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康有为斥巨资150万买下瑞典的一座岛,如今岛屿归谁?

了解康有为这个历史人物的人,想必都知道,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虽然落得连夜逃跑,狼狈不堪的结果。可他的后半生生活,一点也不狼狈。

他躲到海外后,身边美女环绕,不仅在多地购买了别墅,甚至还斥巨资150万,买下了瑞典的一座小岛。这些别墅后来在战乱中,大多都被炮火摧毁,可位于瑞典的小岛却依旧还在。那么问题来了,这座小岛现在归谁所有?

康有为的前半生

1858年3月19日,广东南海县的一户官宦人家里,一名男婴出生了。婴儿的父亲一心希望自己的儿子,以后可以出人头地,年轻有为,因此,给他起名为康有为。

康家的父辈和祖辈都是朝廷上,排得上号的有名人物,按照当时“子承父业”的思维,康有为以后必定也会走上从政的道路。因此,康家想尽办法,让他从小就受到最优秀的教育。

可惜康有为对当时的封建思想并不感兴趣,甚至可以说是到了厌恶的地步,前后换了六七位老师,他的成绩依旧不上不下,连续三次参加科考,三次均落榜。最后康家无奈,只能将康有为送到礼山草堂,让他拜读在朱次琦门下。

朱次琦潜心学术,追求经世致用,不贪恋功名利禄,是当时广东有名的教育家。在他的教导下,康有为如同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对知识几乎到了渴求的地步。

用康有为自己的话说,朱次琦是他的导师,也是他的知己,是朱次琦打开了他的一双盲眼,帮他看到世界的光明。

可朱次琦毕竟已经年迈,对于许多新事物,他没有精力再去了解。为了见识到更广泛的世界文化,康有为开始辗转各地,甚至去了一趟香港。

香港当时已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西方工业的入驻,将香港变得格外繁华。开启了新世界大门的康有为,回望清政府的腐朽统治,立志一定要向西方学习,打开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

他倡导兴办女学,主张女子参政、妇女婚姻自由。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上,可以说是非常先进。

在此之前,也有人试图发起救国运动,比如1861年,由清政府洋务派提起的洋务运动。当时,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国内大力兴办兵工厂、矿业等,还派出了不少学生去国外学习。

可当时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封建腐朽统治,这些运动都仅限于表面,虽有效果,但治标不治本。只有康有为一人的想法,点出了问题的根本,这让他得到了大量的追随者。一时间,朝廷上下纷纷以结交康有为为荣。

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后,以李鸿章为首的清政府代表,与日本明治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以割地赔款为条件,请求日方退兵。

康有为得知此事后,非常愤怒,联合1300多名书生,起草了18000余字的《上今上皇帝书》,极力反对光绪帝求和,史称“公车上书”。

值得一提的是,“公车上书”一事确实存在,但是否由康有为领导,至今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的说法,来源于他在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所著的《公车上书记》,不排除他是为了给自己身上贴金,才将领导者身份揽到自己身上。

不过,无论“公车上书”的领导者是不是康有为,最终结果都不会改变,“公车上书”并没能阻止《马关条约》的签订。

上书失败后,康有为又想了另一个法子。他建立了一个叫强学会的组织,组织要求,每隔三天,就要举行一次会议。参会者除了要相互探讨“如何让中国自强”的话题外,还要批判清政府主张割地求和的做法。

康有为这一举动,彻底惹怒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在慈禧的施压下,强学会遭到封闭,康有为之前提出的种种变法,也被迫搁置。但强学会和“公车上书”的存在,让国人看到了救亡图存的希望,国内支持变法的热情空前高涨。

1897年,胶州湾事件爆发,康有为借此机会,再次上书,请求光绪帝允准自己实施变法救国。光绪帝将康有为召入书房,两人在书房里探讨了一个多小时,第二年春,光绪帝宣布,戊戌变法正式开始。

如果康有为的人生就此结束,那么,他必定会青史留名,成为一名历史英雄。可偏偏人生最不可能存在的,就是“如果”。

康有为光有“嘴皮子”,没有“双手”,戊戌变法如果交由一个有能力的帝王,带着一群实战派的老臣实施,那么成功的几率很大。

可惜和康有为联手的光绪帝,空有热血,却没有将热血转化为行动结果的能力。两人相互拖后腿,将朝廷上下得罪了一遍,最后在文武百官的抗议下,慈禧下令,结束戊戌变法。

按照慈禧的原意,参与变法的这几个人只会下狱,罪不至死。奈何康有为就是不按套路出牌,因为不甘心自己的变法就此失败,他找上了袁世凯,希望袁世凯能和自己一起发动兵变,杀害慈禧。也就是历史上的“围园杀后”事件。

康有为这一招,直接导致了参与变法的几个关键人物,或是被囚,或是被杀。唯有他这个罪魁祸首,成功脱离魔爪,流亡海外,过起了荒诞且奢靡的后半生。

康有为的后半生

1898年9月20日凌晨,戊戌政变前夕,康有为在英国大使的帮助下,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京城,开始了他的逃亡生活。不过,与其说是逃亡,倒不如说他是在旅行。

这场“旅行”的第一站,是香港。当时的香港远比大陆繁荣,而且这里是英国殖民地,如果康有为能安分守己,度过一个平淡幸福的晚年,是绝对没问题的。

可惜康有为做事从不按套路出牌。前文就有提及,康有为在年轻时候,曾来过香港,加上后来,他与光绪帝关系亲近,因此,当时的英国驻港大使、香港总督、英国子爵柏丽斯辉等人,都与他有几分交情。

逃亡中的康有为,利用这份交情,联系上了英国政府。希望通过英国政府的施压,逼迫慈禧退位。英国政府虽然有意干涉清政府内政,但此时的康有为是逃犯,而且还是因为刺杀慈禧才被追捕,帮了康有为,反而会让他们出师无名。

因此,英国政府没有拒绝他的请求,也没有答应他,而是反手将此事告诉了慈禧。慈禧得知此事后,顿时火冒三丈,传令让人去香港抓捕康有为,抓到以后不必送回京城,就地解决。

康有为的运气很好,并不知道英国政府将此事告诉了慈禧,但是在慈禧的人到达之前,他登上了前往日本的邮轮,误打误撞,躲过了一劫。

康有为的想法很简单,英国政府既然一直拖着不给他答复,那他就去找日本。虽然他跟日本没什么交情,但在他实行戊戌变法的时候,日本人一直对他很关注,也很支持,如今他有难,想必日本人也会拉他一把。

到达日本后,康有为发现,现实再次给了他一巴掌。戊戌变法时期,日本之所以支持他,除了是因为觉得他有才能以外,更因为他是光绪帝跟前的红人,跟他交好,就是跟光绪帝交好。如今天高皇帝远,与康有为又没法讨光绪帝欢心,日本政府自然也对他没什么好脸色。

康有为虽然碰了一鼻子灰,但依旧不愿死心,他想到了海外华人的存在。他对身边的华人宣称,自己身上有“衣带诏”,也就是藏在衣带里的秘密诏书。还到处跟人说,这封诏书是戊戌政变前夕,光绪帝交给他的。

当时光绪帝感觉自己的帝位不保,于是给他写了密诏,让他赶紧找一个安全的地方,招兵买马,然后再杀回京城救驾。就连慈禧派来杀康有为的人,也被康有为扭曲成是来抢夺诏书的。

在日的华人虽然不少,但华人圈总共就这么大,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这个消息还有衣带诏的内容,就在圈子里传开了。

当时,同样在日的孙中山先生也得到消息,他找到了日本政府,对日本政府代表说:“清政府腐朽,我与康兄抱着同样的目的,欲推翻慈禧太后统治,希望贵国使者能代为牵线,让我们二人合作。”

日本政府正有此意,只是苦于不知道如何开口,如今孙中山主动提出,他们也就坡下驴,派了一个代表,当两人沟通的中间人。

日方代表带着孙中山先生的期望,找到康有为的住宅。谁知康有为话都没听完,就大手一挥,说道:“孙先生是革命党,而我身负皇命,我的职责是保护皇上,与他相见不合适。”

得到这个答案后,日本政府对康有为的耐心彻底耗尽了,正好此时,慈禧收到康有为在日本的消息,请人找到日本政府,提出要引渡康有为回国。日本政府不想向慈禧低头,又不想留康有为在日本境内,索性给了康有为一笔钱,将他一家老小全都送离日本。

第二年春,康有为辗转来到了加拿大,试图争取到当地政府的注意,不久,又奔赴美国。为了取得重返京城,重新实施变法的助力,他几乎把当时叫得上名号的国家城市,都跑了一遍。到瑞典买下小岛,也是在那个时候的事。

康有为的不义之财

1904年,康有为到达北欧。常年奔走于各个国家的他,见识过不同国家的风情,但即便如此,刚进入瑞典境内,他还是沉迷在眼前的风土人情里。

阳光沙滩,绿树红瓦,就连吹过脸庞的微风,都带着沁人心脾的香气。康有为感觉,自己似乎来到了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在瑞典呆了两天后,他当即决定,要在此处建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为了实现这个想法,他走访了不少地方,最后将地点定到了一座小岛上。

小岛位于沙丘巴登地区,远离喧嚣,是一个妥妥的“世外桃源”。康有为怎么看就怎么喜欢,原本只是想在岛上买一块地,用于盖房子,到最后索性找到当地政府,直接将整个岛屿买了下来,加上后期盖房装修的钱财,前后总共花了150万银元。

有人或许会好奇,他一个在逃犯人,拖家带口的,哪来那么多钱?这恰恰是康有为的聪明之处。

在辗转各国期间,康有为建立了一个保皇会。顾名思义,这是一个保护光绪帝,以光绪帝为中心的组织。要想成为保皇会的会员,首先要对组织有一定的资金投资,并且每个月还要缴纳会费。

康有为对外承诺,保皇会收到的这些费用,将会全部用于购买兵器,帮助光绪帝恢复政权,无论你之前是什么身份,只要事成之后,都可以加官加爵。如果有人质疑他的承诺,他就拿出一张他和梁启超以及光绪帝的合照,证明自己和光绪帝的关系。

事实上,康有为和光绪帝也不过仅有一面之缘,其余的交流,都是通过奏折的形式进行的。而那张合照也经后世证实,是一张假照片,不过以当时的拍照技术,并没有引起他人的怀疑。

就这样,康有为敛取了大量不义之财,并用这笔钱财,在各个国家进行投资。据载,他最有钱的时候,手上一共有150套别墅,名下的企业遍布国内各地,涉足了房地产、电车、银行等,各种行业。换而言之,他能过上如此奢靡的生活,完全是因为他“挪用公款”。

好景不长,1908年,保皇会的精神支柱光绪帝离世。原本对保皇会满含期待的商人们,见到皇帝去世,顿时慌了。他们找到康有为,想要取回自己的钱财,可却意外发现,康有为过得比他们任何一个人都要滋润。

要知道,在此之前,康有为都是以贫困潦倒的模样,出现在他人眼前的。用他的话说,他忠于皇帝,如果皇帝不在了,他留着钱也无用,所以他把所有的钱,都用来为光绪帝打点关系。

正是因为他这番话,商人们才会相信他,将手中的钱财投资到保皇会内。可如今看来,并非如此。商人们彻底愤怒了,他们要求康有为悉数返还自己投资的资金,保皇会的资金因此断裂,最后直接宣布破产。

至于康有为买的那座岛,因为多年无人踏足,成了一个无人之岛,岛上甚至有野兽出没。最终于二战时期,被瑞典政府收回。

康有为一生以“圣人”自居,但他后半生做出的桩桩件件事情,都与这个称号相互违背,实在令人觉得可笑。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康有为是历史上的一位悲剧人物。他的前半生致力于救国,却没能遇到一位有才能的君主,如果有的话,也许后半生也不会做出这么多荒唐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瑞典   英国政府   光绪   戊戌变法   后半生   日本   香港   岛屿   巨资   日本政府   慈禧   清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