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丨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双减”一定要与高质量发展同行

近日,国家督学、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第八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双减时代课后服务创新发展论坛」上,以《“双减”要与高质量发展同向同行》为主题发表了演讲。


褚宏启认为,“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义务教育生态发生较大改变,学生课外培训负担与过重作业负担得到大幅减轻,但减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为减负而减负,“双减”一定要与教育高质量发展同向同行。


褚宏启指出,“双减”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把多余的内容减下去,这样才能腾出时间进行高质量的发展。高质量发展就意味着核心素养导向,所以这个“高质量”并不仅仅指现有的学校教育课程,也包括课后服务。褚宏启指出,思考和推进“双减”,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必须从“培养什么人”出发,去思考减少什么、增加什么、优化什么,否则就是盲目的,就是本末倒置的,甚至出现越减问题越多,陷入更大的误区与泥潭。



国家督学、北京开放大学校长 褚宏启


(以下根据嘉宾演讲实录编辑整理,全文有删减)


“双减”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双减”政策实施一年多来,培训机构与学校的关系、与政府的关系,家长和孩子的日常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双减”目标可以说基本实现了:一是课外培训负担大大减少,二是过重的课业负担也减轻了。有人会问,现在“双减”的任务是否完成了?我认为并没有,“双减”之后,还有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需要我们去梳理、去解决。


今天我要讲的是教育质量问题。教育质量在学术界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狭义的,指结果的质量,就是教育培养的人的质量怎么样;第二种是广义的,即教育全过程的质量。今天我要讲的教育质量是第二种。说到课后服务,有些人可能认为课后服务就是学校正式课程的一种“补丁”,正课要讲求高质量,课后服务则不需要做过多要求,这是认识上的误区。我认为,国家课程和课后服务要一体化设计,都应当遵循高质量标准。课后服务是学生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有机构成部分,它不是一个“补丁”,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接下来我将从六个方面阐述什么是教育的“高质量”。



01

高质量的教育目标


“双减”只是一个手段,所以我们更应该思考该减什么、该加什么?高质量教育意味着什么?我认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对于国家发展有高质量的贡献,“双减”必须朝这个目标去努力。高质量发展是指我们要建成一个强国,我们的教育该怎么办?比如要建成一个富强的国家,富强意味着要建设科技强国、军事强国、经济强国,就要靠创新,没有创新是建不成的。关于人的发展,就是我们要培养的是什么人?不是传统的人,我们要培养的人要具有科学理性精神、民主法治精神、创新精神的人。所以“双减”必须在这个目标下思考,不只是作业减了多少、负担减了多少。


同时,我还认为高质量的教育目标只提全面发展是不够的,必须抓重点,我们要更进一步,了解每一个教育领域里面的重点是什么。比如智育方面,刷分、刷题是智育,培养创新也是智育,到底哪个重要?德育方面,培养孩子听话是德育,培养孩子懂得合作,学会体谅他人也是德育,哪个更重要?所以我们要思考这些问题,找到重点,抓住重点。


我认为“双减”下的教育高质量发展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具备六条核心素养:


1、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2、批判性思维——科学精神

3、公民素养——民主法治精神

4、合作与交流能力——合作(尊重)精神

5、自我发展素养——主体性(独立自主)

6、信息素养——技术素质


这六种素养背后体现的是创新精神、科学精神、民主法治精神、合作精神、独立自主的精神,这些都是国家和民族走向现代化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精神内涵。这六条核心素养可以聚焦在两个方面,即创新与合作。创新对应智商,创意无限、聪明、点子多;合作对应的是情商,大家都愿意和你在一起玩,和你在一起如沐春风。所以我把这两点概括为两句通俗的话:创新能力指的是聪明的脑,合作能力指的是温暖的心。


中国孩子在应试教育中取得好成绩也主要凭借记忆能力的强弱。然而,现代国际发展的激烈竞争比拼得是科技创新能力,比如说如何运用科学理论和创新应用创造出世界领先的高精尖生产设备,如何培养出诸多在基础科学领域的领军科学家等。在实现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我国人才教育体系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再进一步聚焦的话,我认为核心素养的中心应该是创新。一个国家必须具有狮子一样的实力,而狮子一样的实力只能来自于创新,没有第二条道路。同样,对于个人成长也是如此。



02

高质量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不是越多越好,要基于核心素养去明确课程内容选什么、选多少,课后服务也同样如此。现在的课程内容存在三个问题:


1、课程建设中内容繁难偏旧、空疏无用,孩子学的知识很多是各专业的教授们编的,他们当中很多并不了解孩子的世界、不了解时代的需求,特别是与“聪明的脑”、“温暖的心”不能对接。


2、课程实施中,小学授课内容往往容易“泛化”,中学容易“窄化”。中学往往为考而教,为考而学,考什么就教什么、就学什么,不能开齐开足课程,课程内容被人为“窄化”。


3、大家都学同一本书、都刷同一张卷子,孩子的兴趣爱好不能得到满足。有人做了研究,获得自然科学诺贝尔奖的学者往往都对其钻研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爱好。因为只有兴趣爱好才能激发出人的潜能动力。创设教育环境应该遵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兴趣为师,更容易引导其创新能力发展。


综上,我认为建设高质量课程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1、要让我们的课程重点与课程目标相匹配,同时,课后服务要与核心素养精准对接。

2、课程结构要做到“好吃有营养”。

3、满足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的兴趣爱好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发展高度。




03

高质量的教学方式


我认为减负的关键是在“减”,老师把课讲得好、讲得精彩,学生一听就懂,老师就不用布置那么多作业了。现在出现的问题是有些老师的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听不懂,就需要大量做题、刷题,孩子的负担就增加了。因此我有一种认识,通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减负。如果一个老师管孩子很苛刻、很约束,这个班将来不可能有创新能力,所以大家要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



04

高质量的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应该将核心素养转换为可观察的外显表现,进而开发相应测量工具,通过终结性、表现性评价等形式对核心素养开展评价。考试评价改革必须强化素养导向,明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与关键表现,注重对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注重对价值体认与践行、知识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表现的考查,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



05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双减”政策实施以前,如果一个孩子能考90分,这90分是谁带来的?一个是校内的老师,一个是校外的老师。现在只有校内老师了,还能不能教到90分?“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在校时间明显变长,教师工作负担显著增加,课后延时服务导致教师日常的校本培训活动没有时间开展,这些对教师的精力、动力与能力均产生了影响。教师的能力提升需要时间,体力恢复也需要时间,为教师减负势在必行,弹性上下班制度亟待落实。“双减”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尤为迫切。校内教师不仅要靠自身去保持过去校内外两支教学队伍所打造的学业水平,而且还要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去培育学生受益终生的核心素养。另外,教师的培训与研修方式也需要变革。我认为课后服务并不只是服务学生,还应该帮助老师,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



06

高质量的教育管理


“双减”落地涉及很多操作性问题,涉及多方利益关系的调整,这就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进行多元共治。多元共治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意味着各方主体可以充分表达利益诉求,可以深度沟通协商如何有序有效解决问题,可以有效整合利益冲突并形成共识,可以使相关执行层面的政策举措更加科学合理。通过多元共治,政府、学校、家长、学生、教师、社会补习机构等各方主体共同协商,结合当地与学校实际,找到一个激励相容的最佳路径,使震荡与损失最小化。


总之,推行“双减”新政,不能为减负而减负,一定要坚持目标导向,要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联系起来,与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同向同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课后   素养   北京   大学校长   同行   核心   能力   老师   课程   精神   孩子   教师   学生   褚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