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幸存2人:一人返乡当村支书,一人享正师级干部待遇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我哪有什么功劳?那都是全体反‘扫荡’英烈们的功劳呀!”

1951年11月初,当县政府的工作人员来到宋学义的家中时彻底被眼前的一幕给惊呆了,他们无法相信,曾经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大英雄,如今却生活的如此贫困。

宋学义的家中破烂不堪,屋顶上因漏雨而残存的痕迹依旧清晰可见。

当时已是冬季,可宋学义与妻子仍然穿着薄薄的棉袄和破旧的单裤,毫不夸张地说,就连宋学义脚下穿着的棉鞋鞋面,都还露着一个醒目的大洞。

见到这种情形,县政府的工作人员不禁问道:

“你这么大的功劳,返乡五年,家里生活如此困难,你为何不向组织上申请照顾呢?”

可宋学义只是腼腆地笑了一笑,不好意思地说出了文章一开头,那朴实无华的话语。

众所周知,当年宋学义、葛振林与其他三名战友,在弹尽粮绝之际砸碎了钢枪纵身跳入了万丈深渊。

可鲜有人知,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宋学义与葛振林最终幸存了下来。

那么,他们两人是怎么活下来的呢?他们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宋学义:老乡只知其是老八路,却没人知其是英雄

1941年9月下旬的一天,在边区医院中已经昏迷了好多天的宋学义,终于清醒了过来。

宋学义缓缓地睁开了眼睛,刚一睁眼,一条条洁白的纱布便映入眼帘,他转头看了看四周,看见来来往往的医护人员不停地在他眼前走过。

他记忆中的最后一幕依旧停留在棋盘陀的硝烟之中,可现在周遭的一切却与记忆中大相径庭。

正当宋学义摸不着头脑之时,一位护士的声音传到了他的耳中:

“宋学义,你醒了,感觉怎么样?”

宋学义下意识地想要坐起身来,可腰部传来的剧痛却险些令他再一次陷入昏厥。

“哎,你别急着起身啊,你的腰受了很严重的伤,不能乱动!”

护士给他挂上了盐水,一边为他更换纱布一边说道:

“你已经昏迷了五天了,被送来的时候你们两个伤得都很重,已经失去意识了……”

宋学义再一次躺好,可即便是这种轻微的举动,也可以撕裂他腰腹部的伤口。

一阵阵剧痛让他倒吸了一口冷气,不知不觉间,他的脑门上已经出现了诸多冷汗。

他捂着脑门,尽力地拼凑着脑海里那零零散散的记忆碎片,结合着护士告诉他的话,渐渐地,一段完整的记忆画面出现在了他的脑海之中……。

“兄弟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当俘虏!”

站在棋盘陀的悬崖峭壁前,满身血污的马宝玉严肃地向众人说道。

“对!不能当俘虏!人死了,枪也不能给小鬼子留下!”

身为副班长的葛振林紧接着说道。在他的动员下,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纷纷将手中的步枪砸烂扔下了悬崖。

看着山下的敌人正在一点一点地向他们靠近,身为班长的马宝玉紧忙掏出了一杆笔,蹲在地上,将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放在自己的膝盖之上,匆匆地写下了几行字。

写完后,马宝玉将宋学义等人招呼到了身前,眼含热泪地向他们说道:

“同志们!现在我和振林已经为你们写好了入党介绍信,我们批准你们火线入党!”

说完,马宝玉缓缓地转过身来,将笔记本又塞回了自己的上衣兜里,之后他便走到了悬崖边上,大声喊出了那句气壮山河的口号:

“打倒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万岁!” 之后便纵身跳入深渊。

紧接着,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也跟随着班长的脚步义无反顾地跳下悬崖。

不知过了多久,宋学义忽然从疼痛中醒来,此时他发现自己的身体挂在了悬崖下的大树上。

宋学义挣扎了几下,但腰部的疼痛让他无法使出全力,忽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入了宋学义的耳边。

他转过头来,在微弱的月光下,一个熟悉的身影逐渐出现在眼前。

“振林!葛振林!你还活着!”宋学义激动地喊着葛振林的名字。

这时,正从山崖下往上攀爬的葛振林也发现了宋学义,在他的帮助下,宋学义摆脱了树枝的缠绕。

两个身受重伤的人,强忍着剧痛,相互搀扶着攀上了崖顶。

当两人攀上崖顶时,日、伪军已经撤离,宋学义在葛振林的搀扶下慢慢地向大部队方向走去。

一夜的时间过去了,两个病号却只走了5里山路。

恰好这时他们遇到正在执行侦察任务的八路军侦查员,侦查员发现两人伤得很重,便立刻连拉带背地将二人带到了团部。

在这之后,团长邱蔚将他们暂时安置在了一个山洞内,交给了当地的百姓照顾,等到一切安排妥当后,团部又将他们二人拉到了边区医院进行紧急救治。

经过几个月的疗养,宋、葛两人的伤势已无大碍。

此后不久,军分区便举行了一次规模很大的表彰大会,在会上军区司令员对宋、葛两人给予了高度赞扬,还授予了他们“英勇顽强”抗日壮士勋章

1942年,已经在部队中小有名气的两人纷纷被组织派到了入“抗大”进行学习。可在深造期间,宋学义因为腰伤过重,一旦劳累过度就会吐血。

于是在1943年初,组织特批他离校,宋学义从那以后便被派遣到了河北,在那里担任某县县大队的大队长。

3年后,思乡心切的宋学义带着妻子从河北回到了老家。

回到老家后,宋学义专心务农,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生产劳动上来,而关于自己曾经的辉煌战功,他却从来没有跟乡亲们提起过。

每当乡邻们问起他的伤时,他只是简单地回答:是当年在八路军打鬼子时负的伤。

就这样,在返乡后的几年里,北孔村的村民们,只知道宋学义是一个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八路”。

可他们万万也没想到,这个天天与自己下地劳动的农家汉子,竟会是大名鼎鼎的“狼牙山五壮士”中的一位。

直到1951年11月,沁阳县政府的工作人员找上门来,宋学义的英雄事迹才被公之于众。

8年后,宋学义有幸得到了党中央的邀约,并且与毛主席见面,从那以后宋学义的身份便被全国人民知晓,他的事迹也在去安国范围内流传开来。

1971年夏,这位载入了革命史册的抗日英雄旧病复发,最终因病,在53岁的年纪就匆匆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宋学义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组织委任为北孔村的党支部书记。

在担任村支书的20年中,宋学义兢兢业业,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许多百姓都来参加了他的告别仪式。

当年与宋学义一同被救下还有葛振林,宋学义的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便画上了句号,但此时的葛振林却依旧在世,他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葛振林:伤愈后参加解放战争,离休享受正师待遇

上文中我们提到过,宋学义与葛振林在伤愈后一同被安排到了“抗大”深造。

其中宋学义因病被迫中途离校,而葛振林最终完成了学业,在抗战胜利后成为了晋察冀军区的一位连长。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单方面撕毁条约,主动挑起了内战,妄想通过美帝的支持独吞抗战胜利的果实。

身为基层干部的葛振林,此后便随着队伍参加了解放战争,一直跟随着队伍南征北战,直至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新中国建立后,葛振林便遵照组织上的安排,来到了湖南担任军区警卫团后勤处副主任。

可好景不长,朝鲜战争爆发,为了不让战火燃烧至国土之上,毛主席下令武装干预!此后,葛振林又随着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朝鲜战争结束后,葛振林回国,历任湖南省公安大队副队长,湖南军区独立十六团一营营长,湖南省衡阳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等职。

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葛振林先后6次负伤,被评为二等甲级残疾。

年轻时,凭借出色的身体素质,这些伤病带来的痛苦忍一忍也就挺过去了,可随着年龄的增大,伤病所带来的痛苦愈发地强烈起来,葛振林的工作状态倍受影响。

最后组织鉴于他的实际情况,于1966年8月,特批他免职休养,并可享受正师级干部待遇。

当年当兵的时候,身为副班长的葛振林与宋学义关系很好。那时候的宋学义随时随地都会带着一个烟袋锅子,闲来无事就要撒上点旱烟叶抽上两口。

即便是伏击敌人的时候,宁可用棉衣蒙住脑袋,搞得自己喘不上气,宋学义这个“老烟枪”也要抽上两口过过烟瘾。

有时候,葛振林看着嘴馋,便向宋学义“借烟抽”,每当这时,宋学义都会从口袋里捏出一撮细碎的烟叶,擦燃一根火柴亲自给副班长点上。

虽然这已经是好几十年前的往事,宋学义也早已离开了人间,可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葛振林老人的嘴角都会不自觉地上扬。

这足以见得葛振林与宋学义的友情究竟有多么的深厚。

退休后葛振林则繁忙地奔走于衡阳市的各个中小学之间。

他成了当地中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利用闲暇时间给学生们讲述革命故事、传播共产主义思想。

渐渐地,北京、河北、湖北、河南、湖南、广西等十多个省、市的机关、学校、帮矿和部队都争相请他去做报告、去做演讲。

三十多年里,葛振林先后做过几百场报告,光听众就达三十余万人次。

他的报告,他的谈话,总在不知不觉间触动着这帮孩子们的心弦,让他们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不屈、无畏和无私。

他要利用自己余下的生命,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焰。

小结

生活中的葛振林,并没有像纪念雕塑中的那般伟岸,实际上葛振林老人的身体很瘦弱,皮肤也很黑。

当年有些媒体记者,专门来到了葛振林的家对其进行专访,通过走访周边邻居,他们发现了一个信息,葛振林有个奇怪的习惯,平日里的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戴着一顶军帽。

这顶帽子难道有什么特别之处,或者纪念意义吗?葛振林为何总是戴着它呢?

后来在采访的过程中,葛振林老人无意间的一席话终于解开了人们心中的疑惑。

原来,当初跳崖之后,虽然葛振林幸运地捡回来一条命,但他的后脑勺仍然摔碎了一块骨头。

伤愈后,由于缺少了一块头骨,伤口虽然已经愈合,但却留下了一块凹陷的“小窝”。

此后每当突遭寒气,这个“小窝”就会隐隐作痛。

所以葛振林每次出门都会带上一顶军帽,为的就是防止寒气入脑,引得旧病复发。

在那一天的采访结束后,葛振林老人热情地招待记者们在家里吃饭。

晚饭时,葛振林的老伴将菜肴一个接一个地端上了餐桌,与人们想象中的大鱼大肉大相径庭的是,当时已经享受正师级退休待遇的葛振林老人,款待众人的晚餐却非常的简单:

一盘西红柿炒蛋、一盘葱花豆腐、一盘青菜、一碟馒头花卷、几碗米饭仅此而已。

用餐时,葛振林老人喝着碗中小米粥,用假牙一口一口啃着手中的白馒头,对视着记者们的目光,满足地自言自语道:

“粗茶淡饭,这就够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   都会   河北   湖南   县政府   军区   悬崖   待遇   当年   老人   干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