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20岁知青小伙,为报恩娶31岁带4娃的寡妇,至今仍守在大山里

“你放心,我会好好照顾你们的!”四十八年前四川南江县的一个小村里,一个二十岁的年轻小伙对着面前的新媳妇说道。

仔细一看,那新郎面容非常年轻,很是英俊,而新娘则看起来比他大不少,竟然还有几个孩子围绕着她喊妈妈。

在一九七二年的时候,一批知青下乡改造,其中一个重庆的年轻小伙也在其中。

不同于其他年轻人时间一到就迫不及待地回家,这个小伙子决定留在大山里。

时至今日,他们一家共八口人,仍在大山中过着平淡的生活,并计划改造山村。

一九五四年,张志远出生于重庆市,他的家境富足,生活也十分优渥,也接受了先进的教育,是一名知识分子。

他也没想到,自己的一次插队下乡经历竟会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当时张志远为了响应国家毛主席的号召,支援边远地区,加上当时家里人思想觉悟都很高,于是才打算去做下乡知青。

他们一家计划着等到张志远回来之后,父母可以为他安排一份稳定又体面的工作,之后再结婚生子。

1972年,18岁的张志远跟随着大部队,来到了四川省南江县。

由于张志远是插队过来的,这种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知青“上山下乡”的模式,并没有严格的名额限制。

没有名额限制也就意味着不需要政府审批等一系列流程,被安插到生产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之后可以通过“农转非”回到城市。

根据当时中国的制度,张志远跟其他平民百姓没有什么区别 ,也享受不到什么特殊待遇。

这也让一些在城市养尊处优,基本面没有从事过任何体力劳动的知识青年苦不堪言,导致了一些知青的困境,张志远也不例外。

1972年,南江县的一个小山村里迎来了第一位插队的知青,也就是张志远

生产队将他的住处建在山梁上一块儿地势稍平的区域,顺着山梁一共修了两间屋子。

张志远的住处紧挨着村民佘林海,也就是胡庭秀的原配

佘林海经验丰富,生产队让他带着知青张志远,一起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张志远有什么不懂的就问佘林海。

闲暇的时候,佘林海也跟张志远闲聊,谈到自家四个儿子,都希望着他们以后能够自力更生,有能力的话走出大山,自己是没指望了。

在他的帮助下,张志远虽然刚开始还是不太适应高强度的农业生产活动,但是并不觉得辛苦。

反而让他感受到了在人生地不熟的山村,居然有着久违的亲情。

那段时间,张志远回忆,要不是佘林海时常帮助,自己可能连饭都吃不上。

在重庆就一直读书,什么背水、送粮根本做不动,同样的劳动量,自己得多跑好几趟,费时又费力。

佘林海当时30岁,胡庭秀29岁,他们二人就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十分照顾住在隔壁的小弟弟。

佘林海干活儿的时候也不时帮张志远一把,分担一两袋水和粮食。

所以在那时,初来南江县的张志远,和佘林海一家便建立起深厚的亲情。这也为之后张志远的选择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一切都一如既往地进行,但佘林海的身体却出现了异常。

1973年,在一次搬送粮食、种植庄稼的过程中,佘林海咳血了。随后,他被送到了县医院,医院诊断佘林海是肺癌。

佘林海的身子日渐衰微,肺癌到现在都是不治之症,张志远和妻子胡庭秀只能眼睁睁看着佘林海日渐消瘦下去。

佘林海在住院期间,胡庭秀都不能经常来探望。失去了顶梁柱的一家人,重担都落在了胡庭秀身上。

那时胡庭秀既要操持家里四个儿子的吃穿用度,白天又要出去干活儿,换取生活必需品,她的心里还担心着佘林海的病情。

已经支离破碎的家庭,张志远都看在眼里。

所以他在自己有空的时候,就跑到县医院,在一旁照顾重病的佘林海,在他的床前照顾他的日常起居,一日三餐。

上世纪70年代,人民公社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得如火如荼。在当时,农民是无权拿到粮票这样的东西,都是生产队统一分配的。

作为城里人的张志远,拿着自己的饭票,在城里以知青的身份,换来了佘林海的伙食费。但在残酷的病魔面前,这些依然无济于事。

每况愈下的佘林海经常咳血,喘不上气,眼看就到了弥留之际。

张志远知道佘林海最放心不下的莫过于他的四个儿子和妻子胡庭秀,心里便逐渐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佘林海回光返照的时候,张志远为了让佘林海安心,自告奋勇地说不会让大哥的妻子和孩子忍饥挨饿,会照顾他们一辈子。

佘林海则是有气无力地说完了下辈子在报答张志远的恩情之后,便永远闭上了双眼,独独留下了妻子胡庭秀和四个儿子。

潸然泪下的张志远恍惚了一会儿。

想到接下来就得自己扛起重担了,大哥佘林海再也不会帮到自己了,之前的一幕幕场景就像走马灯一样在他的脑海里放映。

逝者已矣,生活还得继续。张志远把佘林海的遗体带回了山村,和胡庭秀简单安葬佘林海之后,便又开始了忙碌的日常生活。

现实的重担不容他们二人过久地沉溺于悲伤之中,深受大哥佘林海恩情的张志远,就承担起了照顾胡庭秀一家的责任。

或许我们又会想问,即便是出于对佘林海恩情的报答,照顾胡庭秀一家只要能够在经济上多多施以援手,帮助四个孩子健康成长就行,为何张志远选择搭上自己的一辈子?

张志远身为知青,在村子里自然还是略有说话的地位的。

当时村子里也有着约定俗成的规定,知青下乡,做的活儿可以少一点,但工分不会少,还享有一些小事上的优先权。

张志远在佘林海去世之后,就经常利用自己的一些方便,来接济胡庭秀一家,在这看来也是人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更何况张志远还答应了佘林海,要照顾他们一家一辈子。但在外人眼中,村民可不这样认为。

村民们觉得张志远,一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胡庭秀,一个刚刚死了丈夫的寡妇,他们俩经常成双入对,关系肯定不清不楚。

于是时间一长,村子里便到处充斥着张志远和胡庭秀的闲言碎语。

有一次在张志远帮胡庭秀在山沟一处小泉眼取水,这样一处水源,要供养一个村。按照惯例,张志远没有排队,直接插队来到最前面。

这时他便听到村里人在讨论:那个知青一天跑两三趟,就是为了那个寡妇吧。

像这样的话,张志远已经听过数次,但每次听到村民嚼舌根,他心里都很不是滋味儿。

甚至谣言还越传越过分,在一起劳作的农村妇女,对他们二人的关系更是议论纷纷

村里的年轻女孩儿居然传出胡庭秀不守妇道,蓄意勾引之类的谣言。

事情眼看越闹越大,生产队里都有人在悄悄地说胡庭秀硬把知青拉下水,谨防犯“政策”

这样违背国家领导人思想的话,这无疑让他们二人本就没什么的关系闹得沸沸扬扬。

面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闲言碎语,张志远和胡庭秀都如临大敌。

胡庭秀也表示让张志远远离这个村子,远离她们一家四口就没事了,但张志远又不忍心看见孤儿寡母无依无靠。

为了名正言顺地照顾胡庭秀一家,张志远下定决心要和胡庭秀结婚。

胡庭秀也犹豫了一阵子,但想到自己根本无力照顾四个孩子,她还是答应了。

1974年,20岁的张志远和31岁的胡庭秀就结成了夫妻。村子里的风声这才消停。

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生产队里什么脏活儿、累活儿他都抢着干。

拉竹子、抬石头、保护庄稼收成,这些原本不该属于张志远做的,他基本都包圆了。

村里的成年男子一般每次只能负担六十斤左右的竹子,身体便吃不消了,张志远拉了一百二十斤,仅仅是为了不到两斤的大米。

常年累月的辛苦劳作,张志远的双脚上布满了老茧,手臂上也经常青一块紫一块,布满了斑驳的痕迹,鞋子也被磨破了,能将就着穿的衣物绝不换新的。

刚开始他们二人只是名义上的夫妻,并未产生男女之情;

但看到张志远为着自己能够吃饱一口饭,如此拼命,胡庭秀也十分感动,她对张志远也开始动心。

胡庭秀想着自己虽然比张志远大11岁,但已经结婚的他们俨然成为了众所周知的事实;

所以胡引秀也在慢慢接纳这个为了自己和孩子这个连命都不要的男人。

在1977年,胡庭秀和张志远生下了一儿一女,家庭的成员一下便到了八个人,又多了两个嗷嗷待哺的小家伙儿。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慢慢拉开序幕,人民公社化制度正在逐渐被移除,知青返城政策也传到了四川省南江县。

对于这样的天赐良机,工人出生的张志远只要跟家里说好,打通一下关节,肯定是能回到城里。

也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摆脱穷苦的生活,张志远为何又留下来了呢?

远在千里之外的张志远的父母亲,不断催促着张志远回到城里,张志远也陷入了极其矛盾的纠结心理之中。

一方面是生养自己的父母,另一方面是自己的妻儿,还有逝世的佘林海大哥。

胡庭秀也看到村里的知青们一个接着一个登上了回程的大巴,他也想让张志远回去,毕竟张志远也才不到30岁,可以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在1980年的时候,南江县知青办最后一次询问了张志远的意见,看他是否选择回到重庆。

张志远还是为了自己的妻儿子女,选择和他们一起同甘共苦。

28岁的张志远再也没有了回到城市的机会,政府工作人员很是感动,给了张志远1200元的安家费,换到现在大约一万两千元左右。

那在南江县山村里,张志远又是如何抚养自己的六个孩子的呢?六个孩子所带来的压力可谓是不小。

1980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张志远一家也分到土地。六个孩子按照年龄大小,16岁、14岁、10岁、8岁、5岁、3岁。

但由于政策原因,张志远的两个孩子是城市户口,并没分到土地,这也让张志远忙得焦头烂额。

他们一家,大儿子佘登富,1964年出生,1982年初中毕业,二儿子佘登贵,1966年出生,1984年初中毕业时,主动回到南江县,帮助父母分担农活儿。

1986年,在张志远和胡庭秀的撮合之下,拿出家里的部分积蓄,让佘登富结婚了。

婚后二人便外出打工,外出六年之后,把所挣到的钱拿回家,开了个养猪场,日子这才慢慢好转。

佘登贵也和南江县桥坝镇的一位姑娘喜结连理,婚后也是外出打工。两兄弟都有自己的子女和家庭,生活得还算和谐美满。

三儿子佘登华,1970年出生,但却没有像两位哥哥一样,有着正常的人生轨迹。在2009年时,因为外出在工地上不幸受伤,39岁便逝世了

四儿子佘登林,1972年出生,初中毕业后在南江县城打工,结婚之后把房屋修建在大哥佘登富屋旁。

张志远的一儿一女,儿子张强在1975年出生,高中毕业之后去到了山东,有着稳定的工作。女儿张小英1977年出生,则是在南江县城里结婚生子。

现在张志远还居住在山村,和妻子一起享受着含饴弄孙的快乐。

由于当地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也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大巴山的旅游景点也越来越多,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也正在慢慢落成。

如今饮水也不用再当初的小泉眼那儿接水了,知青们捐钱打通了一个饮用水隧洞。

人在做天在看,人的善良之举迟早会得到善报。

只有与人为善才能感受到人心的温暖,才能体会到社会的情义;才会发现自己的价值才能提升自己的幸福度!

-完-

编辑 | 阿琰

参考资料

《一个重庆知青与一个山村寡妇和六个孩子的故事》 熊开达 重庆知青记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知青   重庆   寡妇   南江县   生产队   恩情   重担   山村   小伙   村里   城里   大哥   妻子   儿子   孩子   年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