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北京亚运会,记者拍下一位服务员,后才方知他是毛主席外孙

1990年的亚运会,北京外事服务高中组织了一批校内学生来到亚运村当服务员。

每场大型赛事都有很多志愿者来到现场服务,起初,这批年轻服务员也并未引起旁人过多注意。

直到一张标题为《毛主席外孙在亚运会》的照片将其中一人彻底引入公众视野,该照片是由新华社摄影记者唐师拍摄的。

报道如此描述道:“在运动员公寓10号楼里,有一个默默无闻,但威信很高的服务员,他就是毛泽东的外孙王效芝......”

照片一出,几乎所有人都惊呆了——天啊,毛主席外孙就在自己身边!

谁也没想到那个不怎么起眼,却很勤快伶俐的小王居然是毛主席的亲外孙。

众人惊诧之余,也忍不住心想,这是不是某种意义上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张照片曝光毛氏孙辈现状

18岁的王效芝就读于北京外事服务高中,在学校的组织下,和同学们一起来到亚运村当服务员。

被分配到了运动员公寓10号楼当副领班的王效芝和所有人一样,整日忙上忙下,与服务员们同吃同住,为运动员尽心尽力服务。

王效芝是毛泽东第三代后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位,相比其他在媒体和网络上或多或少都有水花的堂哥表姐,王效芝也是最低调的。

外界对王效芝的了解当真是少之又少,要不是这则报道,人们恐怕都不会知道毛泽东这位外孙的现状。

虽然身上流淌着伟人的红色血脉,但王效芝平日从不以“毛泽东外孙”的身份自居,在工作中,他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一名再平凡不过的服务员。

如果说毛泽东外孙的身份对他有什么影响,只能说这反倒会令王效芝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从不搞特殊化。

同其他毛氏孙辈一样,王效芝的低调素朴也是源于母亲严格的家教,毛家的每个孩子都被父母教育过,不要老是记住自己是谁谁的孩子,把自己的身份成天挂在嘴边,无论何时人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吃饭。

而再往上追溯,是毛泽东本人言传身教,为子女们留下了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甘守清贫等高洁家风,这是一代伟人为自己的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毛泽东的子女中,当属王效芝的母亲李讷是享受父爱最多的,她是兄弟姐妹中最幸运的一个,因为她是唯一一个在父亲身边完整度过童年的孩子。

和后来的王效芝一样,当年李讷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吃住都在学校,只有每周末才会坐公交车回家,她刚上大学的时候,许多同学根本不知道这个与自己同吃同住的女孩是毛泽东的爱女。

常言道父母最疼小儿,毛泽东身为时代领袖也无法避开这种常人情怀,他非常疼爱李讷,就像世界无数平常家庭的父母那样。

李讷初到延安时,尚不到入学年龄,彼时的毛泽东十分寂寞,身边冷冷清清,李讷的哥哥姐姐都远在苏联,起码要有一个孩子陪在毛泽东身边,以解舐犊之情,活跃家庭气氛。

延安的保育院和托儿所当时是非常有名的,但李讷从来没进过,因为毛泽东想要她留在自己身边。

不到七岁的李讷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偶尔迷迷糊糊一睁眼,一堵温暖厚实的背脊映入眼帘,战士们就这么背着熟睡的她过封锁线,一路从延安撤出,转战陕北。

很多年后的李讷回忆起在父亲身边生活的点点滴滴,笑称自己是工作人员动员父亲休息的一大法宝。

毛泽东总是很忙,工作起来不知疲倦,有时已经累到极致了,依旧不肯休息,工作人员怎么都劝不动,眼见着实在不行了,就干脆把李讷抱进去,转移毛泽东的注意力。

毛泽东抬眼看见女儿,往往便就顾不得工作了,逗着李讷玩,或者牵她出去散步。

李讷在牙牙学语的年纪,最早学会的一句就是含含糊糊的:“爸爸散步去。”

为此长大后,毛泽东经常笑她,说那么小就会嚷嚷着爸爸散步去。

毛泽东对小孩的娱乐生活很感兴趣,在中南海时,孩子们有时一起玩过家家,盖小房子,毛泽东就进来帮女儿一起盖。

一个国家领袖,在孩子们面前俨然化身成了“装修工人”,笑呵呵的蹲在那里,听一堆半大小孩的指挥,哪里少扇窗户,毛泽东就去给搞一个,哪家人还没有水,他就又去挖了条沟把水引进来。

毛泽东跟一群孩子一样,玩得不亦乐乎,满手泥巴。

“他很投入的,因为有小孩嘛!”李讷回忆道。

毛泽东对子女进行传统式教育

李讷小学中学都是在家吃饭,上大学后,毛泽东就让她吃食堂大灶去了,从此李讷就没怎么吃过家里的饭了。

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和大家一起同甘共苦,蛋肉类食物一口都不吃,就是啃青菜。

因为长期营养不良,毛泽东的双腿水肿了很长时间,指头摁下去就一个深深的坑。

起初李讷对家里的情况一无所知,她在学校里天天饿得不行,偶尔回到家吃一顿,就没命似的狼吞虎咽,以为家里人都吃得挺好的。

看着饿狠了的女儿在那里拼命吃东西,毛泽东一言不发,只是继续默默吃自己的青菜,青菜的量也很少。

直到李讷看到有的工作人员伤心得直掉泪,才终于弄明白怎么回事。

毛泽东虽然沉默,但心里一定很难过,但他不会说,这是他的一大特点,有什么事都憋在心里,不肯对旁人说,只能等人自己慢慢去明白。

毛泽东教育子女的方式,李讷也是感受最深的那个。

“他很平易,也很民主,你可随便地讲,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

孩子们在家里拥有足够的发言权,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是具体的大方针还是得听父亲的安排。

在外界看来,伟人的家庭情况总是神秘的,很多人忍不住想象,毛主席的家庭氛围是怎样的,该有多严格肃然呢。

但在李讷看来,不是这样的,他们在家里很随意,就像普通人家庭一样,他们是子女,毛泽东在他们面前就只扮演着父亲的角色。

毛泽东不怎么过生日,像那种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庆生的场景,在李讷的记忆中是没有的。

虽然父亲不过生日,但子女也总想表达点心意,孩子们没什么钱,只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叠叠千纸鹤、纸星星,做一张贺卡,写几句心里话,毛泽东就很高兴了。

毛泽东对子女进行的是传统式教育,毛家几个孩子,李讷的姐姐李敏在苏联生活的时间较长,接受的也是欧式教育,再加上苏联人本就豪爽大方,李敏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待人接物的方式也趋于欧化。

在国外生活惯了,回国后就不太适应,方方面面都别扭得很。

李敏跟人聊天,聊得高兴了,总是旁若无人地哈哈大笑起来,耸肩、摇头、摆手等小动作不断,举手投足间活脱脱一个爽朗小洋妞的做派。

李敏自己都没注意到这点,直到跟人聊天时,总是时不时跟父亲对上眼。

看到父亲那双黑沉沉的眼盯着自己,眼神深沉锐利,李敏正抬起来准备比划的手就忍不住僵住了。

被父亲这么盯着,实在恨不自在,就不好意思再瞎比划了。

后来李敏发现只要自己又忍不住做小动作时,父亲总是一言不发盯着自己,于是也渐渐琢磨出味了——父亲八成是不太喜欢自己这些小动作,用眼神对她传达一种信息:改掉!

李敏猜对了,后来毛泽东就语重心长跟她讲了:“你现在是在中国,在延安,不是在苏联,你要按照东方人的传统习惯行事。”

“不可舞之蹈之足之也!”

听了父亲的话,李敏就开始注意起言行举止,只要一忍不住想手舞足蹈,脑海里就是父亲冷峻锐利的眼神,人就立马板正了。

但毛泽东的教育方式说传统,也并不完全传统,很有一些独特之处。

毛泽东: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在李讷看来,对待孩子的学习上,毛泽东是个有点矛盾的人。

哪个家长不是孩子成绩越好越高兴?但毛泽东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学习好,一方面又希望不要学得太好。

前者是人之常情,身为国家领袖的毛泽东也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好知识,将来为国家工作。

后者的出发点则是毛泽东希望孩子们不要过犹不及,学得太过了,毛泽东也是不甚赞同的。

李讷大学时考六门功课,门门都是5分,结果学太狠了,没顾及身体,考完回到家就住院了,毛泽东就不太高兴。

“你不一定都是要5分嘛。”毛泽东对女儿道,“你也可以有几个4分嘛,3分也没有关系,你只要总的功课是好的也就行了嘛。”

毛泽东教导子女,方方面面不必抠得太精细,只要总体结果趋于好的就行,不必将自己折腾得太累,不然就是过犹不及了。

类似的道理,毛泽东还对儿媳邵华讲过,在毛泽东身边读书的邵华学习很好,功课门门满分红,毛泽东教导她,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要把精力平均分给每一门功课,钻研一门最喜欢的,有所突破,做到极致。

“满堂红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毛泽东道。

毛泽东讨厌那种死记硬背的读死书式学习模式,他更注重子女的实践劳动,孩子们哇啦哇啦背会十篇古文,都不如下乡劳动让他来得高兴。

与劳动人民接触,与他们一起劳动,靠双手吃饭,这才叫做真正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受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李讷教养儿子王效芝也是秉持着如此态度,王效芝从小就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缺衣少食的清贫艰苦生活,但在李讷的教导下,王效芝依旧养成了成熟自律的性子。

李讷上学时,毛泽东叮嘱她要和群众打成一片,一定要合群,不要搞特殊化。

毛泽东对子女严格要求,也寄予很大厚望,但这种厚望不是要求子女一定要成为人中龙凤,他不要求子女长大后一定要成为什么了不起的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

他只要求子女做到一点,那就是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你们只要做到这一点我就很满意了。”毛泽东总是这样道。

毛泽东很清楚干部子弟身份特殊,也难免会伴随着一些先天缺点,总结起来无非“骄娇”二字,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身上也有这种风气。

毛泽东自己就很俭朴,卫生间里除了一块肥皂再无其他,衣服也满是补丁。

毛泽东的这番教导给李讷的印象太深刻了,为了让父亲满意,她一辈子都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实现,然后她又将这句话传递给了儿子王效芝。

“我的孩子自己就是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自己单过,他也心里不平衡,但是应该走上社会,自己挣饭吃。”李讷谈起儿子,满是欣慰,“这个也做不到,你就是不合格。”

早先的教育资源有限,王效芝没什么机会接受正统教育,无论再刻苦,学习上总是差了一截,没考上太优秀的学校。

但李讷并不失望,人不是非要功成名就才能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像毛泽东告诉她的那样,功课不必做到门门满分,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王效芝在亚运村当服务员被报道后,也不免有一些质疑声,比如毛家子孙跑去当服务员,会不会有点辱没这个姓氏?

但王效芝依旧从容,他婉言谢绝了旁人因他身份的曝光,向他递来的部分橄榄枝,对质疑也坦然以待,服务员没有什么不体面的,劳动最光荣,自食其力在什么时候都不丢人。

比起靠着毛家光环过上被人另眼相待的顺遂人生,他还是选择成为普通的王效芝,靠自己的双手去打拼人生。

如果毛泽东还在,看到孙辈如此,相信也会很欣慰的。

参考资料:
毛家第三代无意政治 中国新闻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外孙   亚运村   服务员   延安   苏联   自食其力   亚运会   北京   子女   父亲   身边   记者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