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毒不食子,汉武帝为何非要逼死太子刘据?这背后满满的都是套路

汉武帝

历史上有三对著名的父子:秦始皇和扶苏、汉武帝和刘据、朱元璋和朱标,这三对父子是需要我们仔细去思考和理解的。他们父子的政见不统一,或者说是儿子看不惯父亲的所作所为、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父亲因为传承的需要,一直想方设法地在呵护着儿子,但他们终究渐行渐远。扶苏被兄弟害死了,刘据被父亲逼死了,朱标因病走在父亲前面了。

汉武帝其实一辈子颇有争议,他和秦始皇、朱元璋一样,都被质疑为“暴君”过。

他的接班人刘据和扶苏、朱标一样,都曾劝过父亲要过枉矫正、施行仁政,可是这三人之中为何独独刘据一人会被父亲亲手逼死呢?

且来看看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逻辑分析吧。

刘据这个太子很难当

太子刘据作为汉武帝的长子和卫子夫的唯一的儿子,他的牌面其实是历史顶级的。但是,虽然是富二代,也要看他摊上一个什么样的爹!刘据这一辈子其实活得挺不容易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他爹汉武帝在位时间太长,一共54年,刘据这位太子爷等待上位的时间太长;二是汉武帝是一个控制欲特别强烈的主,任何人在他面前都必须要谨小慎微,不能触碰到他的逆鳞;三是汉武帝性格比较狂热,刘据不能性格太温和,让汉武帝感觉子不类父,不像让你做他的接班人。

所以,刘据当上太子之后,既不能过于激进,这很容易让极为敏感的汉武帝以为他有什么不纯洁的想法。比如后来的燕王刘旦提出要进京保卫皇宫,就被汉武帝削得很惨;也不能一味地躺平,坐等登基,那样容易让汉武帝觉得他没什么出息,感觉很丢脸。

关键是,刘据在太子的这个预备岗位上呆的时间还很长,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预备的时间太长,其实是一件既痛苦又危险的事。犯错、被针对和算计的几率都大大增加了,个人的心态稳定很会受到很大的挑战。

由此可见,刘据这个太子并不好当。

汉武帝的儿子不好当

刘据一开始在太子之位上还是表现得相当出色和稳定的,一是他本身性格敦厚、仁善友爱,使得他的人缘口碑都很不错;其次是他的娘家老卫家确实太牛逼了,如日中天,汉武帝也不敢轻易在刘据的太子之位上做文章。

在卫子夫年老色衰后,汉武帝转而专注于宠幸其他年轻貌美的妃子去了。皇帝坐拥后宫佳丽三千,和别的女人风花雪月也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情,但是,如果皇帝哪一天鬼迷心窍,被枕边风吹得晕晕乎乎,想要换太子了,那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了。所以,卫子夫和卫家一度很是担心刘据的太子之位。

此时的汉武帝内心还是十分理智和冷静的,他曾对卫青说:“咱们老刘家虽然现在家大业大,但其实背后也有很多风险,世人只看见我满世界折腾,却不明白我也是身不由己,我是想构建一个新的秩序。但我也知道,如果一直这么折腾下去,老百姓就没法活了,我们老刘家很能会走上秦朝的老路。太子性情稳重、与人为善,等到他继位时必定能修养生息、安心守成,你们也就都放心吧!”

也就是说,汉武帝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实是对刘据寄予厚望的,希望他将来能把千疮百孔的大汉王朝转型,带向温和发展的新阶段。

卫子夫剧照

这么看来,太子刘据在接班人的序列上应该是非常稳固的才对呀!可是为什么最后却被逼着自杀身亡了呢?这其中究竟有什么逻辑上的漏洞呢?

尽管汉武帝对刘据寄予厚望,刘据的外围基础也十分牢靠(大量文武大臣都是跟着他舅舅卫青、老表霍去病升官发财的),刘据自身还谦虚谨慎、为人宽厚,深得人心。但这也并不代表刘据继位就是万无一失的事情,因为像这样的权力交接,上一任一把手的心思是至关重要的。刘据当时最大的困境就是他摸不清也搞不定他那天马行空的爹的心思。

汉武帝这种人,内心是极其敏感而又固执的,一旦他想要干什么事情,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目的,包括换太子这种国之大事。所以,只要谁能让汉武帝对刘据的态度发生转变,刘据就会变得很危险。

而刘据长期呆在太子高位之上,且俨然就是下一任接班人了,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牵涉到了很多人的利益,无形之中便会得罪很多小人。即便你再与人为善,也是防不胜防。如果这些小人逮到机会就在汉武帝面前捅你两刀,刘据的命运如何还真不好说。

总而言之,刘据这种看似强大无比的人生牌面之中,有一个最大的、最不可控的漏洞就是他爹汉武帝的心思。而且这个可变因素还强大得难以抵抗,一旦爆发就难以挽救。

刘据背后的敌人是谁?

汉武帝一开始是对刘据寄予厚望的

正如前文所说的,汉武帝一开始确实是真心实意地把刘据作为理想接班人在培养,因为刘据确实是一个自身条件极好的好苗子。所以他每次外出时,总是把政务交给刘据,把后宫之事交给卫子夫,让这母子俩在实际事务之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树立自己的威望。

回来之后,刘据和卫子夫向汉武帝工作汇报,汉武帝对她们的处理意见还都想当满意,后来,甚至宣布有些事情她们自己做主就行了,不需要向他汇报了。

这是何等的支持与信任?几乎就是默默地向全世界宣布,大汉王朝的明天就是刘据的了。这对于性格上有点求全责备的汉武帝来说,确实难能可贵。

刘据性情温和

但是,汉武帝和刘据这对性格、理念各异的父子,终将渐行渐远。

汉武帝生来炙热刚猛、宁折不弯、霸道硬气、专制强势,虽然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在性格上,他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法家做派的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而太子刘据是成长在儒家思想的光辉下,温润如玉、谦卑有礼,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他比较讲究内敛温和的君子之风。

这一对父子,父亲无坚不摧,儿子满腔柔情,在治国理念上难以避免地产生了巨大的分歧的,恰如前朝的秦始皇和公子扶苏和后世的朱元璋与朱标。

汉武帝:我只要两个字——霸气

这种两代领导人的理念之差有什么巨大的风险呢?其实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背后捆绑的是两种不同势力的利益。

汉武帝为了向全世界证明他的能量超乎大家的想象,各种不服就干,甚至不惜一切代价。这玩意就跟连七伤拳一样,为了干趴一切对手,不惜自我伤害。在汉武帝横征暴敛的治国政策下,酷吏横行、冤假错案是难以避免的,阶级矛盾在极速扩大。

太子刘据监国的时候,深知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于是积极主动地对天下表达善意,反腐倡廉、平反昭雪、轻赋减负,一点一点地去修复伤痕累累的民心。

酷吏们要兴风作浪

但是,太子刘据施以仁政的行为却伤害了汉武帝手下那批酷吏官员的利益,本来他们仗着汉武帝的最高指示,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结果却一不小心成了太子爷反腐倡廉的打击对象,捞不到钱财了,还要背上各种骂名来成就太子爷的好名声。想想心里都憋屈得很。

可刘据当时的牌面实在太好,汉武帝对他充分地信任,卫家的势力庞大无比,所以那些酷吏们虽然心有怨言,但依然不敢怎么样,只能在刘据面前夹着尾巴做人。

但酷吏们的暂时老实,并不代表他们就会一直束手待毙。万一你刘据当上皇帝之后,要对我们进行大清算怎么办?还是逮着机会就要把你拉下马的。

所以,当霍去病、卫青这帝国双璧相继去世之后,再加上晚年的汉武帝猜忌心更加浓烈,那帮佞臣感觉机会来了——太子刘据的最强助力已经没有了,只要能想办法让汉武帝对太子刘据不再信任,就一切水到渠成了。

太子刘据的死亡之路

卫青

卫青死后,那些企图扳倒太子的势力就开始蠢蠢欲动了,再不动手,啥机会也没有了。

有一次,刘据进宫去看望母亲卫子夫,母子情深,谈话的时间稍微长了一点。宦官苏文就无中生有地向汉武帝告黑状,说太子长时间在宫中逗留是在调戏宫女。

苏文这一招其实很阴险,先举报太子“淫乱后宫”看看你汉武帝是什么态度,如果你汉武帝对此特别敏感,那以后咱们就朝这个方向使劲;如果你汉武帝对此不怎么在意,那咱们就换个方向去想办法。

结果,汉武帝对此事的处理很讲究,他没有明确表态,而是把太子宫的宫女人数增加到两百。既有提醒刘据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警告苏文的意思在里面。

这位爷把权术玩得太溜了

而刘据突然发现家里多了这么多小姑娘,心里根本就没法踏实,只能背后去打听情况,一来二去,便知道这背后是小人苏文在作祟。

卫子夫也知道这些情况了,她敏锐地意识到了苏文这种搬弄是非的小人是留不得的,便打算将其做掉。但刘据毕竟还是心地过于善良了,他觉得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没必要去伤人性命。

只能说,刘据毕竟太年轻,不懂小人心理。小人的冒犯一般都是带有一定的试探性的,如果他一旦发现冒犯你也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他下次一定会变本加厉的。大家记住一点,小人是绝对惯不得的。

另外,刘据也没有读懂他爹汉武帝的背后意思,他为什么把这个信息主动透露给你?不就是想看看你的处理方法嘛?结果你用一种不了了之的方式就给处理了,你让汉武帝心里怎么想?不就是在告诉你爹,你和他不是一类人吗?

你和你爹摆明车马不会用同一思路去处理问题,你爹又怎么会安心让你接班呢?

刘据在这个事情处理上的最大失误就在于他只是站在自己的秉性角度去考虑问题,而没有站在对自己最重要的人(汉武帝)的思维角度上去考虑问题!

这样一来,汉武帝就不得不去思考几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了。你刘据过于心慈手软,以后能不能镇得住场面?其次,你以后会不会我行我素地推翻我这个当爹的的方针政策,甚至历史形象?

但刘据毕竟是汉武帝辛辛苦苦培养几十年的理想接班人,汉武帝自然不会因为这一点点的内心忧虑就要将其废掉的。那么导致刘据最后被逼至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汉武帝时期最后十年的国情变化:

公元前99年,大汉征匈奴不利,李陵投降、关东大乱,汉武帝只能血腥镇压;公元前98年,天下大旱。公元前97年春,汉武帝为了挽回面子,派李广利二征匈奴,结果一共派出了七万骑兵和十三万步兵,劳民伤财,却只打了一次集体酱油,寸功未立;公元前95年,天下再次大旱,公元前92年,天下又再次大旱……

天灾人祸不断、酷吏当道、百姓流离失所、人口减半、经济乏力……这种岌岌可危的形势对汉武帝的心理会带来什么样的伤害和忧虑呢?一是担心大汉王朝在自己手里崩盘了,自己的一世经营付诸东流水;二是看着越来越多的民心和有志之士聚集到了脑门上贴着“不想折腾”的刘据身边去了,汉武帝心里很不得劲。

汉武帝的心态随着国情发生了变化

那些善于察言观色的酷吏们本来就害怕汉武帝去世之后,刘据会清算他们,现在看到汉武帝也有点担心刘据后来居上了,自然便会趁着汉武帝尚在位的有利时机,对太子刘据发起猛烈攻击。

虽然在此之前,汉武帝一直比较默认刘据的仁政思路的,但彼一时此一时,原本老子开疆拓土、儿子修养生息,这本来是两代人之间极好的配合。但是现在风云突变,汉武帝眼看自己就要崩盘了,他能怎么办?是不是要保证大汉王朝不能崩在自己手里?是不是要保证没有人在声势上压制自己?

所以,当刘据的政治声望急剧上升时,他便不再是汉武帝理想的接班人了,而是一个急着要扇自己父亲耳光的“不孝之子”了。

汉武帝想在晚年护住自己一生最为在意的脸面和形象,这才是刘据必须死的根本原因。汉武帝想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就必须把渐渐不可控且明显与自己不同频的太子势力清除出局。

汉武帝晚年,因为天下大乱,使得他既愤怒又惶恐。一个人不管他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只要他感觉到自己对于周围的一切逐渐失去控制力时,他的内心一定是敏感而又虚弱的,整个人就会变得多疑和狂躁。

当他感觉太子刘据明显会毁了他一世英名的时候,他必须要先发制人,废太子,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战。

公元前96年正月,汉武帝率先对太子和卫家势力进行了清剿,遭殃的是卫青的铁杆兄弟公孙敖,他因他的妻子卷入了巫蛊事件,被腰斩而死,全家被灭。

两年后,即公元前94年,孕期14个月的刘弗陵出生了,汉武帝再次释放一个强烈的信号,把刘弗陵和远古圣君尧帝关联到一起,并把钩弋夫人居住的“钩弋宫”宫门改称“尧母门”。这其实是在稀释刘据的政治声望,你虽然是太子,但是你现在多了一个堪比尧帝的弟弟,你要意识到,谁才是我的最佳接班人还是一件说不定的事。

公孙贺

公元前91年, 丞相公孙贺(卫子夫、卫青的大姐夫)之子公孙敬声贪赃枉法,甚至猖狂地擅自动用了北军军费一千九百万钱,成了汉武帝吹响清洗太子党号角的导火线。

因为公孙家此时已经是太子和卫家最大的靠山了,是刘据以后上位和辅政的核心班底了,就和蒙恬一家对扶苏、蓝玉对朱标的意义是一样的。现在,汉武帝公然对公孙家动手了,其意不言而喻。

公孙贺一看汉武帝对自己的儿子动手了,立马明白事情的严重性了,就立马去找汉武帝为自己的儿子求情。但汉武帝说:“咱们虽然是亲戚,但是公孙敬声毕竟是犯了王法,若是就凭你一句求情就释放了他,恐怕别人会在背后说闲话。

公孙贺为了救儿子,便主动提出愿意将功赎罪。此时汉武帝正在全国通缉一个号称“阳陵大侠”的侠客朱安世,但迟迟没有缉捕归案,公孙贺主动请命替汉武帝办好这件事来替儿子赎罪。

汉武帝心想我都抓不到朱安世,你能抓到他?于是便答应了公孙贺的请求。

公孙贺一家被当成了突破口

公孙贺为了救儿子,动用了整个家族的势力和资源,还真在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之后,成功把朱安世逮捕归案了。

可是,事情立马就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了,被逮捕归案的朱安世立马变成了污点证人,他在狱中上书揭发:“公孙敬声与汉武帝的女儿阳石公主(卫子夫的女儿)有不正当男女关系,而且还在汉武帝的驰道下埋藏木人,诅咒汉武帝。”这封检举信就是一颗大炸弹,把卫家和太子党最后炸得尸骨无存。

你公孙家本来就是太子党,是卫家人,又跟卫家女儿私通,这是乱伦;还诅咒皇帝,这是谋逆造反,是大不敬。进一步地推测,你们这是在联合卫家势力想早日把太子扶上位,其心可诛。

当然,我们仔细想一想,朱安世为什么能这么言之凿凿地去指证公孙家?甚至连埋木偶的地方都“了如指掌”?还能以一个罪犯的身份把检举信送到汉武帝的案桌上,这些都是让人细思极恐的。

这背后的隐情由于缺乏证据,我们就过多猜测了。但是,收到检举信的汉武帝下令严查此事,结果和朱安丗信中说的是一模一样。于是,在公元前91年春,公孙贺父子二人均死于狱中,公孙家被灭族。而且阳石公主及卫子夫所生的诸邑公主以及卫青的长子卫伉等人全都被卷入此案,悉数被杀。

刘据慢慢被逼到绝境了

这一连串动作搞下来,其实汉武帝已经把太子刘据的外围势力清除得差不多了。但是刘据毕竟是当了几十年太子的人了,平时的作风和口碑都还算是相当OK的,所以逼死刘据还需要一些外力的刺激。

这个时候,一个名叫江充的小人,急急忙忙地站了出来,并成为了那个改变历史的人物。

江充原名江齐,靠着妹妹和赵国太子刘丹的特殊关系,一度成为赵王的座上客。但是,他后来和“妹夫”刘丹闹掰了,便潜入长安,改名为江充,向朝廷举报了刘丹淫乱母妃、欺压百姓等等荒唐行为,成功地把刘丹给咬死了。

后来,他更是精准地把握了汉武帝的心理,经常哗众取宠、装神弄鬼,博取了汉武帝对他的信任。

小人得志在任何时候都是很危险的,因为得志便猖狂几乎是他们的共性。

有一次,江充逮到太子刘据的家臣坐着车马在汉武帝的驰道上行走,便觉得这是一个邀功的好机会,直接将人拿下,准备大作文章。

刘据为了保护家臣,便主动低头,派人去向江充求情,江充却表示自己只有一个主子,那就是汉武帝,咱谁的面子都不看,只要皇上开心就行。于是,便照旧向汉武帝邀功去了。

汉武帝确实觉得江充很忠心,但太子刘据却感觉江充这个人有点不近人情了。两人之间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后来,汉武帝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江充也意识到了,汉武帝的时日不多了,如果将来是刘据上位,自己恐怕没有什么好果子吃。于是,趁着“巫蛊之风”遮天蔽日,自己必须要想办法斩草除根。

汉武帝默许江充之后,便躲在甘泉宫不露面了

江充先是就着汉武帝的痛点去煽风点火,说:我一直觉得皇上您英明神武,不说长生不老,但起码也得长命百岁,怎么最近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了呢?以前我百思不得其解,但经过最近这些事,我觉得肯定是有人在背后在用巫蛊之术害您。

晚年的汉武帝本来就十分贪生怕死,听到江充这么说,便命令他好好查一下。

结果,汉武帝这么随口一说,却让全国变成了人间炼狱。长安与关中乃至各郡、国因此而死的前后共有数万人。把外面搞得乌烟瘴气之后,江充最后把手插进了皇室之中,他打着汉武帝的名义,先是从失宠妃嫔的房间开始查巫蛊之术,然后逐渐延伸,最终搜到了皇后宫和太子宫中。

这种事情可想而知,只要汉武帝和江充愿意,皇后宫和太子宫中想要出现多少“证据”,便可以出现多少“证据”。

一时间,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被逼入了绝境。当然,正常情况下,卫子夫和刘据可以亲自到汉武帝面前去解释,去打打亲情牌,看看事情还有没有挽回的余地?

然而,很“凑巧”的是,汉武帝当时并不在京城,而是在长安以北一百公里的甘泉宫疗养院,而且对于太子刘据派出的人员一律不见。

事情到了这一步,卫子夫和刘据再迟钝也明白这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了,于是,母子一商量,便先发制人,先把江充这个始作俑者的小人给斩杀了。

拦路狗是清理了,但是狗背后的主人还是需要去解释的,怎么办?刘据的老师太子少傅石德对刘据说:“眼下这种事,解释已经没用了,只能斩草除根了。皇上现在在甘泉宫养病,您和皇后平时派去请安的人,都见不到他的人,这说明什么?皇上是否健在都是个疑问。奸臣如此猖狂,难道您忘了秦太子扶苏的事了吗?”

刘据想一想前朝太子扶苏的下场,深知自己已经无路可走,除了冒险一试,看看能否通过发动政变来实现绝地反击?

但是,这一切实际上均在汉武帝的掌握之中,刘据的政变又怎么可能成功?最后,刘据兵败而逃、自缢而亡;皇后卫子夫也觉得活着没多大意思了,没等汉武帝下旨,自行领了盒饭,凡是与太子有干系的人被彻底清洗了。

而且,这中间还有很多细节值得大家去品味,比如汉武帝在甘泉宫不见刘据的人,可是为什么他对京城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呢?又比如他听说刘据造反了,派人去落实情况,那个人为什么压根都没进京城,便回去说刘据确实是造反了呢?

总而言之,刘据死得很冤,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他就是被人玩死的。

总结

有人会问,汉武帝知不知道他儿子刘据是被冤枉的?答案是肯定的,看看他在刘据死后不久便迅速地为刘据平反、建立思子宫来寄托他对儿子的哀思、还发布了著名的《轮台罪己诏》等等行为就知道了。

但是,汉武帝为什么在明知是冤枉儿子的情况下,依然要一步一步地把儿子刘据往绝路上逼呢?因为汉武帝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他太想要一个完美的人生了,想要一个完美的结局了,他要控制所有的一切。

从某种角度来说,汉武帝是一个极其自私的人,自私到他的利益是不容任何人侵犯的,包括他至亲的儿子。

他要逼死刘据,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刘据的政策和路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极有可能让他的历史形象遭到破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虎毒不食子   汉武帝   公孙   太子   酷吏   套路   公元前   接班人   小人   势力   儿子   事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