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华:32岁嫁大学教授,34岁和丈夫去国外,事业家庭两不误

陈燕华的人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电视机里给小朋友讲故事。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

在上海电视台,陈燕华有一档固定的电视节目。

节目还是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燕子姐姐讲故事》。

在电视机还不普及,电视节目也很稀少的年代,

陈燕华能够有一档独属于自己的栏目,可谓凤毛麟角、独树一帜。

陈燕华能有这般实力,

跟她的天赋、爱好,以及长大后的努力和机缘都有关联。

陈燕华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

1956年,她出生于上海一个极其普通的弄堂家庭。

虽然家庭普通,但成长在上海这样的大环境里,

本身就会有很多机遇。

尤其是当自身还有某些天赋的时候,

这种机遇就更容易出现。

从小,陈燕华和周围的同龄人比起来,

就有着不一般的声音。

甜美柔和的音质,非常有吸引力。

还在中学时期,陈燕华便有机会给译制片配音了。

上海电影制片厂在1973年,进口了电影《简爱》。

老师极力推荐陈燕华配音。

就这样,她轻松通过并拿到了配音角色——

童年时代的简爱。

整个配音的过程中,陈燕华富有魅力的声音,

对童年简爱进行了完美的二次创作。

电影上映后,得知给简爱配音的是一名中学生,

上海木偶剧团就想着要把陈燕华“收入囊中”了。

事情的进展很顺遂。

中学毕业后的陈燕华,顺利走进了木偶剧团。

就这样,天赋和机缘,

促成了陈燕华将来的事业发展。

在木偶剧团工作期间,

陈燕华配音创作了一系列作品。

最为知名的,是木偶剧《白雪公主》。

由于大量的作品都是面对少年儿童的,

这也为陈燕华后来主持电视台的儿童节目埋下了伏笔。

当年,从剧团到电视台,陈燕华是被借调过去的。

那是八十年代早期,

各大电视台都在推出各式各样的新节目。

陈燕华最初的定位,就是给少年儿童讲故事。

她甜美的声音就是最大的加分项。

所以节目刚开始筹备,推出的就是陈燕华的IP。

当然,八十年代还没有个人名气等品牌概念。

但是,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段,

只要是家里有电视机的小朋友,

都会老老实实地坐着,等待着燕子姐姐出现。

这样的场景充分说明,

以陈燕华为主体的这档少儿节目,独具魅力。

而这档节目,也成为了上海几代人的回忆。

哪怕是多年以后,人到中年的陈燕华,

每次回上海出席活动,总会有当年的粉丝来参加。

那些同样已经长大的粉丝,有的还带着自己的儿孙,

向他们介绍着自己小时候崇拜的偶像。

依靠少儿节目逐渐成名后,

陈燕华又迎来了新的人生际遇。

那时,不少电影制片厂都慕名前来,

邀请陈燕华出演影视剧角色。

不料,陈燕华第一次“试水”的作品,

就引来了巨大的争议,差点让自己形象“翻车”。

原因是,导演宋崇让陈燕华出演的角色,

不符合儿童对燕子姐姐固有的印象。

但无论如何,陈燕华的第二个人生阶段,

就这样曲曲折折的开场了。

当年,宋崇邀请陈燕华出演的作品,

是一部喜剧风格的影视剧《卖大饼的姑娘》。

主角是赵静、吴海燕和郭凯敏,

陈燕华作为新人,被宋崇邀请来饰演一个配角。

可是,人物的形象是反面的。

这个年轻的女角色不但在工作上落后,

而且又极其地爱慕虚荣。

于是,当陈燕华一改往日纯洁的形象,

以一种吊儿郎当的全新姿态出现在电视机里的时候,

很多人尤其是很多儿童的家长都惊呆了。

儿童们还仅仅只是疑惑,

不明白燕子姐姐为何改了一副面孔。

大人们则在影视剧上映后,便开始跃跃欲试要讨伐了。

那时候没有互联网,传统媒体的信息流通也比较慢。

这导致陈燕华和观众之间的态度没能衔接上。

她不知道观众的实际态度。

另一边,观众也不知道,

陈燕华在饰演反派的道路上,居然还“变本加厉”了。

第一部作品刚拍完,

接着陈燕华又出演了电影《小金鱼》。

相比于此前的爱慕虚荣,

新的形象居然是一个女混混。

电影上映后观众彻底炸锅。

有观众直接给电视台和电影厂写信,

声讨陈燕华一个少儿节目主持人,

怎么能够不顾形象,出演这样的角色。

眼看争议声越来越大,电视台有些措手不及。

领导觉得有必要约束一下陈燕华。

为此就专门找她谈话,

直接挑明她不能再出演任何反面角色了。

然而,风波却远远没有结束。

彼时,上海的教育界,

针对此事还专门组织了一场讨论。

讨论的重点,是演员如何定位形象。

是没有任何限制什么都演?

还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选择?

最后,并没有讨论出一个明确的结果。

而对陈燕华来说,相关的后果却很快出来了。

电视台为了彻底平息争议,

命令陈燕华以后不能随便接戏。

有一次,西安电影制片厂不远千里来到上海,

专门邀请陈燕华出演一部作品的女主角。

陈燕华说自己做不了主,得请示台领导。

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领导不同意她出演。

而且又特地加了一条:

以后除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戏,其他电影厂的都不能接。

就这样,陈燕华想在影视剧领域,更上一层楼的念头被打断了。

好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并没有打算不再用她,

抑或是相关方面,想给陈燕华一次洗白的机会。

很快,一个新的电影剧本就摆在了陈燕华的面前。

电影《邮缘》,相比此前是完全不同的作品。

这一次,陈燕华不但是女主角,

而且是绝绝对对的正面人物。

导演更是大名鼎鼎的桑弧。

桑弧导演在解放前就已经非常出名了。

尤其擅长拍摄生活和爱情电影。

陈燕华看过剧本,自然也非常乐意饰演。

这不仅能够给自己“洗白”,

自然也能驱散众多儿童家长心中的阴影。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女邮递员和青年工人的爱情故事。

陈燕华在片中饰演女邮递员周芹。

第一次去片场见导演桑弧,她还是非常紧张。

按照陈燕华此前的设想,

大导演一定很酷,且充满了强大的气场。

谁知第一次见到桑弧,他一副乐呵呵的模样,

好像某个大学里的老教授。

桑弧的平易近人,很快便打消了陈燕华内心的顾虑。

不过随着电影正式筹拍,

导演对陈燕华的要求便严格起来。

正式开拍前,她需要先去体验一番邮递员真正的生活。

于是,陈燕华便去了位于上海思南路的邮电局。

连续一段时间,

她每天都跟着邮递员,骑着自行车送信送报。

邮电局为陈燕华安排的邮递员,还是位先进工作者。

这个邮递员过后很快晋升,

成了另一个邮政支局的副局长。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续集,

就是以这个副局长为蓝本展开的。

除了在外面体验生活,

陈燕华还做了大量的文案和角色分析。

1984年的春节,工人文化宫正巧在举办一个集邮展览。

剧组趁着这个机会,便在展览现场拍摄了一场重头戏。

当时还是冬天,而电影的背景是春天。

为了避免气温反差影响到拍摄和演员的表现,

剧组特意在现场安装了几个取暖的电炉子。

现场客串的演员,都是参观展览的群众。

得知剧组要来拍戏,不少集邮爱好者,

还把自己珍藏多年的集邮册子带了过来。

电影拍摄完毕,陈燕华也不自觉的爱上了集邮。

而这部影片,也彻底帮她洗白了此前的负面形象。

由于电影上映后反响不错,

桑弧趁热打铁,又拍摄了续集《女局长的男朋友》。

当时的初步计划,还要再拍摄第三部。

只是后来剧本没有通过审核,

第三部的拍摄也就此搁浅。

此时的陈燕华,无论是主持工作还是演艺事业,

都处于顺风顺水的阶段。

同样是在上海,一个男青年在学术界也开始崭露头角。

这个叫许子东的男青年,后来成为了陈燕华的丈夫。

许子东比陈燕华大两岁。

祖籍浙江,不过从小在上海长大。

他的成长之路和陈燕华不一样。

中学时期,许子东远赴江西插队。

几年后回到上海,又成为一名钢厂工人。

高考恢复后,许子东起先在冶金专科学校就读。

可他并不想学钢铁专业,

一直梦想着学文写小说。

后来通过自学,许子东如愿以偿考上华师大读研。

读研期间,许子东的学业可谓突飞猛进。

他所写的《郁达夫新论》,

在八十年代初引起了巨大轰动。

不到30岁,他就被提拔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的副教授。

32岁那年,陈燕华和许子东结婚。

1989年,他们的女儿出生。

一个是年轻的教授学者。

一个是知名的主持人兼演员。

这对夫妇的生活和事业都很顺利。

不过,就在女儿刚出生不久,

家庭的新变化便开始了。

这也直接促使陈燕华的人生迎来了第三个阶段。

那是1990年,许子东公派赴美读博。

他就读于加州大学的洛杉矶分校。

丈夫赴美,陈燕华果断舍弃了国内的事业,

毅然决然的前去陪读。

在美国,许子东研究的是张爱玲。

每天大脑里想的都是有关张爱玲的论文。

可许子东不知道的是,

当时张爱玲就住在他天天盘桓的停车场附近。

这件事,还是张爱玲在1995年去世后,

负责料理她后事的南加州大学教授张错告诉许子东的。

可能许子东此前在街上或者超市,已经多次和张爱玲相遇。

不过,许子东根本没有认出她。

因为彼时的张爱玲,穿着廉价的塑料拖鞋,

衰老到完全不会被人注意。

这边,许子东开启了漫长的“读张”生涯。

另一边,妻子陈燕华也没有闲着。

来到美国后,她在当地的一家电视台,

主持过一档名为《飞越太平洋》的节目。

夫妻俩平日里都很忙碌。

闲暇时刻,陈燕华思念着远在国内的女儿。

女儿由家里老人代为照看。

每年,她和丈夫回国的次数很有限。

异国他乡的生活持续了三年多。

1993年许子东毕业后,受邀成为了岭南大学的教授。

陈燕华也再次跟着丈夫,从美国来到了香港。

夫妻俩的生活稳定后,他们把女儿也接来了。

一家三口团聚,陈燕华并没有做家庭主妇。

她重新拿起话筒,在TVB做起了新闻主播。

转眼到了九十年代末,《锵锵三人行》筹备期间,

凤凰卫视的曹景行就邀请许子东。

问他要不要参加这样一档谈话类的节目。

虽然妻子多年来一直从事传媒工作,

但作为学人的许子东,

此前还从未想过上电视做节目。

当许子东听说几乎每天都要录制的时候,

他以自己需要上课为由就拒绝了。

陈燕华得知此事,埋怨丈夫不该一口回绝。

好在后来梁文道又给许子东打来电话。

这一次,许子东同意了。

虽然梁文道等人一直说节目很随意,

但是上电视之前,作为专业人士的陈燕华,

还是从穿衣、言谈、举止等多个方面,

给丈夫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和指导。

就这样,经过第一次尝试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此后多年,许子东成了《锵锵三人行》的常客。

丈夫以学人的姿态开始了新的尝试,

另一边,陈燕华在2003年后,

也从主持人领域,渐渐转型到了商海。

起初,她先是给一家调味品品牌担任总代理。

广告拍摄投入市场后大火,这个品牌赚了不少钱。

再后来,陈燕华回到上海,

通过中国唱片集团,录制了新的《燕子姐姐讲故事》。

让陈燕华没想到的是,

新录制的唱片,第一次就卖出了一百多万张。

尤其当年在福州路上海书城签售的时候,

欢迎的人群,将现场围得水泄不通。

如今的陈燕华,担任着香港某教育基金的执行董事。

她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儿童教育项目。

面向儿童群体的新童话,一直在改编和发行。

她所在的公司这些年来,

还跟国内外知名的交响乐团合作,

举办过多场儿童音乐会。

多年的打拼,她的新事业也结出了累累硕果。

自从当年随丈夫出国,

陈燕华的人生就发生了转变。

三十多年来,她有着对过去事业的坚守,

也有在新领域的开拓。

人生经历了很多,但最本质的改变,

还是在当初为了丈夫和家庭。

这是陈燕华第三段人生路程的选择。

也是她多年来幸福生活的源头。

文|711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简爱   丈夫   邮递员   上海   大学教授   角色   电视台   形象   国外   事业   节目   儿童   家庭   电影   陈燕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