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颐和清漪,赏皇家园林之十七:万寿山东麓(上)

万寿山前后山上都有殿堂和庙堂,山上也有很多楼台亭阁。山上的建筑多姿多彩,如有空闲,你一定要去走一走。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劫难之后,光绪年间重修时的工程集中在了前山,后山建筑基本都放弃了。所以能看到的清漪园时期建筑不多,零星地还有几处新添的建筑。

从东宫门进来,过北配殿、延年井旁向北走,经过德和园外东夹道,快到紫气东来城关的地方,有一条上山的小路。

沿着这条小路,就可以踱上万寿山东麓。走上去不远,便有一座亭子,一座草亭。

草亭坐东朝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两面坡顶。立柱、梁枋都是去皮原木,所有的椽檩木构件都是粗制的原态。

透过椽子之间可以看见上面铺的望板,那望板之上铺的并不是瓦,而是石板。因此,这座亭子也叫“石板亭”。柱子之间上下有楣子,明间开门。所有木构件不施彩绘油漆,也不做地杖,就是原生态,看上去这就是一座村级亭子。不过,那上下楣子和柱础暴露了它的皇家身份。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戊戌政变后,慈禧欲要废帝立储,西方列强极力反对。慈禧立储未成,也把崇洋之心改成了仇洋。是年爆发义和团,慈禧把以拳反清的义和团利用成扶清灭洋,开始大力排外。英、俄、日、法、意、美、德、奥八国组成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为名入侵北京,实际上是要瓜分中国。其中法军內有不少越南兵,英军中有不少印度兵。中国近现代又重新和印越日作战的原因有一部分是他们觉得史上曾经战胜大清,还想继续欺侮中国。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见贼兵势大,只好带着光绪帝后妃嫔向西撤退,以避贼人锋芒。宫里退出来的这批皇难民从居庸关出京向西奔去,号称是西狩,实际是钻进山去与狼狈为伍。虽然慈禧丢盔卸甲西狩逃难很狼狈,可是比当年公子重耳强多了。她至少没像重耳那样吃土,手下大臣也没人像介子推那样割股奉君。慈禧逃难一年才回宫,还是因为在《辛丑条约》里答应了八国外人要的银子和地盘。离京时走的是苦难历程,回宫坦途可是一路吃香的喝辣的。光绪二十八年,慈禧到颐和园查看八国联军的破坏情况。又重新敛了点钱把园子修理一番。重修的时候,在这里搭起了这座草亭,用以纪念西狩,不要忘了那段悲惨。

除了这座草亭,往北走还可以看见同时盖起来的另一座建筑,就是乐农轩。

乐农轩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明间开门,次间和梢间槛墙槛窗,槛墙外贴虎皮石。门窗都是原木形态,只在枋柱端头略施粉黛。上面是抬梁单檐卷棚硬山顶,看看它的瓦。

说这是模拟西狩路上所见农家屋顶青石板瓦,来看看贫苦农家的青石板屋顶。

乐农轩虽然看上去很像农家宅子,其实如果细看,还是有很多花样的。这些花样虽然不是皇家式样,但也是只有民间大户人家才有。

乐农轩的匾是近年新作。那个“乐”不应念快乐,而是念“要”,喜欢的意思,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乐字古做樂,东晋王羲之草书写作“乐”,其后楷化成“乐”,终成如今正规简体字。有一些地方话还把“乐”读作“要”,比如把音乐读作“因要”,这是古朴的方言。

乐农轩五间正房两边还各有三间耳房,左手叫永寿斋,右手叫平安室,门匾都没有了。

乐农轩旁边种有几棵腊梅,春季花开时它就是颐和园中的名角。开得最盛的是南侧屋后的一棵,因为树下是公共厕所的化粪池。常有游人进了园门就到处打听乐农轩腊梅在哪儿?我就告诉他们乐农轩的位置,然后告诉他们最好看的那棵在最臭的地方,你不会错过的。

从那棵腊梅旁台阶上去,前面又有几间房,形式和乐农轩相似。

正房坐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面有檐廊。明间开门,次间槛墙槛窗,“工”字棂花。上面是抬梁灰瓦单檐卷棚硬山顶,红柱绿枋,枋梁上是苏式彩绘。正房两边各有一间耳房。这是自在庄,它不是清漪园时期建筑,而是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时所造,大约是和眺远斋一个时期的。现在这里是如意庄书店,出售颐和园相关书籍。

自在庄对面岔路通往一座坐北朝南的院子。

院子从外面看就非常漂亮,前面是一座正规的一殿一券垂花门。这回的门墩叫做方箱式,方箱上有石狮。正面石刻是梅兰竹菊,象征君子四德:傲、幽、坚、淡。侧面石刻是龙马献河图,据传伏羲按龙马所献河图编制了八卦,河是星河,不是黄河。龙马献图寓意圣君祥瑞。报鼓和方箱都是明清制式门墩,只能装在官员家门前。文官用方箱,武官用报鼓,二品以上可以带石狮。百姓家无论有多少钱都只能装门枕,有钱人家可以在门枕石上刻花,没钱的就用素面门枕石,或者就是一块门枕木。门墩上有各种浮雕石刻,象征各种吉祥。民国之后,阔人开始装门墩,没有皇上了,也就不算是僭越。颐和园里可以看见很多门枕石,看看北京胡同里百姓家的门枕木。

垂花门两边的院墙上有各式漏窗,漏窗上都有彩绘。门檐下挂慈禧所题“益寿堂”额匾。

门内接一圈抄手游廊。

这是一座规规矩矩的四合院。

看看正房。

正房一尺半青砖台基,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明间开门,次间和梢间槛墙槛窗。上面是抬梁灰瓦单檐卷棚硬山顶,前面带檐廊,后出三间抱厦。红柱绿枋,梁枋有苏式彩绘。明间前出一路垂带踏垛。檐下挂“松春斋”额匾,慈禧手迹。

因为正房有五间,院子就非常宽敞。在乡下,土地主虽然有钱,但还是需要省着花。土地主家院子正房经常只有三间,还把东西厢房往前推,可以减小院子面积,省下地皮钱。这样的结果就是厢房挡住正房的半间次间,院子还特别憋屈,就像下面这样。

皇上家有的是地皮,益寿堂的东西厢房不仅不往前推,而且是往后撤,还往门口挪。由此一来,正房厢房之间就可以装下转角廊。东西的三间厢房也都有前檐廊,院子里就有一圈完整的抄手游廊。看看益寿堂的东厢房,那东厢房前还可以搭一紫藤架,你看院子有多宽敞。

看看西厢房。

西厢房和东厢房一样,都是一尺半青砖台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面有檐廊。上面是灰瓦单檐卷棚硬山顶,红柱绿枋,苏式彩绘。明间前出一路垂带踏垛。东西厢房两侧转角廊下有随墙门,按照那个位置是叫做腋门。你别以为那是通往东西跨院,它们后面就是东西厢房每侧的一间耳房。

益寿堂也是光绪年间所建,做御药房,就是太医院的颐和园门诊部。因为有太医在此坐堂看病,帮人延年,此院便被题“益寿堂”。

益寿堂现在是一处展览,展览的题目写在垂花门前的牌子上。陈列一些文物和现代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一天的活动,这让益寿堂成为历史的见证。其中还有诗人之间的吟咏唱和,今日重读仍觉十分精彩。这个展览的内容需要大家亲自去看,我无法在这里详述。那一天的活动之后,有柳亚子先生住在益寿堂。益寿堂后来也成为一处疗养院,直到2014年,北京关停了一批会堂馆所,益寿堂才整修后重新开放。

从益寿堂出来继续向山上走,不远处即见一处院子,有一圈青砖胸墙。

这座院子里并无畅观堂那样的一正二厢围屋,这里只有坐北朝南一座很大的建筑。


这是景福阁。景福阁坐在二尺高青砖台基上,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前出三间敞轩,后出三间抱厦,周围有一圈檐廊。内部金砖墁地,明间开门,次间梢间槛墙槛窗,步步锦棂花。红柱绿枋,苏式彩绘,牡丹花卉平棋天花。

上面是抬梁结构,三券勾连搭灰瓦单檐卷棚歇山顶。檐廊柱间上下有楣子。

走到正面看一眼。

敞轩明间檐下挂“景福阁”额匾,慈禧所题。故宫宁寿宫区有一座景福宫,我曾在故宫贴中说过“景福”一词的来历。景福阁敞轩明间廊柱挂一副楹联:密荫千章此地直疑黄岳近,祥雯五色其光上与紫宵齐。上联中千章意指千棵大树,唐杜甫有“百顷风潭上,千章夏木清”。黄岳就是黄山。下联中祥雯就是祥云,雯是有花纹的云。紫霄意为天上神宫,南齐鲍照曾夸庐山“左右青霭,表里紫霄”。

这个地方在清漪园时期是一座六角二层佛楼,叫做昙花阁。院子也是六角,有六座牌楼门,昙花阁正面还有二座经幡柱。这些建筑都在咸丰十年那场劫难中被毁。光绪年间重建时,本打算还建成六角佛楼,我们上次在耕织图景区水操学堂里见过样式雷的设计图。

上图中水操学堂里还摆的有当年昙花阁废墟遗留的柱础,看得出来那昙花阁是风情万种的一座阁楼。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时,钱粮俱短,无力重建高阁,只能建成一层殿房。原来的柱础收存了,从后山其它废墟捡来一些柱础重新利用,所以重建后的景福阁都换成了櫍形柱础。可以看到敞轩内的柱础有新有旧,可能是乾隆和光绪年间之不同。敞轩明间的檐柱很特别,一圆一方紧贴而立,这叫联柱。

看看上面支撑的是什么。

你看明间这二根柱顶梁,一端有方柱支撑,另一端却没有。这方柱应仅为美观。再看看这一对方圆柱下的柱础,应该和其它的不一样。

这叫联办柱础,一个柱础把方圆二柱都给办了。成色相当新,“大清光绪年制”。

景福阁前后出厦,看上去就成了“十”字型,有别于昙花阁的六角形。结果他们把院子一圈围墙也修成了“十”字型,无论周围种了什么树,院子四角各种了一棵白皮松。

过去站在昙花阁楼上观山水,那景色一定是极好的。现在站在这里,只能看到半截水天了。

景福阁离乐寿堂不远,据说慈禧太后七夕夜会来这里祭奠牛郎织女,我估计她是想看看那鹊桥上有没有奕詝(念遗嘱)的影子。为什么想看奕詝?因为她没按奕詝的遗嘱安静地做侧太后,却跳出来乱政。她想对奕詝说咱儿子载淳命短,我把外甥载湉(念仔田)扶上龙椅,我实在是想做外甥的主呀。除了祭奠礼,据说慈禧还时不常来这里仰天望月。

既然老乾当年在这里盖的是昙花阁,他肯定要给昙花阁写有小诗若干,其中一首曰:调御堂堂大丈夫,独尊三界匹曾无。花莲朵上擎珠阁,极乐西方未觉殊。由此看来,当年这佛楼中供的是极乐世界西方三圣,就是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慈禧虽然识字,也念过几本书,但重要的题字还需找人代笔。在诗词歌赋上别说和古人争锋,连那自以为是的弘历老兄都不如,她肯定给颐和园新建的这些景观题不起诗。那小光在颐和园被关在玉澜堂里天天生闷气,更无闲心上山写诗。所以,颐和园的新建筑都没有小诗相配。你别看慈禧羞于诗词,但她却有一段文字流传下来。那是她给母亲六十寿诞写的一首悲诗: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你看,天下父母都还能记得其中的最后一句。

冬季的景福阁一片萧肃,但有暖阳满地。

春暖花开时,景福阁就会四面花放。

一花一木一季春,百花百木百园芬。残雪褪尽,新芽竞出,绿波堤岸杨柳青。门前新花奇,廊下舞太极。

花去后,众拳手夏季仍来景福阁健身。

在昆明湖上远望万寿山,中间是一片金顶,大报恩延寿寺一路向上,最高处是佛香阁。佛香阁两侧左右近处有敷华、撷芳二殿;远处左有昙花阁,右有画中游二处建筑点景,都是二层阁楼。光绪年间重修后,佛香阁左手失去了一处楼阁,整个万寿山的景观就略有欠缺了。

从景福阁往上走,顺着山梁上的御路,树丛中出现一座亭子。

走上前去看一眼。

这是刚刚重油后的荟亭(念会亭)。荟就是草深林密,《诗经》中有“荟兮蔚兮,南山朝隮”。

走到南侧正面看看。

这也是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时新建的亭子,是一座双六角连体凉亭,是颐和园里唯一的连体亭。两座亭子都是六柱方亭,红柱绿枋,苏式彩绘。廊柱之间上下有楣子,东西两侧开门。上面都是抬梁灰瓦单檐六角攒尖顶,灰砖承露台脊刹。看看柱顶梁檩垫板上的彩绘,还保留了清代原作。

看看屋顶内部是如何连接的。

原来是两亭共用一条柱顶梁檩,在公用梁檩上交叉搭出两边的四条转角桁,看上去简单明了。还有更复杂的连体亭。北京世园公园永宁阁下荷风馆旁有一座连体亭,那是两座四角方亭斜着嵌套在一起,这个形式叫“方胜”。两个四边形嵌套在一起的方胜形很常见,但用在建筑上却很罕见,世园公园的那座方胜亭屋顶是斗拱抬梁,屋顶结构相当复杂,看一眼。

过了荟亭继续上行,前面有一个路口。从此路口有不同的御路通往山前或山后。我且先去山后看看。走到半山,树荫下出现一段残墙。

墙后是一片建筑遗迹。

这是花承阁遗址。从这片残迹看,清漪园时期的花承阁是相当静雅的一个去处。它是一组建筑,包括佛殿、多宝琉璃塔、花承阁和六兼斋几部分。因为在万寿山后坡上,花承阁是像其它后山建筑那样坐南朝北的。它的前面是半圈游廊,游廊中心面对的就是花承阁佛殿的八字爬梯。

佛殿在爬梯之上的平台上,爬梯和平台金刚墙上的虎皮石是前些年整修时贴上去的,爬梯扶手墙上的抹灰刷红也是整修的结果。登上爬梯回头看看。

看那门口的残石,这是抱柱石,说明这里有一座牌楼,可能是像前山藏经楼八字爬梯上牌楼那样的两冲天柱单楼木牌楼。

清晨逆光下,站在爬梯顶往院里看,前院中心有怪物。

原来是用玻璃罩起来的一块太湖石。

这座太湖石和园内其它单立太湖石不同,它是由大小几块堆叠而成的山状,就像一座盆景。看其形、质、孔、窍,应是来自北海公园的艮岳遗石。最奇妙的是那块太湖石的基座浮雕,翻腾的海水中有各种神兽出没。

带翅膀的,这是应龙。有翼曰应龙,助黄帝斩蚩尤者是也。

这是驮碑的赑屃(念毙戏)。

这是献河图的龙马。

头上有独角,这是龙子狴犴(念毙俺)。

无角曰螭龙(念赤龙),既防火又排水,屋顶的脊吻和排水的龙头都是此君。

进了牌楼门是第一级平台,东西两边是配殿。

从台基残迹看,两座配殿都是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有檐廊,正面一路垂带踏垛出阶。从台基和院墙的位置看,过去的殿房应是明间开门不穿堂,次间槛墙槛窗,三面实体墙;上面是抬梁灰瓦单檐硬山顶,或者卷棚硬山顶。

转过太湖石,再上一级才是正殿平台。

看看正殿遗迹。

正殿也是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但是开间和进深都比东西配殿大。前面也带有檐廊,一路垂带踏垛。看这模样,正殿形制应该和东西配殿一样的,就是大一号。为了表明这里过去是佛殿,在正殿明间后山墙下堆了一些残石,表示这里是佛龛。

看完这些残迹,正要走下正殿平台,突然发现正殿平台踏垛两侧有这个。

这是平台入口处的柱顶石,没有明台的双柱,这个应该是石柱的柱顶石。说明正殿平台前过去有一道砖墙,入口有石柱。八字爬梯上抱柱石下也应有这样的柱顶石。

据说,这座正殿檐下曾有“莲座盘云”额匾,殿内供观音菩萨铜像。如果正殿供观音,配殿供的是谁?我估计老乾不会把财神、关公、老君请进清漪园观音庙,这座佛堂里供的应该是三大士菩萨。那左配殿里就是文殊菩萨,右配殿里就是普贤菩萨。

佛堂前面八字爬梯下的半圈游廊应该是像长廊那样的园林游廊,你看它都是方柱。

这座游廊向东通往一座小屋。

这座小屋后面也有一座殿房残迹。

你可以看见山坡上面有一带粉墙,我就是沿着后山御路从那粉墙边进来花承阁庭院的。过了粉墙就可以看见小屋后面的这座殿房。

然后可以走下一段叠石台阶,也可以叫云步踏垛,那里就是殿房的后身。穿过那座小屋可以走进环形游廊,也可以走到这座殿房前脸。那座小屋没有门窗,就是黑咕隆咚一个夹道,可能是模拟山洞吧?

这座殿房规模、形制都和佛殿配殿相当,看不出来侧山墙和那山洞小屋是否有门相通。它坐北朝南,也是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面有檐廊。殿房前有一片叠石假山障景,表示此屋乃山斋。

再重新看那山洞小屋,上面是平顶,有一圈矮墙。很像是花承阁庭院的院门,那顶上过去一定是有一座亭子当门楼的。虽然不能叫做城关,但这小黑屋可以叫做门关,这回可以说得通了。

按照清代文章,此处原为一座二层楼,老乾当年题名六兼斋,南面明间檐下一定有一块“六兼斋”额匾。据说老乾把这里当书房,他把园子里那么多小屋都叫书房,其实就是在里面歇脚喝茶。老乾曾有几句诗说这六兼斋:漫惜芳菲勒杏桃,东皇品类正甄陶。山斋虽与江楼异,也契子安序语豪。

其中提到“江楼”和“子安序”,子安肯定说的是王子安,就是唐人王勃。王勃确给江楼写过一序,相当有名。我虽背不下来,但知那是《滕王阁序》。王勃文中咏景抒怀,两相转换之间有“四美具,二难并”。上下文中并未说明四美、二难为何指。在他之前的东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曾有“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王勃将良辰美景归为一类,赏心悦目归为另一类,说既要时辰、风景这些自然条件好,又要心里高兴诸事顺心,这二者难以并得。所以他说完“穷睇”、“极娱”,马上跟了一句“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老乾读书不求甚解,王勃把谢灵运的四者难并归纳为二类难并,老乾给理解成四加二了,弄出来个六兼。

这座游廊向东通往六兼斋门关,向西则是通往另一处屋宇,现在也是仅余遗迹了。

这就是花承阁了,这一片建筑即是以此阁为名。从遗迹上看,这花承阁坐西朝东,也是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面有檐廊。既然是阁,那外面看应该是至少二层。据说当年这个平台上只有一层,它是后面沿着悬崖向下还盖了一层。游廊这边看只有一层,要到西侧山坡上才能看出来是二层,西侧山坡下已经基本没有下二层的痕迹了。这双面阁两层之间的暗层必是在下二层一侧,在游廊侧看不见暗层。这座花承阁应该是和谐趣园瞩新楼一样,内外有别,一边是阁;另一边是屋。现在有一些酒店是在悬崖顶上顺着崖壁往下盖,叫做深坑酒店。我曾在宜昌三游洞口住过一家这样的酒店。上海也有一家深坑酒店。看看这个花承阁,这就是深坑酒店的鼻祖。

花承阁明间是槛墙槛窗封闭,左次间开门,有踏垛通往佛殿院内;右次间开门通往一座小院。小院的北面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塔院,也是门前有八字爬梯。

塔院封闭很多年了,越过门前遮挡的围栏,可以看见院门有一座牌楼,院内是一座琉璃塔。

看看这座牌楼,二冲天柱一楼。佛殿前毁灭的那座牌楼应该也是这样的,就是说花承阁庭院有两座冲天牌楼。

塔院封闭了,当然就进不去。不过没关系,塔院西墙外有一条小路。

顺这条小路可以走到塔院的背后,站在高坡上欣赏那塔。

看不见塔基,应该是汉白玉须弥座。这座多宝琉璃塔相当精致,八角三层楼阁,一、二层上面是重檐,这里有夹层;三层之上是三重檐八角攒尖顶。这座楼阁塔外观是三层,实际是五层。因为有七层屋檐,很多人把它称作七层塔,其实它还是应该叫做三层楼阁塔。香山昭庙后的半山上也有一座八角琉璃塔,那座琉璃塔下面有一座塔殿,是真正的七层楼阁塔,只不过每层都是单檐。

这座琉璃塔是仿木斗拱抬梁结构,每层有一圈扶手栏板,栏板下是莲花座。每层东南西北有佛龛,外墙上也布满小佛龛,佛龛内都有佛像,全是琉璃做。每层檐柱不一样,屋檐配色也不一样,上下两层是黄色,中间各层蓝绿相间。看看顶上的塔刹。

塔刹相当华丽,双层华盖,下层华盖挂着二十一个金钟,上层华盖是一座大金钟。最上面的刹尖是一杆三重四股锡杖头,我估计当初每股上应该是套着有环的,不知道是不是十二环。四股十二环代表佛家四谛十二因缘。世界上最高级的锡杖是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四股十二环金银锡杖,号称锡杖之王。这座琉璃塔的塔刹整个是铜鎏金的,当年全新的时候肯定是光芒万丈呀。大风起时,诸多挂钟和着锡杖头上的套环金声大作,引世人惊叹。

八字爬梯对面,也有玻璃罩起来的东西。

这是一座碑,上去看了一下,叫做《御制万寿山多宝佛塔颂》。此碑特殊之处是它的碑帽,不是常见的双龙,而是毗卢帽。正面是满汉双语,背面是蒙藏双语。

原来这座塔是叫多宝佛塔,也就是“多宝佛琉璃塔”。多宝佛见于《法华经》,也称多宝如来,是东方宝净世界的教主。为了证明《法华经》之真实,有人诚诵《法华经》时,多宝佛便地涌出塔现身,老乾《塔颂》中即有“说法华经者,我当为证明”。按照老乾所说,多宝佛塔內应有两尊佛像,左手应为释迦如来,右手为多宝如来。现在进不去,看不见内部,不知是否如此。老乾还说“一塔千亿佛,神妙复如是”,这是说的多宝佛分身为无量佛,无量佛分身无数佛,如同恒河沙子。所以塔上有无数坐有佛像的小佛龛,表示多宝佛分身无数。万寿山顶的琉璃大殿供无量佛,殿外琉璃墙上的无数小佛像也是表示无量佛分身无数。

花承阁院落在咸丰十年遭火焚,幸存的只有佛殿院里的太湖石、多宝佛琉璃塔和这座石碑。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时,后山的修复工程很少,花承阁这里仅修复了多宝佛琉璃塔。你别看花承阁这里就是一片废墟,其实这里的奥秘还挺多的哈?

老乾来花承阁闲逛可以走山顶御路下来到六兼斋,也可以从后山御路走一条小路上来到花承阁。

他在花承阁曾写有几句诗:月匡早种千年树,云构常承四季花。何必饵芝将鍊石,陵尘是处即仙家。诗中点出了“花承阁”的含义,就是“常承四季花”。北周宇文毓曾有“玉椀承花落,花落椀中芳。酒浮花不没,花含酒更香”。老乾又说阁之奇妙:花承阁东峪,结宇敞而幽。忽步阶梯降,方知上下楼。这隐藏的二层楼阁是在花承阁建筑群的西沿,老乾不识东西,把左手统统叫做“东”。

花承阁院子里有几棵元宝枫,金秋季节是一处相当文艺的去处,人迹罕至。残墙古枫,碧空黄叶,寻屧粉衣香无处。

从花承阁下来,我想去看看东桃花沟里的那座龙王亭,清漪园时称作南方亭。找了半天,好不容易在沟里翻出一处遗痕,不知道是不是从前龙王亭的台基。

突然听见“咚咚”的砧声,我顺着声音过去,见一大号的啄木鸟。

这是颐和园请来的专业队伍,把园内古树脱皮处做防护处理,避免进一步腐烂。不错,现在的自然保护做得越来越细致了。

既然找不到龙王亭了,我就回过头翻过山梁走到前山东麓。顺着御路就可以走到一座亭子。

这是一座六角方亭,坐在山坡上,有石磴通达其南侧,东侧也有御路可通。红柱绿枋,枋梁上有苏式彩绘,亭內装牡丹花卉平棋天花,柱间有上下楣子。上面是抬梁灰瓦重檐六角攒尖顶,砖雕承露盘上的覆钵脊刹。

这是含新亭。含新就是草木新发,欣欣向荣。唐代储光羲即有“江海霁初景,草木含新色”之句。老乾给含新亭题诗,云:揽结有馀兴,步屧寻幽峭。古木荫团笠,虚受宜遐眺。昆明想波光,万寿呈山貌。地媪虽藏富,酝酿动神窍。最后说了一句:万物都含新,一亭先契妙。

老乾诗中有“地媪虽藏富,酝酿动神窍”,这不是白说的。含新亭四周摆放了一些太湖石,就是“酝酿动神窍”。

你看那太湖石前面立着的东西,那不是柱子,而是硅化木!就是“地媪虽藏富”。不止一根,还有呐。

这根的木头纹理更佳。

老乾很喜欢硅化木这种地媪藏的富,他曾把这样的硅化木捡回宫里。御花园绛雪轩前花坛里就有一座木头纹理好看的硅化木,还被老乾在上面写了一首诗。

赏过含新亭,再去观赏前山上的另一些建筑景点,下集再说。

(未完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颐和园   光绪   柱础   爬梯   配殿   游廊   进深   正殿   厢房   山东   琉璃   皇家   园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