣,袍面布满金绣的寿字纹,二钮上挂饰的多宝串竟并非珠翠,而是一串沉暗的香珠。因为孀居的身份,所以看上去依然很年轻的皇太后不涂胭脂、不画唇红,但她微漾笑意,姿态轻松从容却不失娴雅,显得内心颇为坚定。当时她与慈禧一起垂帘听政,掌握着一个帝国的命运,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富威势的女性之一,然而,如果观看者不善观察,也许就会觉得,从肖像画上看不到权力与尊贵的气息。

画里也没有走一般贵妇珠翠满身的路子,太后的首饰不出十样,“看去不觉奢华”(《红楼梦》描写宝钗之语)。不过,如果真的以为这位皇太后不奢华,那就太天真了!且看那全套的翡翠首饰,包括成对的翡翠手镯与耳环、一枚小小的翠戒指以及一支翠耳挖长簪。长簪的簪梁上雕出一个镂空的如意绶带纹,这得需要多么大的一块翠料才能制成!同时,这些翠色的细节,也与牡丹的枝叶,更与背景的大簇绿竹形成了色彩上的照应。

不过,这幅画的点睛之处,并不在人上,却在人旁的花上。太后身畔,盛开着鲜艳的牡丹,在几朵娇粉与艳红之花的陪衬下,极醒目的,是一朵深紫色的硕大花朵昂首在半空,花心的卉瓣色深如墨,显然是非常罕见的名种。

紫牡丹似乎不算稀奇,在宋代,洛阳的魏姓花匠便成功培育出了“魏紫”,此后,历代都有新的变种出现,不过,这些各具特色的紫牡丹都属于紫红色系,花色偏红,于红中泛紫。唯有一种名为“墨紫”的花品,花瓣的色泽浓重到接近黑色的程度,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中即记道:“叶底紫者,千叶紫花,其色如墨,亦谓之墨紫花。在中旁必生一大枝,引叶覆其上。其开也,比他花可延十日之久。噫!造物者亦惜之耶。此花之出,比他花最远。传云:唐末有中官为观军容使者,花出其家,亦谓之军容紫,岁久失其姓氏矣。”陆游《天彭牡丹谱》亦云:“泼墨紫者,新紫花之子花也。单叶,深黑如墨。欧公记有叶底紫,近之。”近黑色的紫牡丹也称叶底紫、军容紫、泼墨紫,《慈竹延清》中,盛开在东太后身畔的,恰恰是这种牡丹。因此,这幅肖像的立意很独特,是借用一种罕见的牡丹品种,来彰显画中人的尊贵。

更妙的是,慈安的两把头上,在左侧插有一对墨紫牡丹的绢花,花上有蝴蝶蹁跹,形成“蝶恋花”的主题。从《红楼梦》“送宫花贾琏戏熙凤”一回可知,在传统生活中,“宫里头做的新鲜样法”的宫花因为工艺高超、款式新颖,既意味着刚刚发布的最新流行时尚,也意味着顶级精品,对任何一位女性来说,若得几枝以耀首,那都是再美不过的事。《慈竹延清》这幅画流露的信息是,因为皇宫内有墨紫牡丹盛开,造办处便仿照墨牡丹的模样为皇太后专门制作了“同款”绢花,供她赏花时插戴。那头上的绢花与身畔的真花彼此呼应,如此的“独家定制”,大概要艳羡煞了天下女子。

慈安还有另外一幅御容像《璇闱日永》,看得出来,这两幅御容属于同时完成,画中的服装完全一样,改变的只是首饰等细节。同样的,《璇闱日永》也出现了红牡丹、粉红牡丹与墨紫牡丹,与《慈竹延清》不同,前者不仅有栽在苑内的牡丹,还多먹了一只花瓶,里面插着粉、墨紫以及白三色牡丹的折枝。这一次,慈安的头上是一对粉牡丹宫花,与硕大的天然粉红牡丹形成呼应,不过,在两把头右侧斜插了一支点翠“福”字簪,让石青长袍的青色再次出现。最出彩的是描绘了一只窑变花瓶,瓶身以紫色为主,把墨紫牡丹的紫色加以延伸。另外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细节,两帧御容中,慈安外袍的两只袖口下,冒出内里三层衬衣的袖边,由外向内分别为紫、黄、蓝﹣紫袖边同牡丹之紫、蓝袖边同长袍之深青为同色系,在细节上进行色彩的协调。

应该说,在清代宫廷肖像画中,如此注意色彩的呼应,很是少见。实际上,清代宫廷肖像画似乎没有“主色调”这样一个概念,以青色与紫色在画面上形成沉稳的主色调,就更为少见。此外,桌子、轩厅也都采用素雅的色泽,建筑不施彩画,都让这幅作品偏向端庄沉稳。

有人或许会认为,用蓝、紫这两个沉稳颜色统摄整个画面,再以细节与之呼应,是这两幅肖像创作者的主意,体现的是画家的水平。不过,足以作为参考的是,慈禧太后也有一幅御容中出现了墨紫牡丹与粉红牡丹同芳,而且她在铝子上也插了墨紫宫花,但是这幅作品就不见主色调的设计,而是多种鲜艳色彩彼此竞争,黄色蝴袍上遍布五彩花纹,紫与粉的牡丹花枝插在一只绿花瓶里,绿锦垫旁是紫锦垫......而且充斥着奢侈品和高档家具,包括镂花白玉果盈、镶碧玺的碧玉如意、粉彩睡盒等。由此可以推断,当事人的意见会直接影响画师的画样,最终肖像能成什么样,很大程度由“委托人”决定。因此,慈安太后的两幅御容应该是在她的授意之下完成的,创作过程遵循了她的懿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她本人的品位与修养。

坐于山石之上的那幅御容,上方题有“慈竹延清”四字,笔迹颇显稚嫩,铃“同治”白文印、“敬书”朱文印,鉴藏印铃“同治尊亲之宝”朱文印。很显然,是尚在少年阶段的同治皇帝亲自题写了这四个字,祝愿母后皇太后长寿。另一幅御容,则是小皇帝在画面一侧题写“璇闱日永”,同样有“同治尊亲之宝”“同治”“敬书”三印。虽然与小皇帝没有血缘关系,但身为宗法社会重视的嫡母、正宫皇太后,慈安太后与慈禧一样,与同治是母子关系,同治亲自书题,正是这种关系的表现。

据李提《同治、光绪朝如意馆》一文,同治四年四月一日起,如意馆画士沈振麟、沈贞应召“进内恭绘慈安皇太后御容、慈禧皇太后御容”。他们二人作画的时间接近牡丹的花期,与慈安两幅御容中的季节一致。同治四年这一年,慈安二十八岁,也与画中的年轻模样相符。因此,有可能,这一对作品的创作者就是沈振麟、沈贞,他们用画笔保留了1865年时慈安太后的形象。

在后人的印象中,东太后一直被西太后的锋芒遮掩,近年普遍流行的论调认为,她只是个陪衬角色,缺乏个性和光彩。其实只要稍微想想,能和慈禧这样的人联手,并且在近二十年内形成稳定的政治搭档,主见、智商、气度、判断力,总之综合能力缺了哪一项,都是做不到的。要知道,她不仅与慈禧一起成功发动辛西政变,而且,两位太后一同垂帘听政的时期,收拾了咸丰留下的烂摊子,创造了“同光中兴”的局面,其中包括开展洋务运动。在那个时期,她们二人在朝野中的声望并不坏,薛福成在《庸庵笔记》里就对慈安极尽溢美之词,包括这样的描述:“当是时,天下称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错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裁决庶务,及召对时谘访利弊,悉中窍会。东宫见大臣,呐呐如无语者。每有奏牍,必西宫为诵而讲之,或竟月不决一事。然至军国大计所关,及用人之尤重大者,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如此高的评价,也可能是作者戴了滤镜之后产生的感受,是对慈安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美化,不过,至少说明,慈安没有特别昏聩的行为,没有做过让人无法忽略的蠢事,破坏她在朝臣心中的形象。

不管怎样,两幅肖像画里展示的慈安太后沉着大气,自我认识清楚,文化修养与审美品位颇佳,对政治上的权力,她并没有任何畏缩,反而很是自豪。而且,她还很善于表达这种自豪,毫无暴发户的俗气,相反散发出含蓄内敛的权势感。#咸丰在位时,慈禧为何斗不过慈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紫花   太后   军容   绢花   皇太后   同治   如意   肖像   慈禧   牡丹   气势   真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