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 正青春 - 王炜炜: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人民满意

如何成为一名让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80后”团干部王炜炜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2022年8月,王炜炜被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王炜炜是共青团深圳市委社区和志愿者部二级主任科员、驻河源市和平县浰源镇帮扶工作队队长。他曾经是一位驻村扶贫第一书记,通过三年艰苦努力,让和平县三乐村从一个省定贫困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省界村。高质量完成任务,本来可以回到深圳和家人团聚的王炜炜,又向组织递交了请战书,申请参加驻镇工作,继续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感情,我相信自己能把这份工作干好。乡村振兴这么重大的国家战略,能参与其中,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王炜炜的话,朴实而有力。今年8月,在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上,王炜炜被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从“小白脸”到群众信任的好干部

2019年,王炜炜接到组织通知,派他到河源市和平县上陵镇三乐村参加驻村扶贫工作。当过兵的他没有丝毫犹豫,担起了这份重担,抱着“想为乡亲们做点事”的想法来到三乐村,开启了近三年的驻村帮扶工作。

回想起刚到三乐村的情景,王炜炜用“两眼一抹黑”来形容。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情况,他发现,村里没有什么产业,老百姓对扶贫工作缺乏热情和主动性。另外,村里的基础设施欠账比较多。村里没有像样的文化活动中心,没有党群服务中心,党支部缺乏凝聚力,老百姓对村两委的意见也比较大。

对王炜炜这位驻村干部,村里群众也不买账,背地里叫他“小白脸”,说他是“做做样子,来镀金的”。刚驻村不久,王炜炜到老乡家上门调研,直接被赶了出来。“去去去,跟你没什么可讲的。不想再看到你。”迎头被泼一盆冷水,王炜炜并没有气馁。“一些群众可能对村两委有意见,我去调研,也是代表村两委,对村里的怨言就发泄到我身上。这也可以理解。”老乡现在在气头上,就过两天,等他气消了再来,点支烟、喝杯酒、吃顿饭,再沟通起来就容易了。“我相信诚心一定可以打动人心。”王炜炜说。

在驻村工作之前,王炜炜烟酒不沾,但来农村后发现,和老乡打交道,烟酒也是媒介,他就学会了抽烟,也喝一点酒。不懂当地方言,就跟乡亲们一点点学。“最重要的是用心观察,将心比心,发现老乡有什么困难、需求,从一件一件具体的实事开始做起。”王炜炜帮老乡家里连WiFi,修电视机,为困难群众捐钱,过年过节到家里慰问,谁家里有红白喜事,上门去表达一份祝贺、问候。慢慢地,王炜炜不再是村民敬而远之的“深圳来的干部”,而是老远见到就会热情打招呼的“王书记”。“不要把自己当成领导干部,要抱着“我也是人民群众一分子”的朴素情怀去做工作。心里装着群众,时时刻刻为群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群众需要的时候,总是出现在他们身边,那群众为什么不欢迎你呢?”王炜炜说。

就这样,“进百家门、访百家苦”,王炜炜摸清村情民情,直面矛盾迎难而上,梳理出了村民最盼望解决的十件事,推动解决了用水不便、村小学师资差、新农村项目征地纠纷、排水堵塞等村民久悬不决的糟心事。

为了跑项目,王炜炜开车奔波在深圳和河源之间,半年就换掉了6个轮胎。为了推进乳鸽养殖项目,他带着村干部一户户上门签协议,带动近20户农户入股、就业。为了推进白莲种植项目,他带着村民下田连续干了一周农活,实现当年种植当年收益,次年规模翻番的成效。他推动打造了“三乐善品”农产品品牌,协调建成全省首个消费扶贫志愿服务U站和共青团消费扶贫馆销售扶贫产品,巩固了贫困村产业脱贫的硬支撑,帮助村民找到了脱贫的“金钥匙”……

王炜炜卸任离开三乐村之前,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村子焕然一新——村集体收入达到三十多万。村里建起了文化活动中心、文体广场、党群服务中心、图书室、妇女儿童之家,基础设施一应俱全。道路更加畅通,一到晚上再也不是漆黑一片,而是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歌舞阵阵,成为周边的村镇都很羡慕的美丽乡村。

三年时间不长,却在王炜炜的身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刚刚三十出头的他鬓间早早染上了白发,慢性湿疹也一直困扰着他,但是这些都没有磨灭他继续为美好乡村而奋斗的热情。

创新探索“驻镇帮镇扶村”模式

2021年,王炜炜主动请缨,继续留在和平县参加驻镇工作。“因为参加过驻村工作,更加知道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多么重要。广东省乡村振兴的驻镇帮镇扶村模式是开创性的,更加需要懂这方面工作的人来来试错,为乡村振兴工作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子。”就这样,王炜炜从三乐村来到了浰源镇,成为驻镇帮扶工作队队长。

三乐村党群服务中心

王炜炜向记者介绍,为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广东省实施“驻镇帮镇扶村”制度,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科技特派员+志愿者+金融助理”的模式组团结对帮扶,从镇级层面统筹镇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推动镇村一体谋划,强镇兴村,融合发展。

帮扶工作队除了王炜炜之外,还有来自深圳大学、深圳开放大学、河源市当地联络单位、农业银行的工作人员,以及一位大学生志愿者。从过去“驻村帮扶”向“驻镇帮镇扶村”转变,如何当好这个队长,王炜炜谈起他的思考:“要团结整个工作队的力量,跟当地党委政府高效协调沟通,在此基础上充分撬动资源。几家帮扶单位要分工合作,形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力量。”

带着这样的思考,王炜炜认为当务之急是建章立制。他起草制定了工作队内部管理规范,工作队与驻地党委政府间的议事协调机制,还建立了后方单位联席会议机制,每年召开两次联席会议,几家单位共同研究工作,推动对口帮扶重点项目的落地实施,并制定了一份详细的三年帮扶方案。

激发群众的主动性

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王炜炜意识到,要培育群众的主体意识,“把乡村振兴变成老百姓自己的事情,而不只是帮扶单位的事情。”如何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提升他们的参与感?王炜炜一直在思考。深圳的志愿服务氛围非常浓厚,他想到用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浰源镇所辖的几个村,村民以客家人为主,留守妇女比较多。客家妇女勤劳善良,性格热情。她们经常在一起跳广场舞,具有一定的组织性。王炜炜动员村里的妇女参与到乡村振兴各方面的工作中来,将广场舞队打造成了志愿服务队,还请来专业社工机构对她们进行指导。过年过节的时候,组织志愿服务队给全村的老人做一顿饭,增进邻里间的感情。平时,挨家挨户去做政策宣导,传播向上向善的理念。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在帮困助弱、政策宣导、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王炜炜说,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一场硬仗,公共环境清理起来容易,维护难,往往今天刚刚打扫干净,明天又变得脏乱差。志愿者组织起来以后,首先自家做好公共环境卫生的维护,再家家户户去做宣传劝导。“一个妇女会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就会带动周边更多的家庭。这种方法看似润物无声,其实非常有效,比党员干部扯破嗓子去跟大家唠唠叨叨,效果更好。”王炜炜说。

为了提升大家参与公益服务的热情,王炜炜采取公益创投的方式,鼓励村民申报公益项目,入选者给予一定启动资金,还引入第三方来培育管理,进行项目开发。

镇里有一个50人左右的民乐队,是连谱都不认识的民间音乐人自发组织起来的。王炜炜为他们购置了服装、乐器、音响设备等。下一步,他计划打造一台独具特色、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振兴音乐会”,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请民乐队走进镇里的各个村、小学、中学等进行巡回演出。

“无论是志愿服务还是文艺助力,归根结底是为了让人民满意,提升群众的主体意识和获得感,进而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王炜炜说,“我有个梦想,我们的民乐队能走进人民大会堂。可能这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但是我相信这台演出只要不断丰富完善,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人民大会堂的舞台就会向我们敞开。”

“后方是我的强大后盾”

在充分调研、了解群众急难愁盼基础上,王炜炜带领帮扶工作队梳理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编制成具体的项目,千方百计链接后方资源,创造性开展工作。一年多以来,工作队队员共同努力,在产业发展、教育、医疗、民生实事等方面齐头并进,筹集了200多万元物资,开展了消费帮扶近70万元,落地了价值40多万元的爱心图书馆……

王炜炜说,帮扶队在前方是执行者和落实者,社会的爱心力量和后方单位的支持才是强大的后盾。

王炜炜(右二)在村里调研

王炜炜在团市委工作时认识的一位义工组织负责人,自发筹集了价值30多万元的善款和图书等物资,还带着100多位志愿者来到浰源镇,购买当地的农副产品。这让王炜炜十分感动,“志愿者对我们的工作发自内心的支持,也体现了深圳义工的互助精神。”

团市委领导的支持更给了王炜炜信心和力量。“书记非常关心和支持我的工作,每次回去汇报,他总是鼓励我大胆地开展工作,有什么困难,尽管提出来。单位会充分利用平台优势,想办法创造条件来解决,共同做好乡村振兴工作。”

王炜炜感慨地说,“后方单位的重视和支持、领导亲力亲为的推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让我们的工作在推进的过程中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助力。如果说有什么功劳的话,这个功劳应该归组织,应该归大家。”

困难考验干部的担当

谈起驻村、驻镇工作最大的挑战,王炜炜认为,是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没有人给你安排任务,需要自己去思考,还得根据当地的现实情况和单位条件。”王炜炜说,“有时光有好的想法是不行的,项目落地过程中会遇到重重阻碍,明知道一件事情很难做,也没有人逼着你去做,那你做还是不做?这考验一个干部的为民情怀和担当精神。”

在三乐村驻村时,王炜炜提出“产业扶贫”的工作思路。但因为之前村里有好几个扶贫产业项目连续遭遇挫折,群众都抱着怀疑的态度。几经考虑,王炜炜决定先个人掏钱垫付,赢得了大家的信任,让项目得以顺利推进。有时候为了流转一块土地,反复沟通老乡还是不同意。“这时你有两个选择,一是放弃,这个项目不推进了;二是拿出耐心、恒心和诚心,不停地磨。”王炜炜带着肉、菜、米、油,反反复复到老乡家里去,天天下厨做饭。饭连续做了几天,老乡不好意思了,“王队长,这块地就给你吧,我知道你做这个事情也不是为了自己”。

“工作看起来困难很多,但根源在于你有没有用心,有没有奉献的情怀,只要有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困难都可以想办法解决。”王炜炜说,“通过啃一块又一块硬骨头,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得到锻炼,获得成长。”

以阳明心学助力乡村振兴

在王炜炜看来,帮扶工作要始终坚持跟当地党委政府密切协调配合,始终坚持和村镇实际密切结合。如果离开了当地群众的需要,离开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参与和支持,工作就会变成“两张皮”。

和平县和王阳明有着很深的渊源。这里是王阳明当年剿匪的主战场,是阳明心学文治武功的实践之地。和平县的名字,也是王阳明在剿匪成功之后奏请朝廷设立的。王炜炜想到,要充分挖掘本地的历史和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以文化产业来助力乡村振兴,把浰源镇打造成为带有鲜明的阳明文化符号的地方。

王炜炜联系省内外阳明心学的研究学者,召开座谈会,畅谈思路,形成项目构想,然后找后方单位领导,找当地相关政府部门、社会企业……一个个地“推销”。从一个初步的想法,到现在得到多方支持,项目方案也渐渐清晰,其中甘苦,只有王炜炜自己知道。

有人说他好大喜功,好高骛远,“还不如脚踏实地,解决一两个小问题”。王炜炜说,有时候也觉得很失落,孤立无援。但自己始终坚信,帮扶要建立在为当地造血的基础上,这才是根本。

王炜炜的微信头像是他的两个孩子。八岁的女儿和一岁多的儿子正是需要照顾的年纪,但是这几年,他因为忙于工作,陪伴妻子和孩子的时间很少。

王炜炜(右)和村民一起劳动

王炜炜在三乐村驻村时,女儿幼儿园放暑假,妻子要工作,只能带她来村里。他忙得顾不上女儿的一日三餐,村里孩子多,她就跟着满村跑,到饭点时在哪家就在哪家吃。让王炜炜欣慰的是,女儿早早就懂得了他工作的意义。有一年放暑假,来村里前一晚,女儿忙着收拾出来很多玩具、图书绘本。王炜炜问她“收拾这些东西干什么?”她回答:“我也要去扶贫,把这些玩具绘本带到村里去。”这让王炜炜很感动,也让他感到,虽然自己少了陪伴,但身教是更有效的影响。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驻村第一书记到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从2021年“广东省脱贫攻坚突出贡献个人”,到“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王炜炜说,尽管工作充满压力和曲折,但正是这种艰难困苦的淬炼,丰满了青春的羽翼,在与群众的并肩奋斗中,理解了人民的力量。未来,他将继续扎根乡村,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陈晰

编辑:华南

[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2年第10期 ]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和平县   河源市   奋斗者   工作队   深圳   助力   村里   老乡   村民   志愿者   乡村   群众   力量   努力   单位   青春   项目   工作   王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