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七年的真实感受

2018年,我结束了七年的北漂生涯,回到了家乡发展。

相信很多在北上广深体制外的打工人,都有过这样的念头:在外赚足钱,以后回家养老。

我当年大学毕业前也本着这样的想法,一毕业就开始了北漂生涯,七年的时间,算是经历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北漂过程。

北漂那些年,我对这座城市有着非常浓厚的感情,如果说大学的城市是我的第二故乡,那北京算得上我的第三故乡了。

在当时去北漂的小伙伴里面,我算是在职场上小有发展的,我把其中主要经历分享出来,希望给各位一些参考,当然也是我的个人总结。

从我参加工作前后开始吧。

01 校招入职世界500强

我老家在湖北的一个小县城,我是2007年参加的高考,当时抱着想要历练自己的想法,高考志愿填了离家挺远的东北一个大学。这所学校在当时是一个二本院校,专业是计算机相关,当时挺热门的。

在度过了三年多的快乐时光后,我开始面临就业的压力了。

转眼到了大四,上学期很多公司都来校园招聘,我当时比较勤快,跑到市里各个大学参加招聘会,最后很幸运地拿到了一家世界500强公司的校园招聘offer,工作地在背景,岗位是研发部门的工程师。


工资并不高,我记得月薪是4100。那是2011年,在北京五环房价也就一万出头的年代,其实也还算不错的。

世界500强的光环对于我这样一个二本院校的学生来说是很诱人的,我没有多想,拿到这家校招公司的offer后,我也没有参加后续的其他招聘。

毕业那时,在回老家还是北漂这个关键点上,我选择了后者。家里情况一般的我,希望趁年轻去大城市见见世面,多挣点钱,然后待几年后再回老家发展,届时也“衣锦还乡”。

回头感悟01:

1. 小地方出来的人选大学时,首先要选好城市,去一个产业发达经济发达的城市,利用好当地的大学同学资源,走职场这条路不会太差。

2.不要担心"X漂",如果家里没背景,去漂几年不是坏事,大城市里的机遇还是比较多的,在合适的年龄努力拼搏,没抓住机会至少也练就了一身的本领。

3.毕业尽量去大公司,比如国内BAT等头部公司或者世界500强。不要相信小公司能够学得多。对于普通人来说,钱是第一要素,大公司不一定学得少,关键在于自己。

02 BAT,职业起飞

这家世界500强外企工作氛围还是非常不错的,那会儿还没有现在所说的“内卷”,而且同事之间相处都非常的友好。当时唯一缺点就是薪资不算高,工作第一年基本是月光,除去基本开销,没剩下啥钱。

家庭的不富裕注定会让人对钱产生强烈的欲望。

在这家500强外企干了两年左右的时候,由于当时公司内部薪资涨幅不高,而且身边当时一同入职的小伙伴们都陆续开启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跳槽,我也心痒痒的:是不是该出去看看了?

第一次跳槽,我把简历挂在了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上,一股脑儿地陆续投递了各类公司。没过多久,就有些公司陆陆续续地联系到我,想约我过去面试。

小马过河头一回,我跟领导请了假就去面试了,后面折腾了一个多月,拿到了两个私企的offer,月薪比我当时多了3千左右,但我这500强的光环肯定是舍不得去这种小企业的。于是我尝试继续投递。

终于有一天,百度给我打了电话,约我去面试。2013的百度还是BAT三家中耀眼的一家,我其实本来是不抱希望的,也没好好准备。但没想到我一路过关斩将拿到了offer。这次月薪直接过万,为此我高兴了好几天!我想都没想,直接跟领导提了离职,后入职了百度。

在百度的日子算是比较苦的,互联网对人的要求非常高,工作节奏也快,当然内外部机会也非常多。

在百度待着的时候,陆陆续续有猎头开始来挖我跳槽,我按捺不住薪资涨幅的诱惑,我又一次选择了跳槽。

这一次我跳到了阿里巴巴。

在阿里的这段期间,我也从最初的一个职场新人成长为资深工程师。我工作比较卖力,领导也比较欣赏我,最终成立了一个工程小团队,并由我来担任组长。

职场最黄金的时段就是这么几年,我算是坐上了百度这趟顺风车,一直把我吹到了职业生涯最黄金的时刻。后续我又从阿里巴巴跳到另外一家互联网巨头,并且开始正式担任研发部门的技术主管,手下差不多有15个人。

我盘算了下北漂期间年薪涨幅,大约是七年十倍

回头感悟02

1. 在体制外需要逮着机会就上,没机会就要想办法去创造机会。我当时投递百度其实算是借用了幽哥的"海投"法,我那会儿心中并没有底能找到巨头的工作。

2.在职场上认真学习,思考,展示自己的能力,总有一天领导能够看到。每个人最黄金的工作时间段就是那么三到五年,这段时间一定要努力让自己被别人看到。

3.在本金不足,自己还稚嫩的时候,职场的投入能得到极高地成长回报。所以刚毕业还是要把心思多放到如何工作以及如何提高薪资上面来。利用自己的年龄优势,努力让自己的工资快速翻倍,快速爬到一个高点,后面就可以为自己赢得时间去做副业和投资。


03 人到中年

我一直都在职场上努力打拼,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内心对于"中年危机"也是愈发地恐慌。

在工作5年多的时候,我成为了奶爸。那会儿很开心这个小生命的诞生,有了小家庭后,我算是正式地“成家立业”了。

有了小孩后,一个家庭就变成了两个家庭:大家庭和小家庭。家庭结构的变化,让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我有个姐,大我十岁,我出生得比较晚,父母算是老来得子,从小到大算是被宠爱的。我姐和我姐夫结婚也比较晚,在我上大学时有了我外甥。但她生完孩子后就跟我姐夫一起去深圳打工了,小外甥则放被到家里由我父母代为抚养。

在我家孩子出生的前一个月,年近70岁的老母亲从老家小县城来到了北京,那会儿我外甥上四年级,母亲来北京这事儿给大的家庭结构带来了变化。

我爸因为身体原因带不了家里的孩子,所以我妈长期负责我外甥的生活起居,包括辅导作业等。在带孩子这事儿上我妈也是有点左右为难,这边照顾着孙子,那边还要顾及到老家的外孙,手心手背两难全。当然我姐他们俩也非常着急,担心我外甥在家里吃不好睡不好。

后面家里因为这些事情,母亲、我还有我姐,也陆陆续续地爆发了几次家庭冲突,虽然不是明面上的吵架拌嘴,但也让人非常压抑,我每次都是夹在中间,相当头大。

孩子出生后的这段时间,我经历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身体也亮了红灯。

后面有次参加了公司的员工体检,报告查出来了异常项。而后我去医院复查,医生说情况不是特别乐观,建议我去做手术,听到这个建议我也是被当头棒喝,搞得是心力憔悴。

母亲还是因为家庭原因,把我家孩子带回了老家,我则后面约了医生进行手术。

我请了3个月的病假,用于做手术和休养。好在手术一切顺利,做完手术后,我身体恢复得还可以,但内心的焦灼感反而更强烈了。

孩子和我们分隔后,我老婆时常想念孩子,觉得自己对不住孩子。最后她决定先辞职回老家,先在老家省会找个工作,再准备把我妈接到她身边一起带孩子。

这么一来,我在北京算是孤家寡人了。

除了几个大学同学外,我也没有任何亲人在北京。术后我内心脆弱,加之思家之情日益浓烈,最终我决定辞掉在北京的高薪工作,回老家发展。


回头感悟03

1. 年轻人在体制外打拼一定要注意身体,如果身体出了问题,其它一切都是浮云。累了就休息,烦了就找人聊聊天,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是至关重要的。

2.大家庭的稳定性对于小家庭极为重要,后院起火会给职业生涯带来很大的影响。但家庭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只能尽量避免家庭矛盾和冲突,如果实在无法避免,那也只能承认事实,千万不要因为家庭原因就轻易变动工作。

3.有家庭的人,当处于职业上升期的时候,不要轻易辞职换城市,除非真的有不得不换的理由,否则会有很大副作用。但如果干了好些年,薪资也一般般,能早回去还是早回去,否则生活工作两者都没捞着好。


04 写在最后

北漂之旅到这里算是画上一个了句号。我后面去了老家省会的一个中型互联网公司,回去后远没有我想的那么好,后面又发生了很多其它的故事,由于篇幅问题,我就暂时先写到这里,后面的经历我以后再详细总结。

回想起北漂的日子,除了三成的苦,剩下的全是怀念。我时常梦中都会梦想自己还在北京。我回乡的几年深刻地领悟到:“一线城市容不下生活,二线城市容不下灵魂”。

作为一个小县城普通家庭出身的我,家里基本没有啥关系和资本,年轻气盛跑到北方读书,拿到世界500强的offer后,进入互联网大厂,一路打怪升级,七年间年薪翻了十倍,期间在老家靠自己和老婆的工资买了房。

不管听起来有没有让人羡慕,不过对于我来说,如果我不这么走一遭,可能远不如现在,我心里也不甘。

这里我通过观察身边的朋友同事的发展,也结合自己的经历,总结出了一个道理:一个男人,没背景却想着以某种方式躺平,长期来看,可能不如在一线城市努力卷一卷,至少你还能有车有房有对象。

以上就是我的北漂经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收获。

END

感谢群友缘关于北漂经历的分享,期待接下来他更多的干货。

从他的亲身经历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规划跟现实之间有一定的角力,每一次角力对于不同的人都会做出当时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所以无论所谓的成败,有过一段美好的回忆,这也是职业生涯额外的馈赠。

我们单看几个角力点,如果是你,你的选择是否会跟群友缘一样呢?

一,是否考研?

2011本科毕业时,他并没有考虑考研,我想他的同学中是有人考并考上了的。

二,为何能进百度?

虽然有海投的作用,但本科毕业2年+500强外企,这个500强外企是有绝对支撑作用的,这就是上家知名度,本科学历只是过了百度的基本筛选门槛。

三,为何能进阿里?

因为已经进了百度。这说明BAT之间是不互相签订竞业禁止协议的。同样,500强外企中好的那部分也是,并不是太忌惮员工跳槽的去向。

反而半瓶摇晃,即中等企业就越容易怕你去竞品那里去,比如你去了搜狗、爱奇艺、360、58同城等等二三流企业,肯定大概率是防着你的,大概率要你签竞业协议,其上会规定多达100家国内互联网公司不让你去。

四,为何没有再在北京待一待?

23岁本科毕业,发展到30岁时已经是个管理者,也月薪4万出头,算年入50多万了。按理还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他这里的主要原因是在27岁结婚了,28岁有了第一个孩子,自己身体动了一次手术,孩子被母亲带回了老家,思念父母尤其孩子,老婆支持回老家,30岁辞职回了老家......

这个中间只要有一个变动,可能就没那么早回去。比如老婆老家在天津,或者在山东,你这湖北估计就回不去;比如晚一点结婚;比如不需要动那个手术;比如在职考上了北京的硕士,等等,都会影响结果。总之,计划也赶不上变化。

五,体制内外的考虑

在全文中,看不出来对体制内外的考虑,尤其后面结束北漂时,还是回了老家省会的互联网行业,算老本行,尽管这部分还有待他后面的文章。

六,幽哥的烦恼

这项是我添加的。群友缘正是我数百个职场徒弟的同龄人,男男女女。缘好歹已经经历过北漂七年,还有孩子有爱人,又回老家省会了。

但是在当下的北上广深杭苏,还有很多人漂着。我差不多有着500个年薪在30万-150万大多集中在40-90万的单身职场徒弟,他们的年龄大多在25-38岁之间。他们基本都在攻读或者已经有了一个硕士学位,而且也按照我的置业理论买了或者正在买第一套大城市及其周边的婚前房产,工作和生活中都比较勤奋但嘴上喊躺平。

按照这个趋势他们如此下去,工资还会继续提升,只是偶尔也会面临裁员和辞退风险,但他们已经会找工作了。从工资的角度来说,他们大多从C男C女走向了A男A女。他们之所以走这个道路,没有走缘师兄的道路,有很大一部分是我的职业思维造就的。

他们并没有走缘师兄的老路,这也就是我的烦恼之一。你说这500个单身白领,都不找对象,怎么办?除此之外还有人数十倍以上的单身群友和读者。我想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不愿意结婚生娃也是时代特征。即使没有我,他们也许还是单身,且工资显然低多了。

主要因为工资高了后,谈对象就看不上工资低的人,这是人性,尽管我还发文劝说过多次。我顺延的担心就是,他们假设一直不婚,也会有在大城市的孤单和未来养老问题。

以上对我来说,还没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但权宜之计就是,无论后面结婚、生娃与否,好歹他们实现了“三高”:高收入、高学历、高资产。三高总比三低要好,先这么来吧!

不说了,祝各位一切都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都会   外甥   省会   薪资   外企   北京   老家   家里   工资   身体   真实   孩子   家庭   城市   工作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