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建摇篮”也要“育热情”

□钱轩灏(山西财经大学)

“双师型”教师占比不低于50%、教师企业实践时长每年不少于1个月、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纳入专业课程教学……教育部日前面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提出了全新的建设方案和要求,明确各地职校应着力打造一批德技双馨、创新协作、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师资支撑。(10月23日《北京日报》)

应用性人才是国家的脊梁,高等职业教育则是应用性人才的摇篮。自2019年6月,15所本科职业教育试点高校由“职业学院”更名为“职业大学”,到本次“双师型”教师占比要求,无不透露出教育部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然而在笔者看来,除开对摇篮的搭建,如何培育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对应用型职业的热情,亦是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考虑的要素。

学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他们对应用型职业的热情将从根本上决定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成败。《中国青年报》教育科学部于2021年向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超六成受访职业院校毕业生不愿当“蓝领”,以学子的说法就是“可能把自己一辈子的锐气都磨没了”。若职业院校的毕业生都更喜欢新颖的、更光鲜亮丽的岗位,没有对“蓝领”这一职业大类的热情,都不愿意前往一线工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为各行各业培育应用性人才这一根本目标便很难达成。

“人往高处走”这句话是所有人的共同追求,奋发向上的学子们自然不愿甘于人后,但问题便出在于这个“人后”——究竟是什么让学子对应用型职业失去热情,认为“应用型职业”就是“人后”,“蓝领”会让自己被“磨锐气”?这显然不是学子们凭空冒出的想法——父母指着于工地上勤恳工作的工人们,对孩子们表示要好好读书,不然长大就会去工地上打工;亲戚们在过年时只问成绩,对孩子们表示要好好读书,才能在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少年宫人满为患,一旁的学工教育基地只在学校安排时才有点人气。当整个社会都对应用型职业少有热情,那么在这种社会环境的熏陶之下,学子们又何能对应用型职业有热情?

因此在笔者看来,培育学生对应用型职业的热情,归根结底便是培育社会对应用型职业的热情。从世界角度来看,在职业教育有所成就的国家,在社会层面便对应用型职业有着充足的热情及相应的培育体系,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瑞士的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等,都在社会层面便确立了“学术”与“应用”的平等地位,使学子及其所在的家庭都对各类应用型职业充满期待。在国家政策和社会迎合的“双向奔赴”下,这些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应用型人才数量及质量享誉全球。

笔者认为,我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遍及我国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只要在政策及建设上做到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同时从社会层面上培育大众对应用型职业的热情,将“学术与应用平等”的价值观贯穿于我国发展之中,那么我国必将能够培育出适用于我国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热情   高等职业教育   应用性   教育部   蓝领   摇篮   学子   笔者   职业院校   我国   教师   职业   社会   国家   人才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