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3万买下北京一棚户房,17年后涨至1135万,原房主欲原价收回

二〇一八年,北京市顺义区柳各庄村的村民个个喜气洋洋。

有人好奇地问发生了什么,一个村民看似淡定地回答:“嗐,没啥事,就是房子要拆迁了。”可惜他眼角的笑纹暴露了他的高兴。

拆迁拆迁,一步登天。拆迁队一来,这村子里的每一户以后不是千万富翁就是百万富翁,大家都兴高采烈地计算着自己家里有多少平米地,能得到多少补偿款。

可一片欢天喜地中,有一名叫何大海的男人却一直有些愁眉不展。

按理来说,他家的房子五百三十平米,照政府给出的价位他可以分到一千一百三十五万元,但问题是他很可能既拿不到钱又要失去房子。

为什么呢?原来,何大海的户籍地在四川,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柳各庄村人。

二〇〇一年的时候,他带着妻儿花三万元在北京郊区买下这个落脚的住处,哪知道,十七年过去,房子能暴涨到一千多万。

这下卖房给他的原房主于泊不干了,于泊找到何大海,让何大海把房子还给他,他则把当年那3万块买房钱退回给何大海。

这样无理的要求,何大海怎么可能答应。

然而巨大的利益之下,于泊不顾情面也不再守信义,他告诉何大海当年的房产买卖协议就是一纸空文,没有法律效应。

宅基地使用权上写的是他的名字,何大海能拿回3万块就相当于白住了这么多年房子,反而应该对他感恩戴德。

遇到这样的情况,何大海要怎么办?他能拿到拆迁补偿吗?这场利益纠纷最终结局如何?一切还要从头说起。

一、带儿治病,三万元安家北京

何大海拖家带口离开四川家乡远赴千里外的首都郊区买房,不是因为他有先见之明料到土地会几百倍地爆发式升值;

而是因为生活所迫,他的儿子生病了,需要到医疗条件更好的北京接受长期治疗。

那一年是2001年,何大海一家本来在老家安居乐业,生活也算美满,哪曾想,儿子的耳朵突然听不见了。

他和妻子带着儿子四处求医,可始终不见效果。

何大海不想儿子小小年纪就成了聋人,以后被耳聋困扰一辈子。他和妻子商量后决定:去首都,去北京治病。

然而,就算北京的医疗条件再不错,要治好儿子的耳朵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儿子要治病要住院要定期接受检查,他们则要想办法维持住生活,找旅馆找住处找地方吃饭。

眼瞅着钱一日一日往外花,儿子的病却不知道几时能好,这么下去没有收入也不是个办法。

两口子当机立断:不如在北京安家吧,城里的房子买不起,住在城外乡下也好,总比在四川北京两地折腾轻松些。

当然,即便是北京的乡下,两人要买房也不是件容易事。

他们的积蓄远远不足以承担起买房的费用,只能将四川老家的房子卖掉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些钱,这才堪堪凑够3万元。

虽然2000年那会儿3万元不是个小数目,但要买房的话也实在太不起眼。

夫妻俩甚至都不敢拿这笔钱去打听楼房的价格,只能再去周边村镇看看有没有他们买得起的房子。

幸好,功夫不负有心人,何大海夫妇还真找着了一处合适落脚的地方。

这地方就是柳各庄村,而卖房的人,正是急着去城里买楼房住的于泊。

于泊是柳各庄村本地人,在村里的房子虽然是棚户房,但胜在面积大,3万元卖给何大海价格也算合理。

一方着急买一方着急卖,这下一拍即合,双方商议了一番之后这房子的买卖就定了下来。

虽然一切都商量好了,但这房子还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根据我国的土地法,农村的宅基地是国家免费分配给农民的福利,不能买卖也不能转让。

何大海与于泊只能私下立了个买房契约,也就相当于是签订买卖协议,只是实际上,这样的买卖并不合法。

但当时双方都信誓旦旦会秉持君子作风,坚守契约精神,特别是于泊。

作为宅基地拥有者,他那会儿表现得特别仗义也特别大气,让何大海放一百个心。

他说这房子既然卖了,就绝对不会再找他们两口子要回来。

那时候于泊也确实是这样想的,一个农村的破房子有什么好舍不得的,他早晚要搬走,卖了就卖了,赶快拿到卖房的钱去城里买房才是正事儿。

至于何大海一家,也愿意相信于泊的为人,虽然相处的时间不长,但他们就是觉得于泊是正人君子。

毕竟,他们是真的很需要在北京落脚,三万块要买房太难了,好不容易遇到他们当然不能放手。

所以就算心里存了担忧,他们也会一遍一遍告诉自己,没事,相信于大哥,再不济,他们手头还有契约为证呢。

就这样,何大海以三万元的价格买下于泊的棚户房,一家人正式在柳各庄村安定下来。

二、拆迁消息,给你3万房子还我

有了自己的房子后,何大海一家人终于在他乡有了归属感,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走上正轨。

虽说是柳各庄村的外来人口,但何大海和妻子淳朴善良,村民们喜欢他们,知道他们带孩子看病不容易平常也乐意照顾照顾。

很快何大海家就融入了这个新环境,与村子里的人们熟悉起来。

热心的村民们听说何大海夫妇要找工作,还跑来给夫妻俩出主意介绍点零工。

这可帮了两人大忙,本来他们学历不够,又没什么一技之长,在这偌大的北京扎根讨生活处处都是困难。

眼下有熟门熟路的村民们帮忙,工作的事就顺利了很多,两人都觉得搬到柳各庄村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

他们也不奢望赚大钱,只想好好把生活维持下去,有吃有穿有住,能负担起孩子看病治疗的费用也就够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十年一晃而过,何大海一家人一直生活在柳各庄村,已然成了村里的一份子。

虽然每天平平淡淡,但老天眷顾,儿子长大了,耳朵也治好了,一切都再好不过。

夫妻二人本以为未来也不会有太大变化,他们会继续过这种不算穷但也发不了财的生活。

哪里想到,生活还会给他们一个这样的惊喜,这柳各庄村竟然要拆迁了!

最开始传出柳各庄村被划归了改造拆迁项目的消息是在2011年。

当时这还不算确定下来的事,知道的人没多少,何大海和妻子每天忙上忙下,还完全蒙在鼓里。

倒是那于泊,消息灵通,率先众人一步了解到这就要大变样,他当年三万块卖出的房子身价不知道要翻多少倍。

于泊简直悔恨交加,既悔自己草草卖了房子,又恨自己眼光太短浅,这怎么说都是几百万吧,怎么拱手就让给了别人。

这么大一笔财产,于泊怎么可能甘心,他立即觉得当年那份房产买卖协议就是一张纸,能有什么用,这房子本就是他的,他现在拿回来理所当然。

为了避免夜长梦多,于泊立即跑到柳各庄村去找何大海,他要趁何大海还不知道拆迁消息的时候,先把房子弄回来。

与何大海见面后,于泊把拆迁一事瞒得死死的,只是好言好语求道:

“兄弟,请你帮帮忙吧。我们家现在三代人挤在一块儿,那90来平的房子住不下呀。”

“我和我媳妇寻思着吧,孩子结了婚还有孙子,我们得为年轻人腾地,还是要搬回老家住才是个事儿。

“你看这样行不行,我把当年你买房的三万块钱退你,你呢,也把这房子归还给我,就当你在我家这块地白住十来年,我不算你其他的钱。”

何大海被于泊这通话唬得一愣一愣的,一下没回过味来,只感到怎么听怎么不对劲,他筹钱好不容易买来的房子,咋变成于泊白送给他们住的了?

最关键的是,房子给了于泊,于泊一家人有地方住了,他们一家人住哪里呢?

就算于泊退给他们三万块钱,可这年头还能指望三万块做些什么?

房子都卖给他了,现在又拿回去,这怎么成,何大海不知道于泊在打什么主意,只觉得这人背信弃义,当即就拒绝了于泊退钱还房的那番话。

于泊见何大海油盐不进,说着说着就翻了脸,气急败坏威胁道:

“那协议根本做不了数,你别怪我去法院找公道,到时候官司打起来你一分钱都得不到。”

何大海愈加能够确定于泊有什么不安好心的目的,但房子就是他花钱买的,他也不怕:“法院见就法院见。”

这于泊也不是威胁威胁就算了,他真的跑到法院状告何大海非法侵占房产。没几天,何大海就收到了法院传票。

法官审查了各项资料后认定,宅基地属集体所有,不可买卖,何大海与于泊的房屋买卖协议违反了相关法律,应属无效。

但是考虑到双方当年是自愿买卖,所以即便合同不具备法律效应,原告于泊要拿回房子也应给予被告人何大海相应的赔偿。

按现在的房价进行计算的话,于泊应该赔偿何大海70到80万元。

对于这样的结果,双方都不能接受,何大海不想要那笔钱,只想要一个住的地方。

而于泊则觉得如今拆迁只是有些风声,给何大海七八十万他怕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

而且他觉得既然购房合同不合法,那这房子他随时都可以请律师要回来,也不急这一时。

由于两方谈不拢,这场官司也就那样不明不白地搁置下来。

三、价值飙涨,利益纠纷的最终结果

起初,何大海还有些担心于泊来找麻烦,但还好于泊这人不守信却守法,他们一家照旧住在柳各庄村的棚户房,并没有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

直到时间跨入2018年,柳各庄村拆迁项目正式启动。

何大海作为村里的常住民,收到住建委发来的消息,让他准备补偿协议的签订。

何大海了解初步定下的赔偿方案后简直高兴坏了,谁能想到,他和妻子17年前花三万买下的房子,其价值能一下飙升那么多倍。

530平宅基地,算下来就是1135万元的赔偿款!

但高兴的同时,何大海又有些担忧,他想起于泊之前的出尔反尔,心里已经猜到拆迁之事确定无疑,于泊定然不会善罢甘休。

果然,没多久,于泊就拿着之前法院出具的购房协议的判决书找上了门,再次要求何大海一家归还房子。

于泊还拿出宅基地使用证,证明拆迁款无论如何都该归他所有。

何大海的妻子这次也在家,对于泊的咄咄逼人又气又急:

“你户口都迁出去了,房子也卖给了我们,以前还发了誓不会要回去,现在怎么能这样?”

可这么大一笔钱摆在面前,于泊哪里还管当初说了什么,嘲讽这对夫妻道:

“别在这哭,你们四川老家不是有房吗?拆迁了不也是钱?你们也去把自己的房要回来不就完了。”

于泊实在太不讲道理,双方已经到了无法沟通的地步,事情后来还闹到了住建委那边。

在拆迁一事上,何大海在柳各庄村长久居住,是房屋所有人,于泊呢则是土地的实际拥有者。

如果双方协商不下来,那么拆迁补偿款也不能顺利发放。

何大海与于泊都觉得自己占理,都觉得自己应该拿到那笔巨额补偿款,双方争执不下,甚至成了柳各庄村唯一没搬走的“钉子户”。

一直到2021年,两人再次上了法庭,这件事才终于有了结果。法院给出了明确且合理的方案:

由于双方户口皆不在柳各庄村,那么按照拆迁赔偿要求,共计可获得现金补偿254万元,安置房面积371平米。

所有补偿的70%归何大海所有,30%归于泊所有。

也就是何大海一家分得现金215万元,安置房面积259.7平米;于泊分得现金38.2万,安置房面积113.3平米。

多方调解之下,何大海与于泊总算达成共识,同意了这样的分配方案,这起持续几年的房产纠纷终于有了结果。

结语

我国是礼仪之邦,诚信是做人的美德,但在金钱与利益面前,人们往往会忘记诚信这一准则。

所以大家在进行大额交易时,一定要擦亮眼睛,避免被人钻了法律的漏洞。

-完-

作者 | 羽雪

编辑 | 阿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棚户   北京   宅基地   房主   契约   小伙   原价   法院   年后   家人   当年   妻子   儿子   利益   面积   房子   协议   买卖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