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江西一老妇人指着报纸上的照片说:陈毅是我的丈夫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9年,一个平常的日子里,家住于都的赖月明带着孩子跌跌撞撞地跑回家。她的丈夫方良松看到妻子表现如此反常,忙不迭地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

可赖月明什么话也不肯多说,只是闷头收拾行李。她要离开这里,她要去北京,去了结一个多年来的遗憾。

方良松看到赖月明如此决绝,知道自己劝不动她,只好把几个孩子叫出来,让他们来阻挡母亲离开的脚步。

赖月明被几个孩子挽留着,一时有些激动的情绪也渐渐平静了下来。

她告诉丈夫:“陈毅还活着,你知道吗?陈毅还活着!我是他的妻子,我得去北京,我得去找他!”

方良松简直难以置信,他第一时间就以为妻子得了失心疯。

陈毅元帅有夫人,有自己的家庭,怎么看也不可能跟赖月明扯上关系。

赖月明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她和陈毅元帅又有着怎样的过往?

讲述曾经,心痛不已

赖月明是于都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妇女,她的丈夫是退伍的残疾军人,他们共同孕育了四个孩子。但看似幸福的一家人,背地里却常常遭人诟病。

喜欢看热闹的街坊邻居,总是会在赖月明背后对她指指点点。

“就是这个女人,对她丈夫总是不冷不热的,也不知道心里想些什么。”

他们都不知道,赖月明曾经经历过怎样的过去,曾经体会过怎样的世事无常。

有一天,孩子生病,哭闹不止。她带着孩子去小店铺买糖,却偶然间在桌面的报纸上看到了陈毅元帅的照片。她一瞬间瞪大双眼,似乎有些难以置信。

慢慢平静下来之后,她一边安抚着哭闹不休的孩子,一边匆忙回到了家中。她有些恍惚,有些不知所措,甚至还准备收拾行李去北京找陈毅。

在丈夫和孩子们的劝阻之下,赖月明总算是平复了有些激动的情绪,能够理智地看待目前的情况。

现在她和陈毅分别有了新的家庭,她再去北京也于事无补。

而面对丈夫疑惑的眼神,她主动讲述了自己藏在心中20多年的过往。

那是1931年,她第一次见到陈毅。

说起来,这事儿还得多亏当时的妇女主任蔡畅牵线搭桥。

蔡畅想要为陈毅介绍对象,是想帮助他尽快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彼时的他还沉浸在失去妻子的不幸中,情绪难以疏解。

陈毅的第一段婚姻,阴差阳错,以悲剧收场。

他在1930年9月,经人介绍与肖菊英结婚。当时恰逢第二次反围剿胜利,陈毅接到上级命令,他得带着警卫员亲自去于都开会。

临走之前,陈毅心中一直惴惴不安。他告诉妻子,以三天为限,若他没能按时回来,那就是已经牺牲在了路上。

“你不必为我守寡,不要因为我耽误了你的新生活。就算我已在九泉之下,看到你从悲伤中走出去,我也会很高兴。”

此去一路果然有惊,但是还好无险。

陈毅在返回的过程当中遇到了敌军设伏,他花了点时间转危为安,但跟妻子约定好的三天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天。

远在家中的肖菊英并不知道路上发生的意外,她以为陈毅已经牺牲。在心灰意冷之下,她独自走到一口水井边,闭上双眼跳了下去。

等到陈毅平安地回家时,等待他的却是与他天人永隔的妻子。

他为此消沉了很久,久到蔡畅都看不下去了。

于是1931年,蔡畅当上了中间人,介绍陈毅和赖月明见面。

两人的年龄相差12岁,陈毅十分担心眼前的年轻姑娘看不上自己。可他不知道,赖月明心中同样担心。

因为赖月明害怕自己的阅历不够丰富,害怕自己的思想不够成熟,害怕两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虽然大家都是革命儿女,但是含蓄内敛似乎是中国人的天性。

他们二人有些扭捏的情绪,在蔡畅的宽慰之下逐渐化解。敞开心扉的两个人,逐渐贴近彼此,萌生了携手一生的心意。

1932年7月,由李富春主持,二人的婚礼正式举办。

在仪式上,陈毅将一只金色腕表送给了新婚妻子。那是他身上最值钱的东西,也代表着他对妻子最纯粹的心意。

在陈毅的帮助下,赖月明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思想解放,她跟着陈毅学习先进思想,在劳动中也更加奋勇争先。她入了党,走上了自己该走的道路,心志愈发坚定成熟。

携手进步的两个人,原本应该非常幸福,可他们偏偏生在乱世。

1934年,由于长征转移的需要,赖月明不得不被外派到地方,继续革命事业。而陈毅则必须留在中央部队,带领工农军开启长征之路。

原本就聚少离多的两个人,在赖月明的泪眼婆娑中分别。

临走之前,赖月明给陈毅送上了自己亲手纳的鞋垫和缝好的衣服。

“你安心忙自己的事,我也争取不拖大家的后腿。咱们一定会有再见的那一天,到时候,你得穿着这身衣服来见我。”

两人的心中都知道,革命路上艰险万分,一个不小心,这次分别就会变成永别。可他们谁也不敢说这句话,就害怕一语成谶。

误会产生,无缘得见

大部队离开之后,赖月明走到基层,走上了自己的工作岗位。

她的心中只有两件纯粹的事情,一件是完成工作任务,另一件就是等着与陈毅团聚的那一天。

1935年过年,赖月明想要回家看看亲人。走到家门时,赖月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父母,但她不被允许进门。

她的养父身份特殊,是当地的一个伪保长,时刻生活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

为了保证女儿的生命安全,养父只好狠心把女儿亲手推开。可他一直对这个孩子视如己出,如今亲眼看到孩子回来,又怎么可能不惦记呢?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养父只好对外散播了个假消息,赖月明被敌人迫害,不堪受辱,投井自尽。

这个消息只是在危险境地当中的权宜之计,但养父不知道,他这一句话,给女儿造成了终身的遗憾。

此时在外长征的陈毅,虽然心中挂念着妻子,可也明白什么最重要,所以心无旁骛地完成革命任务。

等到1937年,他才终于抽出时间,拜托身边的战友帮忙寻找分离的赖月明。

可陈毅却得到了一个让他痛彻心扉的消息,那就是赖月明养父故意制造的、赖月明已经生死的消息。

他好恨,恨敌人残忍,恨自己无能,恨世道艰险。

两位至情至性之人,就这样被一个误会隔绝。陈毅哀叹世道多艰之时,赖月明也以为他已经牺牲在了革命途中。

这个消息,同样也是养父故意制造的。

那两年,赖月明一直都在等着陈毅,不管父母如何劝说,都不愿意开始新的生活。为了让女儿断了这个念想,养父才故意说了这样的话。

因为这一个天大的误会,赖月明之后的人生道路也被彻底改写。

她先是嫁给了一位鞋匠,生了个孩子,可鞋匠因为意外身亡,生活每况愈下。

后来,于都回来了一个因为残疾而退伍的军人,也就是方良松。

她一个弱女子,在乱世之中生存艰难,有人共同负担生活重担,好歹能让日子好过些。于是,她嫁给了方良松。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赖月明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

她会主动关注时事变化,会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对前方部队提供支持。闲来无事,她也会带着附近的妇女们一起读书,一起解放思想。

时光一晃而过,日子就这样一天天消磨过去。

若非1959年那次机缘巧合,赖月明会一辈子生活在那个误会当中,永远也不知道,陈毅元帅后来发生了这么多事情,如今还好好地活在祖国的某一个角落。

而她的惊天一语十分令人震惊,这个消息也逐渐传了出去。

但大家都知道,陈毅元帅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只怕这其中有什么误会,才导致了这样一场悲剧。

至于赖月明,对她来说,现在的生活已经足够安稳。

她如果离开,是可以去完成自己的心愿的,可是丈夫怎么办呢?几个孩子怎么办呢?更何况,她独自去北京,面对人生地不熟的环境,又该如何自处呢?

几番犹豫之后,赖月明按捺住了自己去北京的心思,踏踏实实地过日子。可她的心结却没有那么容易解开,有些遗憾,说不出是谁的错,只能怪世事无常。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69年,十年过去了,北京来了人,找到了赖月明。

“我们经过调查,得知了您的真实身份。陈毅元帅知道您还活在人世,非常高兴。元帅也是被您的死讯误导,这才没能及时找到您。这么多年,您辛苦了,元帅也十分挂心您。”

这些话,是陈毅对她的解释,赖月明知道。

但她有什么理由去责怪陈毅呢?他们两个人都被误会裹挟,都以为对方已经牺牲,所以这份遗憾,也只能是遗憾。

要怪,就只能怪世道多蹉跎,人生难圆满。

两位干部答应赖月明,回去之后就着手处理此事,一定会让两位带着遗憾的故人见一面。

可陈毅的身体已经等不得了,在刀山火海里闯过千百回,他浑身上下都是病根儿。年老之后,身体又罹患绝症。精神一日不如一日,人也渐渐虚弱下去。

所以很遗憾,一直到1972年陈毅元帅去世,这一对分别了近30年的故人还是无缘得见。造化弄人,赖月明终其一生无法如愿。

得知陈毅离开的消息,她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个人想了很久。

她想到了两人初见时的样子,想到了患难与共的那些岁月,想到了分开后的这些年。想来想去,恍然惊觉,原来时间已经过去这么久了。

不过,既然她的身份已经被中央知晓,那么有一件事,也可以提上日程了。

1985年,赖月明给蔡畅写了一封信,请求蔡畅在党中央代为活动,帮助她恢复党籍。

成为共产党员,不仅是她追随陈毅脚步所做的事情,也是她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么些年,无法自证身份,这对于一位共产党员来说,是很难过的事情。

当年知道赖月明身份的人,有的人已经叛变,有的人已经化为了一抔黄土。因为没有人作证,所以这件事情就被耽搁了下来。

这一次和陈毅真正的永别,让赖月明明白,想做什么事情就应当马上行动,别让犹豫成为心中永远的遗憾。

蔡畅收到她的信后,一方面激动万分,另一方面积极帮助她协调此事。

在奔走四个月以后,党中央正式发布决定,恢复赖月明同志的党员身份,对她过往所做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

为了帮助赖月明减轻生活压力,蔡畅也特意交代了于都的当地政府,可以给她适当的照顾。

这份照顾的分寸,当地政府把握得很好。所以赖月明既没有感受到过多的负担,身上的担子也终于轻了些。但她最开心的,还是自己的党员身份终于被恢复。

在孩子们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她可以特别骄傲地告诉他们:你们的母亲不仅仅是这个小地方的农妇,她还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战士,还为如今和平幸福的生活做出过贡献。

仔细想想,倒也不虚此生。

结语

革命年代,爱情十有九悲。每一位有识之士,心中不仅仅装着小爱,更怀着大爱。

他们有自己背负的责任,所以必须为了祖国和人民而奔走。天南地北,通讯落后,这其中必然会产生数不清的误会。

斯人已逝,往事如烟,革命先烈们的付出和牺牲,后人永志不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于都   养父   江西   元帅   北京   误会   遗憾   妻子   丈夫   身份   心中   孩子   照片   陈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