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放学后,父母把我的好朋友端上了餐桌

网上有群“傻小孩”,哭得越狠,他们的父母和网友笑得越大声。


一切,只因为父母吃掉了他们的“朋友”。


还拍视频记录下来,一起众乐乐。


在这片笑声中,我却倍感毛骨悚然。



难以走出的“童年阴影”


前段时间,某视频内容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广东佛山的一对夫妻,把孩子视作宠物的大闸蟹,煮熟端上了餐桌。


孩子瞬间崩溃大哭,而父母早有预料,趁机端上另一盘:“这个也煮熟了”。


△孩子被父母逼着吃宠物 | 图源:@中国新闻周刊


不仅如此,他们把孩子的“宠物”送到孩子嘴边,催促孩子尝尝,“你不吃我吃了”。


小男孩不敢违抗父母的命令,只好就着泪水咽下。父母却仍对他的反应不够满意,连连追问“这什么味道,弟弟?”


一句“香的味道”,被配上了嘲笑的表情包。小男孩的难过与痛苦,变成大人的笑料,隐匿在了轻快的背景乐中。


△孩子边哭边回答 | 图源:@沸点视频

无独有偶。


福建有一位父亲,杀死了姥姥送给孩子的兔子。


孩子拼死保护着早已冰冷的兔子尸体,不让父亲拿去煮汤。对于他来说,这只兔子不仅仅是伙伴,也是见不到姥姥的日子里的一种念想。


而父亲则表示,“兔子太瘦了怕养不好就杀了”。


△姥姥送给孩子的宠物兔被宰杀 | 图源:@头条新闻

每隔一段时间,类似“宠物被杀,孩子含泪吃了两大碗”的新闻就会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如此粗暴而又残忍的内容,和视频自带的“搞笑”标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它们的背后,是无数人被真实伤害过的童年。


知乎上一条关于“如何看待长辈(亲戚)要吃自己的宠物”的提问,有足足4372万次浏览。


△关于宠物被杀的提问 | 图源:知乎截图


几十年过去了,不少早已进入社会的成年人们,却仍然对曾经的小伙伴印象深刻。


这些小伙伴的种类多样,有狗有猫,有小鸡小鸭小兔子,也有乌龟金鱼。


他们描述着当时的细节:何时和它相遇,它长什么样,有它陪伴的日子里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情......


又是在怎样绝望的情形下失去了它。


△对于宠物的细节描述 | 图源:知乎@温适之


四千多人的亲身经历里,我看到了“中国式父母”惊人的一致性——


在最初阶段里,孩子开始好奇地与宠物培养感情。他们鲜少反对,甚至还会鼓励孩子与动物多接触。


然而在孩子已经和宠物建立起关系后,他们却画风一转,无视孩子的意志,以连哄带骗的手段完成对孩子尊严的碾压。


△宠物被杀后,孩子直言丧失对父亲的信任 | 图源:知乎匿名用户


面对孩子心灵创伤,嘲笑或漠视,是这些大人们最常见的处理方式。


与此相对的,则是孩子被亲密关系“背叛”后,对于亲人信任的丧失。


比“控制欲”更深层次的原因


不少人在故事里强调,“当时家里并不缺这点肉”。


但宠物还是被杀了端上餐桌,这让他们更加无法原谅父母的所作所为。


△不理解父母的行为 | 图源:知乎@Lunar Yuan


当然,不排除其中有部分家庭是真的囊中羞涩,需要通过杀宠物来解决温饱。


除去这部分特殊情况,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抱着恶毒目的刻意对孩子造成伤害的父母,只是极少数。


大多数人也清楚这一点,他们普遍认为父母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打压孩子来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其实控制欲只是表层原因,在“控制欲”之下,还有着容易被大家所忽略的更深层次的解释。


我们先来看看“宠物”这个词的含义。


在百度百科的解释里,“宠物”指的是人们为了精神目的,而不是为了经济目的而豢养的生物。


△“宠物”的含义 | 图源:百度百科截图


“非经济目的”。


对于在那个生活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成长起来的许多父母来说,他们的童年里能够接触到的动物,几乎很少有“非经济目的”豢养的。


它们一般被划分为两种。一种是食物,比如鸡鸭鹅;一种是工具,比如看家的狗耕地的牛。有时这两种也会有交叉。


而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生活逐步富裕起来,吃饱饭还有“闲钱”,现代意义上的宠物才开始兴起。


但概念兴起,并不代表父母和长辈们能够改变固有的观念,这就造成了代际之间的观念差异。


△不理解父母的行为 | 图源:知乎截图


观念之间的差异,是无法被调和的吗?


肯定不是。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孩子在2-7岁的时候,就到了前运算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会慢慢分辨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区别。但距离分清生命体之间的不同,还有一段距离。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图源:网络


而家长作为成年人,要分清楚,并且教孩子分清楚哪些是是单纯饲养的“家畜”,哪些又是要付出感情跟责任的“宠物”。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一个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的过程。


但很多家长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于“过程”的解释,直接把“结果”摔在小孩面前。


从小孩的角度,他们只能看到陪伴着自己的“宠物”,被家长杀死了。


他们无法理解,也无从理解。


无法理解的“结果”,无从理解的“过程”


“宠物被杀”这件事,只是丢失了“过程解释”的教育的其中一个小范例。


很多人小时候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喜欢的玩具、手办,家长不和自己商量就送给亲戚家孩子,不愿意就会被说不懂事;


家长不敲门随意进出自己的房间,翻看自己的手机、日记,如果提出抗议就会被说教;


做了一些父母不希望自己做的事情后,父母训斥“你再这样做,我就不要你了”......


△网友分享父母“捉弄”孩子的经历 | 图源:网络


父母这些言语和行为的潜台词是“你要按照我的规则来,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这些规则的起因有好有坏,可能是出于安全的考虑,或出于人生经验。


但父母往往不会和孩子解释规则本身和提出这个规则的原因,也不会和孩子商量规则的制定,只会和孩子强调不遵守会有什么后果。


无形中,原本有迹可循的“言传身教”,扭曲成了一种“为了惩罚而惩罚”的极端手段。


对于小孩来说,他们感受到的是被强行灌输的价值观。他们在只能看得见“结果” 的价值观里,摸索着大人的真实想法。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是父母只告诉孩子在“1+1=__”的下划线里填入“2”,却并不解释运算的过程。


那这个过程,就有了无数种“解释”。


从“结果”倒推“过程”的阶段里,有些幸运的小孩找到了正确的路,也有些小孩在错误的方向里越来越迷失。


不同人从结果倒推出不同形态,事情最初的教育意义从确定归于未知。


小孩在这种未知中逐渐成长。


直到变成家长眼中“你怎么变成这样了”的那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父母   目的   姥姥   餐桌   兔子   小孩   家长   规则   过程   孩子   宠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