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6公里,这条横贯东北的雪国大道,值得探索的不只有风光

#头条创作挑战赛#-这 是 自 驾 地 理 的 第 426 篇 原 创 主 文-

“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沦陷,“伪满洲国”在侵华日军的扶持下成立,原本的中苏边境,成为“满”苏边境,日本开始对关东军扩编,意指苏联。

双方在边境冲突不断,野心逐渐暴露,直到苏联染指张鼓峰,日苏在中国领土上爆发了张鼓峰战役

(对日态度强硬的远东方面军司令布柳赫尔(中文化名加伦),指挥参加了张鼓峰战役)

这场战役带来的结果除了许多人赞扬的影响二战格局外,其实也让我国中断了图们江出海权,令吉林失去了出海口,只能建多点公路。

从张鼓峰脚下出发的国道302,一边望着近在咫尺的图们江出海口,一边横穿吉林省,向着高山、平原而去。

若逢冬季,公路两边的风景亦会让人惊叹,否则,《中国国家地理》也不会将其评为“林海雪原区域最美公路第三名”

林海雪原最美公路榜单,图源@《中国国家地理》B站官方号

一、鸡冠下的“额带”线:G302

中国步入近现代以前,全国公路大多是简单的土路,好一点的则是黏土、细砂铺就的城际公路,也就是官道、驿道,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地区的公路摁下了更新的启动键,比如吉林

侵华日军占领东北后,为了能够更好掠夺东北资源,吉林地区被迫进入“创伤式”的城市化进程,多条城际公路相继开通,包括长春与吉林之间的“京吉国道”

“京吉国道”起点,1936年的长春

与今天我们听到新国道通车后的普天同庆不同,那时的中国人可开心不起来,因为会有的无数资源、财富从“国道”上走过,借助中东铁路送往出海口,并运往日本本土。

中东铁路线路示意图,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以后,“京吉国道”更名长吉公路,这条公路才开始为中国人所用,资源与财富也不再流失。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长吉公路开始升级,砂石路面升级为渣油路面,并因北部另一条吉林-长春公路的修筑而更名长吉南线,最终,长吉南线成为G302的组成部分。

国道302线路示意图,制图@《中国自驾地理》

若是从地图上看,并将G302粗略地描绘,就会发现这很像一条“系”在雄鸡额头上的“额带”。

一旦走上去,沿着道路往前行进,会察觉这条起点位于珲春(防川),终点止于阿尔山全长1366公里的国道,其本身就有无数的事迹等待我们挖掘。

二、长白山下:珲春蛟河段

珲春防川是G302的起点,也是吉林省朝向大海伸出的手臂。

老袁去年环中国途经珲春,打卡图们江第一码头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它曾因图们江洪水冲毁路段,而孤悬境外,成为一处“飞地”,住在这里的居民需要绕道苏联而回国。

人们总是赞叹防川的“一眼望三国”,却很少有人了解这背后的历史,唯有了解相关历史,才能明白龙虎阁、土字牌等景点的意义,也就不会白来一趟。

张鼓峰战役纪念馆

珲春边上的图们,因图们江而得名,若对比东北大多数城市的行政面积,图们则显得迷你。

圈河口岸

在众多望朝城市里,图们的地理位置会更好一些,很适合旅行者站在图们江边上的某座高楼而眺望朝鲜。

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时代来临前,图们也有不少旅行社,可以无需护照办理朝鲜南阳一日游,赴朝旅游。

朝鲜美食,摄影@jakub

不过,相比起赴朝,长白山一带本身就是朝鲜族风情浓郁之地,仅图们市就有一处由十几间朝鲜族式老宅组成的中国朝鲜族百年部落

在这里,只需穿上朝鲜族服饰,就可以体验到很不错的朝鲜族风情。

如果你想体验更浓厚、更具特色的朝鲜族风情,可以从图们继续沿着G302,来到延边州的州府所在地,延吉市

安图县南部长白山天池,摄影@yu gui

在这里,你会习惯“阿尼哈塞哟”这样的问候语,也会习惯那些把朝文居于醒目位置的公交站牌、广告牌、招牌、菜单等等。

如果没有人告诉你这是一座中国的城市,也许就会以为自己来到了某个国家。

延吉市区本身的景点并不多,延边博物馆延边大学值得一逛,当然也不要错过布尔哈通河的夜景。

敦化六鼎山金鼎大佛,摄影师@宗刚

离开延吉,往布尔哈通河上游走,沿途的风光也逐渐从城市的水泥钢筋,渐渐变成山岭的葱郁林木。

穿过哈尔巴岭,就意味着离开图们江流域,进入松花江流域,穿过敦化与威虎岭,来到蛟河,便正式进入松花江的上游。

三、松花江上:蛟河阿尔山段

蛟河位于拉法河与蛟河交汇处,若从市区沿拉法河向南走十多公里,则会来到“青山绿水松花湖”。

该湖是侵华日军侵占东北期间拦松花江而建的山间水库,如今则因明媚的湖光山色而吸引了不少旅行者。

当然,这座城最为吸引人的风景,其实是城外的庆岭镇的蛟河红叶谷

蛟河红叶谷,图源@《新华社客户端》

五十多公里的山谷里,长满了各种枫树、落叶松,若逢金秋、深秋时节,就会见到形态繁多、色彩各异的秋叶遍布谷中,红叶、黄叶相得益彰。从而上榜《中国国家地理》所评的“中国十大秋色”

与东北其他城市相比,吉林是比较特殊的一个,除了省市同名外,地理上也呈现四面青山三面水的特点。

它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明清时期,吉林因紧邻松花江,水运便利,又盛产松木,而被设为造船基地,后被称为“船厂”。

雾凇现象

若逢冬季,雪花一飘,与长江三峡、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并称中国四大奇观的吉林雾凇,也将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感叹造物之神奇。

甚至,吉林也将雾凇二字融入到了道路、公园、广场之中,比如雾凇中路、雾凇岛、雾凇客运站、雾凇公园等等。

每年1月,是吉林市举办雾凇节的时间。届时,市区松花江两岸、阿什哈达雾凇长廊(吉丰东路)、长白岛,都是拍摄吉林雾凇的最佳摄影地。

吉林雪乡,摄影师@宗刚

另外也可以去到离市区比较远的北大壶滑雪场、桦甸的红石国家森林公园这些地方去拍摄雾凇。

从吉林开始,东北平原的农田也会逐一在沿途展现而来,走上G302吉林长春段,出了城区,进入城郊,公路两边便是一眼望不见尽头的农田。

北大壶滑雪场,摄影师@宗刚

穿过无数农田以及石头口门水库而到的长春,时常被旅行者所忽略,甚至也有一些人以为吉林市是吉林的首府,但其实长春才是。

从地理上看,长春居于吉林中心,在一些东方雄鸡形象爱好者手里,常被视为雄鸡的眼睛,当然,有时也会被看作是眉心或印堂。

长春因殖民而兴,曾为中东铁路上的一个节点,因此有无数外国人往来,如今街上的那些风格各异的历史建筑,其实也能用作证据。

长春南湖公园,摄影@liu sicheng

这些建筑其实对于国人而言,大多带着侵略气息,如那人民广场上的“伪满”政府、“伪满”银行旧址,便是侵华日军占领东北时所留。

如果你对长春那段黑暗日子的历史有兴趣,可以去到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伪满皇宫博物院、伪满八大部等地了解。

也可以翻开阅读《我的前半生》或电影《末代皇帝》,去了解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在长春的时光。

电影《末代皇帝》封面

在东北平原这块大平原上,肥沃的黑土地使得人们倍感珍惜每一处田地。

因此,除了人们聚居的地方外,其它能成为农田耕地的地方,基本都被开垦,并种上了麦子、水稻之类的农作物,否则,也不会有“北大仓”之说。

从长春往北走G302,一入城郊,数不尽也望不见尽头的田地立刻遍布公路两边,不管是秋季也好,冬季也罢,风景就在这里一条数百公里的公路上,秋见金黄,冬赏银霜。

吉林秋收,图源@《新华社客户端》,摄影@记者·张楠

直到出了吉林,来到乌兰浩特才会有所收敛。

乌兰浩特是G302的旧终点,曾为清代札萨克图郡王的封地,叫做王爷庙,后来内蒙古自治区在这里成立,改名乌兰浩特,满译汉为红城。

对于乌兰浩特的人们而言,广袤的蒙古高原之上,曾有两位“蒙古王”,一位是我们所熟悉的成吉思汗,另一位则是上世纪的乌兰夫

世界上唯一一座纪念成吉思汗的庙宇——成吉思汗庙,就在乌兰浩特的兴安北路,不过相比起庙中的一些人造景观,人们更愿意站在庙殿远眺乌兰浩特。

成吉思汗

说起乌兰夫的事迹,流传最广的莫过于他对内蒙古各区域融合所作出的贡献,正因为有他的推动,所以内蒙古自治区才得以成立,而他也名正言顺地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最高领导人。

感兴趣的旅行者,也可以去到乌兰夫办公室旧址,去那里了解更多乌兰夫的生平往事。

乌兰夫

阿尔山与乌兰浩特都坐落在大兴安岭边缘,不过,阿尔山显然得到大兴安岭更多的“青睐”,无论是茂密的原始森林,还是传说具有医疗奇效的温泉群、数量众多的火山遗迹,都足够让阿尔山吃上热乎乎的旅游饭。

这座建于大兴安岭南麓的城市,在风格上与北欧接近,因城中的建筑大多都是仿欧风格,也被人称作“北欧小城”。

阿尔山火车站

小城里,建于1937年的阿尔山火车站,向来游人如织,这是侵华日军所建的一栋东洋风格低檐尖顶二层日式建筑,是侵华日军为了掠夺当地的矿场资源、林木资源的白阿铁路终点站。

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里,氤氲蒸腾的不冻湖与火山是旅行者们都会打下卡的地方。

阿尔山森林公园,摄影师@枭狼

倘若不去山里,也可以去到那些温泉度假村,在雪花飘落的冬季里,浸入热腾腾的温泉里,回望G302。

G302,一条活跃于雄鸡版图上,系于雄鸡额头的人文景观线。

来源/公号:中国自驾地理

想了解更多自驾资讯,欢迎关注公众号:自驾地理,对话框回复“入群”进入自驾交流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图们   阿尔山   珲春   乌兰   朝鲜族   图们江   雾凇   长春   吉林   大道   风光   公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