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江发源地-美丽南溪南


花山福地石林间,

古往今来藏神仙。

悟空大闹蟠桃会,

奇迹还在眼前边。

老虎流泪遗迹在,

师姑戴笠留芳踪。

胭脂鸳龙降甘露,

二十四柱洞天巾。

在现今的黄山市,知道西溪南的人多,但知道南溪南的可能就没那么多了。从花山大桥上偶尔驶过,见到两座牌坊立于桥下花丛中,这里便是南溪南村。

南溪南村原名“溪南”,因该村在新安江(古称渐江)的南岸,故名。
由于当时同属歙县管辖的丰乐河南也有一村叫“溪南”。为了区分两个溪南,所以地处丰乐河南岸的就叫“西溪南村”,地处新安江南岸的就称为“南溪南村”。(歙县曾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来划定行政管辖,西溪南当时地处歙县西乡,而南溪南地处歙县南乡,所以就有用当时的西乡和南乡来分别区分两个溪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西乡的溪南”和“南乡的溪南”)

注:南溪南与篁墩村同属于篁墩乡,归属于歙县管辖,古称“黄南、篁南、溪南”。

萧江发源地

南溪南村历史文化悠久,是安徽省第二批“千年古村落”,从唐末萧江始主萧祯(江祯)避难于古徽州,距今至少有1100多年的历史。萧江一世主墓葬于南溪南村东面高地,因此南溪南村也被称为“萧江故里”。

古徽州地区不仅有“真胡假胡”之说,也有“真江假江”之分。徽州的江姓主要有两大支,一支为济阳江,也叫本江。另外一支便是萧江,萧江也叫萧改江,徽州的本地人又叫假江。顾名思义,萧改江那就是本来姓萧的,后来改成了江姓。(就如同明经胡,由李改胡一样)

萧江的后人以尊“汉初三杰”宰相萧何为祖先。到南北朝时候,萧江氏的先祖萧衍建立了梁朝。到唐代的时候,这一家更是连续出了八个宰相,堪称门阀世家,史学家称为萧氏“八叶宰相”。兰陵萧氏,在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堪称顶级门阀。

唐代从唐初到唐末,这一派中的萧瑀、萧嵩、萧华、萧复、萧俛、萧仿、萧置、萧遘相继出任宰相,史称唐朝萧氏“八叶宰相”。这在中国历史是是鲜见的。如算上萧衍、萧统,则有“十世宰相”。

以萧改江:

“八叶宰相”之一的萧遘之仲子(第二子,古代时用伯仲叔季来表示排序)萧祯(萧江一世祖),在任江南节度使时领军与叛军作战,父萧遘所辅佐的南唐在唐朝末年的“朱温篡唐”战争中失势,萧遘被杀,萧祯为避风险,隐居安徽歙县篁墩,为避祸害,又“念先世从北渡江而来,遂易萧姓以为江氏。凡江氏宗于萧者,此其鼻祖也”。自萧祯易姓江后,江祯即为萧江一世祖。(还有一种说法是萧祯在与朱温叛军作战时有一次失利逃至江边,眼看追兵将至逐对天起誓,如若有船来救我,我便改萧姓江。而后不多久,就真的有船来,后立下夙愿“如不能复唐,则永不改姓”)。

江祯生子三:董、郑、威。董迁婺源,三子威迁开化,次子郑从公墓而居,是为南溪南江氏及后。长子江董,迁居婺源,后几经辗转,几代的开枝散叶,八世江文采便在今婺源江湾葳蕤生香。名人后代层出不穷,明代抗倭名将江一麟、明代医家江瓘、宫廷太医江一道、清代朴学大师江永、民国教育家江谦等。近年的核心第三代,则为萧江第三十八代。注:(“以布衣上交天子”“同业中无不以为至荣焉”的徽州大盐商江春则实为济阳江)

《溪南江氏族谱》记载:“始祖墓——南溪南村水口。土名:亭子埠,荷花出水形。彼字五千九百六十四号,原额地税六分五厘八毛九徐三忽,积平地一百八十四步五分”。

吴姓的入迁

南溪南村现居住的人口姓氏主要以江姓和吴姓为主,还有一些草市的孙姓和篁墩的程姓。

徽州吴姓近祖吴少微,之后人丁兴旺,多散居四处,形成著名的新安吴氏。共有丰溪、莲塘、城门、金竺和石岭五大派。南溪南的吴姓自休宁岭后(也有说是歙县岭后)迁徙而来,逐渐衍脉,其后人势一度盖过江姓。村中现存的两座牌坊就是表彰村中吴姓后人。

吴中明坊

吴中明(1556-?),万历十四年(1586)

进士,南京刑部主事、河南提学、南京户部粮储总督,卒赠南京户部尚书。明万历四十年(1612)建坊,为茶园石材质,三间三楼,四柱冲天。宽9.6米,高12.6米。梁、枋上雕刻精美。吴中明坊顶层刻“龙光”篆体大字,三层横坊刻有“万历四十年”,中间 “恩荣三代”四字。二层横坊上刻“诰赠中大夫河南右参政吴球吴岩达、吴岩通”。

吴蔚起坊

吴蔚起,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官至贵州道监察御史、京畿道御史。该坊由茶园石建造,三间三楼,四柱冲天。宽9.6米,高13.4米,石坊4层匾额上顶层刻有“覃恩”二字,三层横坊上刻“荣封三代”四字。二层横坊上刻“诰赠中大夫户部山西司郎中加二级吴逢达,诰封中大夫贵州道监察御史加九级吴尉起”。楹柱前后有四只石狮。梁、枋上细刻包袱锦,柱基较高,刻锦纹,整座石坊十分值得考究。

远近闻名的豆腐村

今天的溪南村豆腐作坊23家,从业人员200余人,年产值3000多万元,在屯溪中城区市场份额占有率达70%,其中每年销往上海、杭州、合肥等地产值已达1000余万元,是远近闻名的“豆腐村”。2022年成立小作坊党委和强村公司,做大做强村内豆制品产业,打造“放心坊”“美丽坊”“致富坊”。

南溪南村豆腐产业源于明末清初,至清朝嘉庆年间已形成“上盛泰”、"下盛泰”等豆制品品牌,享誉古徽州,并沿袭至今,是南溪南村支柱产业。

花山石林摩崖刻

从南溪南村出村,往南约一公里多的翠林之中,花山摩崖石刻便隐匿于这片松林丛中。从花山亭往里走大约500米就到了。现在摩崖石刻以是安徽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早的摩崖刻为元朝所立,上面字迹“大元至正九年乙出八月,色人郑玉、吴席臣、鲍元康、要源胡公留、王友直来游,席臣子贯侍”。郑玉是元朝徽州大儒,世人尊称为“师山先生”,著有《师山集》。郑村的那座“贞白里坊",就是因其父郑干龄而得名。而石刻上提及的鲍元康则是郑玉的得意门生,鲍为郑兴建“师山书院”,供其讲学,这也是郑玉被称为师山先生的由来。当年家住郑村的郑玉携友人至此游玩,兴之所起留下的墨宝,虽历经数百年的岁月更迭,却依旧能够令后世人凭吊不已。正是因为郑玉在此留下有摩崖石刻,这才引得周逍的文人雅士,莫不以發临此间,镌刻下自己的文字为无上柴耀。石刻中有一块题诗为:

仙石亭亭峙碧岁,

披霞顶笠半苔侵。

我来细认前朝迹,

景仰通家是郑林。

落款是:“大明嘉靖甲寅花朝,吴村时斋时斋吴兰溪南双溪吴留共吊先宗留村席臣翁及其妻兄待制师山郑公玉造迹"。可见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士子们对于郑玉的尊崇依旧如故,文字里的内容也透露出来,郑玉的妹妹嫁给了吴席臣,这也难怪了吴席臣会与郑一同登山游玩。

“仙人石"三个字由孙麟雕刻,此君乃方志大京,著有(大明一统志集略》边上还有一首七言诗:

莫言抵尔石崖崔,口似群仙到上台。

潮生遥忆浮様去,秋晓还疑驾势来

俯仰此中闲口月,驰驱何处觅蓬莱。

浩歌一曲心千里,谁共發临劝羽杯。

是大明嘉靖丁未立春南溪南吴建中所题写。

今天的南溪南,“出则都市繁华、入则古村田园”。同时毗邻花山谜窟景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景观,是安徽省特色旅游名村,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南溪南的下游不远的汉沙村江畔。有着一片百余亩的天然草滩。每到节假日时,附近周边的人会驱车带上家人和小孩,搭起帐篷,在此露营,烧烤等聚会,充分体会与大自然的气息。

村的南面有一处“长寿乌龟驮石碑”。长寿乌龟比八仙桌还要大,值得一看。另外,有机会还可以品尝一下南溪南的豆腐宴。

弘扬徽州文化,讲好徽州故事。

写作不易,喜欢的朋友可以多转发,点赞,收藏,评论!

八叶随江入新安

叶落渐江篁南岸

易其姓,斗猪难,

不复大唐誓不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南溪   济阳   歙县   徽州   西乡   婺源   大明   摩崖   宰相   石刻   发源地   美丽   萧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