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二十大报告 创造就业公平环境

本报记者 索寒雪 北京报道

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就业是民生之本,政策制定就是要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就需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国家就业领域专家库成员、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文炯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当前就业领域的关键是,增加就业机会,创造平等环境。具体地说:一是采用更加科学而精准的疫情防控措施,努力使整个经济活跃起来,从而使劳动力市场也活跃起来;二是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从最近几十年的经验看,发展民营经济是最有效的途径;三是破除劳动力市场藩篱,为普通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有效落实同工同酬同保障的原则,逐步提高就业质量。

央企大量释放就业岗位

人社部的数字显示,过去十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年均超过1300万人;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从2012年的7.9亿人、1.5亿人、1.9亿人,增加到2022年6月的10.4亿人、2.3亿人、2.9亿人;2021年城镇单位人员工资较2012年翻了一倍;社保费率先后7次降低;技能劳动者总量增至2亿人以上;“十三五”时期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重从1%下降到0.16%。

“这十年,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人社部副部长李忠表示。

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我们能够看到,国有企业在响应国家的号召,向毕业大学生释放工作岗位。”北京学院路一所高校的就业处负责人士向记者表示。

由于疫情的原因,“我们的学生在就业季没有办法走出校园,参加面试,但是线上招聘和线上面试,保障了学生的就业。”该人士表示。

2022年上半年,国资委召开国资央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部署视频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研究进一步做好今年夏季高校毕业生招收工作。

据了解,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076万人的新高,在国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情况下,促进就业的任务更重。

华能集团人士向记者表示:“我们已经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高端人才。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统筹开展校园招聘活动,组织所属单位到近20所大学进行宣讲和双选,实施‘新动力人才专项计划和集团管培生计划’。”

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

该文件显示,从2023年起,不再发放《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取消就业报到证补办、改派手续,不再将就业报到证作为办理高校毕业生招聘录用、落户、档案接收转递等手续的必需材料。

“这大大简化了毕业生就业的手续。”前述高校就业处人士向记者表示。

在2022年大学生就业告一段落之后,记者看到,在国资委和人社部的网站上都公布了2023年中央企业的岗位需求。

强化兜底保障

2022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就业工作面临挑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对外公布数据,“城镇新增就业完成与时序进度基本一致。1~6月,全国新增城镇就业65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9%,符合时序进度。”

上半年,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市场机构求人倍率均在1以上。其中,二季度100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求人倍率1.37,同比减少0.21,环比减少0.2。在100个城市中,93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求人倍率保持在1以上。

城乡困难人员就业稳中有增。6月末,脱贫人口务工规模3223万人,同比增加160万人,25个中西部省份均已完成目标任务。1~6月,就业困难人员就业85万人,同比持平。此外,上半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保持基本稳定,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50万人。

“从走势看,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快落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高效统筹,各方面围绕就业同向发力,就业局势有望继续回暖。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然面临挑战,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稳就业保就业工作仍需付出艰苦努力。”张莹表示。

何文炯教授认为,“增加就业机会,仅仅依靠央企是不够的。从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经验看,民营经济吸纳的劳动力最多,尤其是农村转移劳动力。不仅如此,发展民营经济,有益于创业创新,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所以,要充分重视民营经济在吸纳劳动力方面的特殊功能。无论是在就业困难时期,还是经济繁荣时期,都要重视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尊重民营企业家的贡献,使他们对未来的发展有稳定的预期。”

他说,“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将影响劳动关系的稳定性、工薪收入和职工福利水平。复工复产过程中,就业工作需要抓住四个关键:增加总量、改善结构、鼓励用工、清除障碍。针对目前劳动力供求的地区差异这一现实,应当采用更加科学而精准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积极创造条件,清除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各种障碍,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顺利地进入东部沿海地区就业。”

他认为,采用各种有效手段,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从而增加就业岗位的总量。同时要为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能力较弱的群体增设公益性岗位。

此外,“要给予劳动密集型用人单位更多的优惠政策,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加快发展为特殊群体提供就业服务的企业和社会组织,鼓励年轻人创业,鼓励大学生、转业复员军人和各行各业转岗人员到社会服务领域从事相关工作。”

“在适当降低税负、降低社会保险费等各种费用的同时,适度限制用人单位对于员工的解雇行为,致力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何文炯说。

他认为,“就业公平是针对全体劳动者而言,这里包括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和户籍在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当前的重点是要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平等的就业环境。所以,要把就业公共服务和就业保障制度由城镇扩展到农村,据此提供适合于农民的就业保障机制,给农民以就业帮扶,增强其适应现代农业或转而进入二三产业就业的能力。”

何文炯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还要把教育与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为此,要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增强义务教育公平性,改进职业技能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型的步伐。”

(编辑:郝成 校对:张国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倍率   疫情   服务机构   劳动力   高校毕业生   总量   城镇   平等   岗位   公平   困难   时期   人士   农民   记者   环境   报告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