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超1000斤!平原种再生稻产量创新高

视频加载中...

在四川,再生稻主要种植在温光条件较好的川东南地区,平原地区一般只种植一季水稻。但在科研人员的技术创新下,这样的现状有了突破!

10月18日,在德阳绵竹市孝德镇金星村,专家组对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建设的“稻—畜种养循环”新模式再生稻示范区进行了田间验收,测产田块平均亩产510.3公斤,最高田块亩产达550.8公斤,创造了四川再生稻生产的历史性新高。

“今年四川前期温光条件好,川南地区再生稻平均亩产460公斤左右,今天我们测得亩产超1000斤,是目前为止四川再生稻的高产新纪录!”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助理研究员欧阳裕元兴奋地说到。

同样兴奋的还有测产田块的主人洪棋金,种了二十年粮食的他今年首次尝试这种“一季饲草+再生稻”新模式,没成想不仅产量品质得到提升,经济效益也提高不少,还破了高产纪录!“7月下旬刚收了青草,一亩田可以收三吨,利润就有1000元钱,再加上后期的稻米和黄草,每亩田收益3000元不在话下!”

效益提高的背后,是省农科院作物所团队长达三年的努力。前期专家基于稻-畜种养循环的稻田绿色生产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将川西平原传统的“一季水稻”模式改为“一季饲草+再生稻”模式。简单说就是在首季收割水稻灌浆期植株,作为原料生产青贮饲料,再生季时就生产稻米和干草饲料,既解决种植效益低的问题,也解决平原地区缺乏优质牧草的困难。“我们的目标是要保证饲草丰收,还要保证粮食不减产,米质不降低!”欧阳裕元告诉记者,这都依靠专家在技术上的两个创新,首先在品种筛选上更为严苛,需要植株茂盛且分解能力强的水稻品种。在栽培技术上,主要围绕收割时期和留桩高度开展了试验,比如种多密、多久施肥、施多少肥等细节问题,都进行了优化,最终实现了饲草和水稻双丰收!

“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有很大发展潜力。”测产专家组成员中国水稻研究所章秀福研究员对此新模式表示了肯定。接下来,省农科院将加强“稻—畜种养循环”新模式相关配套技术的熟化,同时联合龙头企业共同构建规模化种植业主和饲养场主为主体的种养产业联盟,实现稻田可持续绿色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亩产   绵竹市   平原   饲草   欧阳   植株   稻米   农科院   稻田   水稻   作物   研究员   技术创新   产量   地区   专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