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种姓制度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分析

时至今日,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直至今日,贫困的高种姓人虽然可以从事低种姓工作,但低种姓人则被禁止从事高种姓行业。而不同种姓之间通婚依然会面临很大阻力,低种姓人没有资格与高种姓通婚,还会受到各种文化甚至法律层面的歧视。

为什么会诞生种姓制度,又为何如此顽固地保留下来了,我们试着做一些分析。

1、印度种姓制度的由来

印度是个很独特的地方,相对封闭但又未完全封闭,由于地壳作用,南亚次大陆四周都是崇山峻岭,导致与亚洲其它地区非常隔绝,在航海技术落后的时代,这片土地通常都无人打扰。

封闭的结果就是这片土地发展得非常缓慢,再加上北低南高的地形,在大多数时间印度都没有形成大一统国家,而是处于割据态势。一旦小国家争斗失败,向南上山就是了,谁都灭不了谁。

更悲催的是这边土地还不是完全封闭,在兴都库什山脉与苏莱曼山脉之间有一个开伯尔山口连接了南亚和西亚、中亚,这就意味着山那边只要出现一个强大国家,就会派人来印度扫荡一番,而且每次还都能成功。

而种姓制度,则来自雅利安人占领印度后为了维护统治地位而对印度社会改造的结果。

种姓制度具体可细分为瓦尔那制度和阇提制度,前者是将人分为四大种姓,也就是四大等级:最高贵的叫做婆罗门,是雅利安人的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特权;第二等是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和行政贵族,有征税权;第三等叫做吠舍,是雅利安人的自由民,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第四等则是首陀罗,是被征服的土著人,从事农牧渔猎等一些低贱行业。除此之外剩下的就是贱民,从事城市清洁、处理尸体等最低贱工作的人,即所谓的达利特人,又被称为贱民。

阇提制度则是从吠舍与首陀罗中细分出来的,变成职业内部世袭的代称,一个家族的形式就代表了他们的职业,如哈那利代表裁缝、卡拉瓦就是渔民等等,跟中国古代的军户、匠户等等有些类似。

种姓制度一经建立,就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促使古印度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结构。以至于千百年来不管哪个外族入侵都会印度化。即使现代化的英国统治印度期间,也保持了比较完整的种姓制度。

2、为什么印度的种姓制度生命力如此顽强

印度种姓制度之所以延续了几千年而颠扑不破,一个重要原因是种姓之间可以很方便地从肤色上予以区分。肤色越深,等级就越低。古印度土著属于黄色人种,加上当地气候原因容易把人晒黑。而雅利安人属于白色人种,进入印度的时间又比较短,所以明显要白得多。在中国古代,称古印度人为“身毒”,大概就是黑的跟中毒一样的意思。

在其它国家则大国不具备这个条件,整个欧洲大陆都基本上是盎格鲁萨克森人的后代,一水的白色皮肤,区分种姓是很难办到的事情。

种姓制度的最大好处,是使得社会结构变得稳定下来,什么人该从事什么工作都被安排得一清二楚,社会动荡风险变得很小,这是种姓制度存在的内在价值。

任何一个社会要想保持相对稳定,就必须拥有比较清晰的分工逻辑,不然的话天天有人琢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有机会就造反,那么整个国家就会天天处于军阀混战,三国演义的状态,这显然会损害社会的大量资源,导致大家都活不下去。因此,社会必须保持结构的稳定性,也即所谓的“阶序性”。

而种姓制度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不完美,但已经是印度人最好选择了。

3、在古代社会其它国家是如何解决阶序性问题的

追求“阶序性”是每个社会必然追求,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中国人之间没办法用肤色区分,所以就得想其它办法。

早一些的春秋战国时期,对于贵族和庶民进行了明显区分,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学习,才能够遵守和行使规矩极为复杂的“礼”。而庶民则根据户籍制度进行了工种区分,比如农户、商户、匠人、军户等等,农户的后代有机会通过读书实现阶层跃迁,而商户等其它家族则非常低贱,甚至连参加科考的资格都没有。

这种龙生龙、凤生凤的社会规则肯定是不人道的,它不以人的能力区分职业,而是根据身份来区分,必然会导致社会进步缓慢,人员的技能与职业错配。但在农业为主的时代则是利远大于弊的。

不仅仅是普通人从事的职业被阶层固化,整个社会的家庭秩序也是通过人伦道德被严格固化,所谓三纲五常明确界定了父子、夫妻的从属关系,长兄如父,传长不传贤,就连皇帝也不能任性的破坏这些规矩,其目的就是社会秩序的稳定性。

就以皇帝传承为例,一旦打破了传长不传贤的规矩,那么所有皇帝的后代就都看到了争夺皇位的机会,如康熙九子夺嫡的场景就会反复上演,臣子们就必须不断的站队、投机、争夺,社会就必然出现各种各样的流血事件甚至兵戎相见,这会对社会整体利益构成极大伤害。如汉末三国争雄就导致十室九空,全国人口锐减九成这样的悲惨结果。

4、现代国家如何解决阶序性问题

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进入大发展时代,市场经济快速取代原本的农耕经济,社会秩序与之前出现很大变化,资源对财富创造的作用越来越小,人的创造性、后天能力培养和发挥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样一个职业,不同的人会发挥出截然不同的价值,人员的有效流动、适配需求要远远大于农耕时代。

因此,社会阶序的固化整体来看不再对社会有利,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变迁,原有的社会固化的文化、法律限制被逐渐打破,人员阶序流动成为常态。

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为了获得流动的机会,上了很多年学,学习很多知识,其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才真正是对于我们的工作有用,其它的大概都是为了自由所付出的代价。

西方发达国家在一百年前通常都经历文艺复兴对神权的反抗过程,海洋文明又天生崇尚契约、合作,更有利于商业文明的壮大,因此走在了工业革命的最前列。中国经历了清末耻辱时代冲击和历次文化与社会体制变迁,也基本上实现了在文化层面实现了与世界现代文明融合。

而印度就要倒霉一些,顽固的种姓制度很难自行消退,谁让这块土地天然就适合种姓制度呢。印度没有如中国一般抓住工业化、全球化时代机遇,大部分农村人口仍然以农耕为主,这也正是种姓制度盛行的地方。再加上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缺少像中国这样不破不立的契机,还真挺难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种姓   印度   山脉   制度   低贱   农耕   合理性   职业   社会   国家   时代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