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一寒衣节,老祖宗留下“吃3样忌2事”的传统,牢记不要忘了

#秋日生活打卡季#

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比如重阳节、端午节、龙抬头等等,其中离我们较近的就是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在民间,人们把寒衣节、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

寒衣节又称“祭祖节”、“十月朝”、“秋祭”等,这天人们会祭扫烧献,为仙逝的亲人送去过冬的寒衣。老祖宗流传下,“寒衣吃3样忌2事,平安福气多”,分别指的是啥呢?有什么说法。

3吃

1.饺子

“十月一,油唧唧”,十月一这天,人们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饺子,准备供奉祖先动物食品。而且饺子不仅象征着财富,还代表着家人团圆,现在碰到重要节日,都会来一盘饺子。

推荐做法:【翡翠饺子】

1.首先,准备一条五花肉,去除肉皮以后切成小块,把肉块剁成肉末放入盆中,放入食盐2克、鸡粉2克、胡椒粉1克、白糖2克、料酒3克、生抽4克、十三香3克用手抓匀,并顺着一个方向搅拌摔打上劲。

2.小葱切成葱花,生姜切成姜末,把葱花和姜末放在一起剁成碎末,把葱姜末挤去水分放在肉末里面,继续顺着一个方向搅拌摔打上劲,饺子馅充分上浆入味以后放置备用。

3.准备一把菠菜放入清水中,加入食盐2克浸泡一下。锅内烧水、水热以后放入菠菜焯水1分钟,去除菠菜里面的草酸,把菠菜倒出来放入料理机中,加入少量的清水,搅打成菠菜泥倒在盆中。

4. 拿一个面盆、放入面粉200克,加入食盐1克,倒入半个鸡蛋液,用食盐和鸡蛋液和出来的面团吃着更劲道,分次少量地加入菠菜泥,把面粉先搅成面絮再和成面团,盖上保鲜膜饧面20分钟。

5.再拿一个面盆放入面粉200克,加入食盐1克,倒入剩余的半个鸡蛋液,加入适量的清水,加入食盐和鸡蛋液,和出来的面团更劲道,把面粉先搅成面絮、再和成面团,盖上保鲜膜饧面20分钟。

6.案板上面撒上面粉,把菠菜面拿出来揉匀,揉成光滑的面团以后,把白面团拿出来揉光滑。把菠菜面擀成长条状,把白面团揉搓成长条,把白色面放在菠菜面上面,让菠菜面包裹住白面裹成一个圆,注意要收口朝下、裹紧以免散开。

7.把裹好的长条、切成一个个同样大小的小剂子,再把面剂子擀成薄片,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边缘是绿色、中间是白色的面皮,拿出调好的肉馅,包在翡翠面皮里面,包成一个个的翡翠大白菜饺子。

8.锅内烧水,水烧开以后下入翡翠饺子,不停地用勺子搅动饺子,再放入一勺食盐、这样饺子不容易粘在一起,开中火煮上几分钟,饺子煮熟、全部飘起来后即可捞装盘,一盘精致的翡翠饺子就能上桌了。

2.面条

在北方的寒衣节都会吃面条,象征着过冬的传统活动,尤其是荞面和筱面,寓意“长长久久”,希望家人平平安安,而且长寿顺遂

推荐做法:【炝锅荞麦面】

1.做炝锅面肯定得加点肉片,这样吃着才香,把五花肉切成均匀的薄片,放入清水中洗干净。

2.准备适量的黄豆芽和上海青,清洗干净备用。切点姜片、蒜片、葱片一起放在盆中。

3.锅中烧油,油烧热以后倒入葱、姜、蒜和五花肉一起翻炒出香味,加入适量的食盐、生抽、十三香、鸡粉,把调料翻炒均匀,再加入适量的开水转大火烧开。

4.水沸腾以后把面条放入锅中,开中火煮上4-5分钟就可以了,面条会逐渐变得柔软光滑、细腻,出锅以后撒上香菜,喜欢酸一些的可以淋点香醋,这道简单又营养的炝锅荞麦面就做好了。

3.红豆饭

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天正是十月初一,因此,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

推荐做法:【红糖红豆饭】

1.准备糯米200克,放入清水中浸泡30分钟,泡好以后捞出来备用。

2.准备两个蒸碗,把泡好的红枣和红豆摆放在碗底,再放入适量的葡糖干,撒入花生米、玉米粒为菜品增色,把泡好的糯米平铺在碗中,加入适量的红糖,均匀铺在糯米上面,倒入适量的清水,清水的高度稍微高过糯米即可。

3.锅中水烧开以后把糯米放入锅中,开中火蒸40分钟。40分钟以后把糯米取出,倒扣在盘子里,这道香甜软糯的红糖红豆饭就做好了。

忌2事

1.不结婚:从古至今,人们对于结婚生子是人生大事,都希望顺顺利利、吉祥如意,在选择日子上非常重视,所以寒衣节不算是个“好”日子。

2.不要在床头挂风铃:因为晚上风吹,风铃会响,一方面影响睡眠,另一方面古人认为会招来不好的东西。

(夏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寒衣   劲道   切成   姜末   面团   白面   红糖   食盐   老祖宗   菠菜   糯米   面条   面粉   饺子   翡翠   放入   传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