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李治把亲妹妹以皇后礼下葬?千年之后真相被揭开:皇室丑闻

要说唐高宗李治一生中做过最为荒唐的两件事,第一件便定是顶住全天下的压力,迎娶父亲“才人”,媚娘宠冠后宫。

另一件就是,将自己一母同胞的嫡妹新城公主以皇后礼葬。

在新城公主的坟墓中,壁画上的宫女被人故意抹去的脸庞,都让这件事显得尤为神秘。

千年之后,专家对此墓进行研究,真相就此被揭开,同时也揭开了当年皇室的丑闻。

一座公主坟,竟以皇后之礼下葬,“宠妹狂魔”李治,为何会做出如此逾矩漠视礼制之事?两代帝王宠爱的新城公主,背后都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无上恩宠——唐太宗心尖的掌上明珠

出生于贞观八年的新城公主,是长孙皇后与唐太宗李世民所育有的七个孩子中最年幼的一个。

老来得女的唐太宗对这个最为年幼的嫡女给予了无尽的偏爱。

事实上,帝王的后宫从不缺乏子嗣。据记载,唐太宗一生共育有14位皇子和21位公主,但新城公主凭什么从这些皇子皇女中成功脱颖而出?

作为李世民一生最爱的女人,长孙皇后对他来说,不仅是爱妻,更像是知己一般的关系。

二人少时相恋,相濡以沫,互相扶持,长孙皇后在唐太宗心中的地位,后宫中的任何一位嫔妃都无法企及。

贞观十年,年仅36岁的长孙皇后不幸因病溘然长逝,唐太宗心痛不已,亲拟谥号“文德皇后”,彰念亡妻。

此时的新城公主年仅两岁,幼年丧母的遭遇让唐太宗心疼不已,连带着对长孙皇后的思念与爱,都倾数给了新城公主。

面对新城公主,唐太宗更是不惜一次次打破律法。

新城公主八岁时,早早便被唐太宗封号,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领地。按照惯例,公主只有出嫁时才会被封号,这特殊的恩宠可见一斑,新城公主的封号也更是大有来头。

《唐六典》中曾有明确的律法规定,“凡名山、大川皆不得以封”,说的便是不得将名山大川作为封号。

被封号“衡山郡公主”的新城公主,又一次打破了惯例。用名山做封号,皇室中独一份的待遇,彰显了新城公主无尽的殊荣。

在父亲和哥哥们的疼爱之下,新城公主逐渐长大。

金口玉言,为何会突然悔婚?

贞观十七年,新城公主刚受封不久。

此时恰逢重臣魏征病重,李世民便带着太子和九岁的新城公主前去探望。

看着躺在病榻上恐怕时日不多的魏征,李世民为即将失去如此良臣而痛心疾首不已。

当被询问临终前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时 ,魏征只言道“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

这句话的意思是寡妇不愁织布少,愁国家江山兴亡,魏征的此番无家只有国的话让李世民不禁感动得涕泪交加。

念及魏征多年来的贡献,为了表达自己对这位肱骨之臣的恩惠,李世民便决定为自己的爱女新城公主和魏征的长子魏叔玉定下一桩婚姻,以示恩宠。

“魏公,勉强睁开眼来看看你的儿媳”但此时的魏征早已心有余而力不足,身子虚弱到根本无法起身谢恩。

或许是命数已尽,当天夜里,时年64岁的魏征便撒手人寰。李世民听闻魏征死讯后更是哀恸不已,“亲临恸哭”,废朝五日。

但这桩本是金口玉言,李世民亲口承诺的亲事,为何会在短短两个月后就以悔婚草草结束?

原来在定下婚约不久后,太子李承乾便与开国功臣侯君集计划发动政变,逼宫李世民。

但计划还未曾实施便早已被告发暴露,太子谋反无疑是统治中最为敏感和恶劣的事件,一时间,太子党被倾数发落。

其中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杜正伦,和时任吏部尚书的侯君集都曾受到过魏征的引荐,这也不免让李世民心生怀疑。

加之在调查魏征过程中,褚遂良主动招认了魏征曾将谏言奏疏交给史官以提高自己的后世之名。

这种威胁到自己名声的事情让李世民勃然大怒,经此事件,李世民自然不会将最为疼爱的新城公主嫁给罪臣之子。

于是便写下诏书,终止婚约,二人的婚事也自然告吹。

短暂的甜蜜,郁郁寡欢的开端

有了第一次的前车之鉴,李世民决定为女儿精心挑选良婿。

时间一晃来到了公元649年,古代女子15岁时便行及笄礼,此时年满16岁的的新城公主也已到了婚配的年纪。

即使万般不舍,也到了要为新城公主挑选驸马的时候,很快李世民便将目光锁定了长孙家族的才俊长孙诠。

长孙诠作为长孙皇后的娘家堂弟,按辈分来说,其实可以称得上是新城公主的娘家堂舅。但别看长孙诠辈分比新城公主高,其实年龄甚至还要比新城公主要小上两岁。

年纪相仿,更何况唐朝并未对辈分有什么难以接受的观念,二人的婚约就此定下。

由着长孙皇后的关系,李世民不免大力扶持长孙家族,为太子李治日后铺路。

更何况在新城公主之前,也已有三位公主嫁入长孙家族,自然是不会亏待自己的爱女。在李世民看来,长孙诠无疑是最好的驸马人选。

此时的李世民身体每况愈下,生前能够看到新城公主出嫁便是最大的心愿,于是派人即刻筹备。

但由于婚礼筹备工作繁琐复杂,李世民更是不愿意委屈自己的掌上明珠,一切都是按照最高规格置办的缘由。

原本定于二月成亲,一直拖到五月也未曾筹备完成。此时的李世民身体却再也坚持不住,驾崩于世,临终前也依旧惦念着新城公主的婚事。

同年,太子李治继位。

李治对这位嫡妹也是十分疼爱,二人自幼一起长大,感情十分深厚。

等到一切都准备妥当后,新城公主也为李世民守孝一年期满,李治决定将之前未完成的婚事继续。

但遭到了大臣于志宁的反对,于志宁认为人子女者必须守孝满三年方可婚配,于是李治只好做罢,将新城公主的婚事又进行了搁置。

公元652年,三年期满,20岁的新城公主风光大嫁,轰动一时。

婚后的新城公主和驸马长孙诠琴瑟和谐,“韵偃笙簧”,可谓十分美满幸福。

但可惜天不遂人愿,这样的幸福仅持续了七年。

由于长孙无忌曾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便一直被武则天怀恨在心。

公元659年,成功当上皇后的武则天开始了对长孙家族的政治报复,作为直系亲属的长孙诠自然无法幸免于难,被流放至巂州并被武则天派人所杀。

失去丈夫的新城公主,整日以泪洗面,用不在梳洗打扮来抒发自己无声的不满与抗衡。

二嫁驸马,郁郁早逝

看到郁郁寡欢的妹妹,李治为了弥补选择另觅良婿,希望能够让新城公主忘掉长孙诠,最终选定了名门京兆韦氏出身的韦正钜。

由着新城公主的关系,唐高宗一日之间竟给韦正矩连升七级,从低级文官一下子晋升为堂上大官,这让韦正钜不禁乐开了花。

婚后的新城公主依旧郁郁寡欢,始终还挂念着自己所爱的长孙诠。起初韦正钜并不在意,新城公主的存在也不过是他仕途的工具。

但随之时间的推移,李治逐渐将政权交给武则天,由于之前的矛盾,武则天逐渐将韦正钜的官职一贬再贬。

仕途不顺的怨气和二人不时摩擦产生的怒气让韦正钜原形毕露,对公主施加暴行。

长期的郁结于心让公主很快便病倒了,即使李治大建祭坛,寺庙为妹妹祈福也无济于事。

公元663年,新城公主积郁成疾,病重而亡,享年30岁。

本就因为妹妹早逝而怀疑韦正钜是否对新城公主照顾不周,再听闻宫中韦正钜家暴的传言,这让李治更加怒不可遏,下旨将韦正矩处斩,家人全部流放岭南之地。

皇后之礼下葬的真相

公元664年,或许是出于对妹妹的愧疚,李治下令将新城公主以皇后的葬礼规格来厚葬。

可能觉得还是未解气,迁怒于服侍新城公主的侍女,认为是他们没有照顾好公主,于是将她们全部处死,壁画上划掉的五官也是李治觉得她们无脸面对新城公主所致。

据史料记载,驸马韦正钜并未存在家暴和杀害新城公主的事实,可能这一切都只是接受不了爱妹去世的李治迁怒于韦正钜的理由罢了。

但不论如何,被两代帝王接力宠爱的新城公主,算得上是真正的掌上明珠。

以皇后之礼下葬也只不过是李治能为妹妹做的最后一件事,弥补心中的愧疚。

“欲戴皇冠 必承其重”,不论是父皇和长兄的疼爱还是沦为政治斗争的婚姻。福祸相依的人生,才是新城公主最为真实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长孙   贞观   皇后   驸马   封号   婚事   皇室   丑闻   太子   公元   新城   真相   千年   公主   妹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