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干旱,塔里木河泛滥:河流如何塑造我们的文明?

10月,已经所剩无几。

按理来说,往年应该雨水充裕的长江流域,却正在创下了破纪录的干旱……

10月22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气象干旱橙色预警,为“II级/严重”,浙江中部至南部、安徽南部、湖北南部、福建、江西、湖南、贵州中东部、广东北部和东部、广西中北部、重庆东南部等地存在中度至重度气象干旱。

从盛夏延绵到深秋,南方抗旱进入持久战阶段已成定局。

图:微博@中国气象爱好者

而在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由于近年塔里木盆地周边降水显著偏多,尤其是最近遭遇到了塔里木河近十年一遇的大水,河水漫溢,甚至形成了湖泊成串的水乡奇观,蔚为壮观。

虽然气候学家们还无法确定这种“南旱北涝”的局面究竟是短期变率还是长期气候趋势,但其象征意义已经足以引起大家的关注。

一时间,“胡焕庸线北移”、“梦回楼兰”的讨论不绝于耳。

河流,究竟对我们的影响有多么巨大?今天,阿信要推荐一本得到了贾雷德·戴蒙德力荐的新书《河流是部文明史:自然如何决定文明兴衰与人类未来》,供你参考。

河流是部文明史 劳伦斯C史密斯著 普利策奖得主贾雷德戴蒙德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力荐 中信出版社图书 ¥63.7 购买

这本书认为,虽然我们对于河流与人类文明兴衰之间的重要联系已经有了相当多的认识,但实际上,其意义还是被低估了

河流的实际作用显而易见,比如它们为我们提供饮用水,满足能源工厂的冷却需求,以及清理垃圾。但与此同时,它们也以我们难以觉察的方式塑造着人类社会……

一部史前河流简史

从最早的几场雨开始,我们的星球就被永久地重塑了。

要不是地球与那颗和火星差不多大小的行星相撞,这些雨或许还能再早 1 亿年左右。

当时,剧烈的撞击燃起大火,吞噬了年幼的地球,把它的大部分都烧熔了。行星上断裂的大块岩石,极有可能成了月球的前身。在被撞得坑洼不平的地球表面,岩浆洋猛烈地翻腾着,咆哮着。

之后,原始地表开始冷却。由富含铁质的岩石所组成的地壳,开始在岩浆洋上凝固,更薄的地壳也随之成形,像熔炉里的矿渣一样,在熔岩上漂着。

如今被用作低端宝石的锆石,也在那时开始结晶。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丹麦的格陵兰岛的古代岩石中发现它们的遗迹。

锆石

最晚于 40 亿年前,雨水在初生的大气中形成,降落,汇聚成湖,渗入大地。这些水经陆路流入小溪、支流、大河,再汇入新填成的大海。水汽蒸发,飘向有毒的空气,凝结成云,又再次降落,以此循环。

落到地面上的水,开始冲刷地球上刚刚出现、日渐增厚的大陆地壳。自此,水和陆地展开了一场永不停歇的攻守战。

雨水一点一点地冲开了高地,填平了洼地。它们溶解了岩石,松动了矿物,侵蚀了山脉,还推着碎石继续往下流。一滴接着一滴,慢慢汇聚,势力渐强。

水滴汇聚到一起,一点又一点,一遍又一遍,直到数百万颗水滴聚成了一种磅礴的力量——河流

河流只有一个使命:往下流,一直往下,流向大海。当地壳板块相撞,山脉隆起时,水便在重力的作用下冲刷、打磨山的棱角。当板块张裂,辟出海洋时,河流便源源不断地涌入。混杂着淤泥的河水互相融合。

一旦投入海洋和湖泊的怀抱,河流的旅程便结束了。终了,它们将沉积物倾泻入海,像酒一样蒸发,升腾,又化成雨,落在高地上,削去山峰,卷携泥沙,再次倾泻入海。

在至少 37 亿年前,河流开始不断地将沉积的泥沙倾倒入海。几亿年后,地球上最早能产生光合作用的生物蓝绿藻,开始呼出微弱的含氧的气体。

而在距今 21 亿年前,这种植物的产氧量迅速增多。黄铁矿(又名“愚人金”)和其他氧化了的矿石,随之在河床中消失。富含铁的土壤呈现出了锈红色。

又过了 10 多亿年,约 8 亿至 5.5 亿年前,海洋的放氧量骤然增多。海绵动物、扁形动物和其他形态清奇的海洋生物出现了。

在接下来的几个宙(地质年代等级系列中最高一级的地质时间单位)里,这些早期生物以奇特的方式坚守着,演化着,最终奇迹般地在我们的星球上安居下来。

在生物演化的同时,陆地也变厚了,开始移动、冲撞,新的山脊隆起又崩塌。山崩塌后,其岩石物质并没有消失,而是被改变了。这些奔腾不息的河流,将碎石残屑撒向低地,堆积成宽阔、平坦的谷地平原。

深厚的地质层序就此累积而成,一层叠一层,慢慢填充了盆地和海洋。在下游,河流三角洲推着新大陆向远处伸展,伸向海洋。

时至今日,河流仍不断卷携着泥沙,流向大海。它们穿过坚固的城市,被大坝聚拢,被工程师截断,也被大多数人忽视。

但河流依然是这个星球的主宰,它们终将比我们存在得更久。

人类文明史上记载最早、最完备的河流——尼罗河

河流与人类文明之间的紧密关系,打自古埃及时代便已存在。

尼罗河洪水对早期埃及人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洪水是维系整个文明的关键,使人们能在沙漠中种植粮食,饲养牲畜。因而,对埃及统治者而言,掌握涨水的确切日期与达到洪峰的时间,是至关重要的。

河水的水位在丈量仪上爬升,随后趋于稳定,再缓慢下降,古埃及人严密地监视这一过程,以确定当年尼罗河最大的用水供给量

了解了水势,官方就会发布公告,传布公告的人随即在街上大声呼号,奴隶们赶忙推开土石坝,让尼罗河的水漫溢干裂的农田。

在刺眼的阳光下,河水肆意地在河谷间流淌,泛滥好几个星期,随后消退。一旦涨水,农民便顺势在肥沃的土地上播种。

这些河谷旁低洼处的土地和形似耳垂、向地中海延展的三角洲,像深色的腰带一样裹住了沙漠,很快变得郁郁葱葱。田里的庄稼得到了充分灌溉,来年的生计就有了着落。

数千年以来,埃及人都在用丈量仪追踪每年尼罗河洪水的情况。由于这些数据至关重要,因而每年的水位值和其他重要记录,包括农业产量、税收收入等一起被刻在了一块重要的石碑上,即“王室编年记”。

七块残存的编年记石碑,如今被收藏在开罗、伦敦和巴勒莫的博物馆中。其中最大、保存得最好的那块石碑,一直到 1895 年才被发现。

这块石碑就是如今被人所知的“巴勒莫石碑”。

与其他的考古发现相比,它和其他六块残片对阐释古埃及历史的帮助更大。石碑铸造的年代是在法老统治的第五王朝,即公元前 25 世纪。这块石碑上记载了尼罗河每年洪水顶峰的水位,最早能追溯到第一王朝,约公元前 3100 年左右。

巴勒莫石碑

因而,尼罗河泛滥的历史成了人类历史上记载最久远的科学数据记录。研究者们用这些记录来解释古埃及的一切现象,从自然气候的变迁到社会起义的偶然爆发。

在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哈佛大学的天文学家芭芭拉·贝尔最早将洪水的低水位和早期埃及的第一黑暗时期联系起来。

在黑暗时期,原本长期稳定的文明陷入了混乱状态,使得埃及第六王朝和古王国走向崩裂的结局。埃及历史上最压抑的几个年代,都和这个时期有关。当时埃及的社会秩序完全崩溃了,起义、谋杀、抢劫、盗墓层出不穷,农民吓得不敢出来种田。

在古埃及的漫长历史中,这样崩坏的时期是很罕见的。而以洪水测量系统为中心的农业规划,则是埃及法老帝国得以延续 3 000 多年、只经历了三个黑暗时期的原因之一

在埃及,这种天然的洪水灌溉式农业则一直延续到 1970 年,当时阿斯旺水坝的建成终结了尼罗河较低河谷每年的洪水泛滥。埃及因而把天然的洪水灌溉替换成了稳定可控的灌溉模式,更多地依靠风力产能。

数千年来,尼罗河每年良性的洪水泛滥维系了埃及人民的生计,也巩固了帝王的统治。倘若洪水未曾出现,那么此地所孕育的最稳定、辉煌的人类文明之一,也将荡然无存。

河流,人类四大古文明,共同的主题

除了古埃及,河流是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这四个伟大文明故事的共同主题

这些文明无不沿着宽阔、平坦的河谷兴起,这些地区拥有肥沃的沉积土壤,但鲜有雨水的浸润。

在这些地区,很难发展出以雨水灌溉为主的农业,因而河水灌溉就成了这些社会发展和生存的重要条件。

河水的自然资本——提供灌溉水源和适宜耕种的、肥沃的河漫滩土壤,都是通过巧妙的人类发明而得到有效开发和管理的,这些发明包括尼罗河丈量仪、运河、河堤、大坝和提水的装置,如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机。

尽管存在像洪水、河流改道和干旱这样无处不在的威胁,农业还是能成功地发展起来,也能实现粮食盈余—尤其是可以储存的谷物。而围绕着盈余的粮食展开的征税、贸易,又衍生出了新的职业、社会阶级和城市。

人们从每日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中解放出来以后,就发展出了新的职业,包括抄写员、会计、神职人员、商人、政客和军人,等等。

他们居住在集中的定居点,更便于互动往来,也能抵御伺机抢劫的团伙。

随着居住区的发展,发明家发现了更多新的方式,以更有效地让河水为自己所用—河水能为城市提供水源、排污,也能协助当地和其他人口中心开展贸易往来。

社会形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它们对于农业产能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这些伟大文明的生存前途及政治稳定,往往仰赖对灌溉系统的良好维护。

尼罗河、两河流域、印度河和黄河流域之所以能创造出早期的伟大文明,是因为成功地开发了河流的自然资本,同时也能充分适应洪水和改道的变化,或是能从破坏中自我修复

一旦满足这些条件,社会就能获得充分的粮食盈余、税收,产生等级制度。

对河流的利用与控制,催生了拥有密集人口、复杂系统和严密等级的社会。

由此,由精英们所主导的、能容纳多样职业和多重阶级的城市,开启了属于它们的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塔里木河   干旱   尼罗河   法老   河流   埃及   地壳   长江   石碑   水位   河谷   洪水   岩石   河水   雨水   时期   农业   文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