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芯片制裁降临,中国怎么破?

10月7日,美帝关于芯片的禁令又升级了:

1、禁止向中国运送用于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计算机的芯片,以及可用于制造此类半导体的设备。

2、禁止向中国输送用于生产“逻辑”和“内存”芯片的制造设备,包括“16纳米或更先进技术制造的逻辑芯片使用的非平面晶体管”、“18纳米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芯片”、“128层以上Nand型闪存芯片”等。

3、禁止向被列入“实体清单”的公司或企业出口美国的设计和技术。

这一次的制裁是非常狠的。消息一出,当时A股芯片概念立马暴跌,而且在当前中国芯片相关领域占据重要位置的美国技术人员(主要是美籍华人)也立马辞职。

对于这次制裁的舆论反应,也分化为两极:有的认为这是一次超级重创,会让本就一路坎坷的中国半导体跌入深渊;也有的人从上一波制裁,引爆中国芯片这几年的大发展着眼,认为这反而是给了中国半导体发展腾出了市场,并会进一步吸引国家资本注入,从而创造出一次新的历史机遇。

那么,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呢?现在各路消息繁杂,短期内还没发做出一个评估。但大致来看,应该真实情况介于两者之间:肯定不可能因此一蹶不振——这也太小瞧中国的工业实力、资金的支撑和半导体产业链这些年打下的基础,但要说是反向利好,那也不至于——也许对从业人员和相关制裁领域企业来说是利好——他们的上位机会多了,但就整个行业来说,受挫肯定是在所难免的。

当然,不管是利好还是利空,这些都不让人意外。毕竟谁都知道,美国对华科技制裁的枷锁是肯定会收紧的。所以这一天肯定会到——无非早晚而已。关键是,当这类情况出现,我们该如何应对?

其实应对的原则一直就有,就是科技自主和产业创新。由此衍生出的路线和方向就是国产化——既芯片制造的所有关键领域,必须全部自主可控。

不过现实中,在坚持国产化方向的同时,我们也在走着另一条路,就是去美化。毕竟芯片行业美国掌握的核心技术并不多,其他的大多是第三国,尤其是美系盟国所掌握。所谓的去美化,就是在美国掌握的核心技术方面必须突破,至于其他方面,可以通过第三方引进。

去美化在当前舆论认知中并不是主流——毕竟现在美国玩的就是二选一操作,比如光刻机,美国的核心技术和构件只是少数,但在它的强令下,所有只要采用美系技术和构件的,都不能进入中国——这样第三方引进也就无从说起。就算没有美系技术和构件的,考虑到这些掌握高科技的第三方基本上都是美系国家,美国也随时可以通过政治施压,逼他们对话断供。

所以,去美化,似乎是行不通的。中国半导体崛起,只有完全自主可控一条路可走。

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自主可控,能走得通吗?

当然,从长期来看,自主可控当然是走得通的——虽然半导体是当下人类工业科技的皇冠,技术之复杂无出其右,但东西毕竟是人造的,中国有产业有资本有人有钱也有决心,所以只要持之以恒,突破肯定是可以的。

但这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资源投入。如果这个突破拖的时间太长,资源投入过多,肯定会对中国产业升级造成巨大的拖累——要知道,美国也在积极进行产业整合,尤其是半导体行业回流——虽然美国的再工业化面临巨大的现实困境,但毕竟决心摆在那儿,钱也不缺,所以它同样也是有成功的可能的。

这就形成了竞争。鉴于半导体对工业智能化的重要意义,这个行业将在未来对工业制造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半导体产业回流速度和中国半导体产业升级速度,谁快谁慢,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美经济博弈的成败。中国这边如果拖的太久,被美国抢了先机,那随着其半导体产业的逐渐成熟,它就可以加快摆脱对中国半导体制造的依赖。随着这种脱钩完成,美国就可以挟技术优势,另起炉灶,将工业智能化进程掌握在自己手中——并将中国摒弃在这个新的经济循环体系之外。如此一来,中国的凭优质产业集群建立起的工业制造优势就将被消解——而没了工业支撑,中国也就会被美国踩砸脚下,不说一夜回到解放前,但至少重回血汗工厂是逃不掉的。

所以,不光要突破,更要抢时间。必须赶在美国半导体产业回流完成之前完成突破,这样才能掌握博弈的主动权。

但问题是,美国的半导体产业回流速度是不可控的——虽然它那边同样困难重重,但考虑到中国这边的突破同样也好不到哪儿去,所以谁也不能保证它不会抢在中国之前完成布局。

既然如此,光一味追求国产化就是不够的了。国产化之外,去美化其实也是个比较现实的选择。

很多人下意识的认为去美化就是放弃国产化。实际上这是很狭隘的认识。去美化并不代表我们就放弃国产化。相反,它的好处在于,可以给我们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毕竟国产化短期内难度太大,而半导体行业的发展需要技术、经验的累积、需要人才的培养。而无论是技术、经验还是人才,都需要市场的支撑才行。在国产化短期内不可能实现的情况下,通过难度相对较小的去美化,先摆脱美国的桎梏,把市场撑起来,这样才能让这个行业良性发展下去,这样才能为国产化提供更好的基础。

同时,由于去美化还可以给我们遏制对手。毕竟半导体的市场需求就这么大,通过去美化,增强中国半导体产业竞争力,我们就可以争取到更多的全球市场份额,相应的美国的市场份额就会减少。美国的市场份额少了,它的市场反哺能力就会减弱,其半导体产业回流的速度就会放慢。半导体产业回流拖的越久,它摆脱对中国半导体产业链依赖方面的时间就越长,自然在加紧封锁制裁方面的效率和力度就越低。

所以,去美化和国产化,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递进的关系,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我们的最高理想当然是实现共产主义,但明显现在的社会生产力,离实现共产主义还相距甚远,所以从现实出发,还是以实现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为目标。

当然,相较于国产化,去美化依然面临着不可控的问题——考虑到非美国掌握的半导体技术,也基本掌握在美国盟友——也就是欧日韩以及台湾地区手中,所以美国依然可以通过政治手段对它们施压。何况就这些国家(地区)本身而言,他们也担心中国半导体发展起来以后,又凭着产业集群优势反过来把他们吃干抹净——这种事儿过去在很多领域已经发生。

这确实是个大问题——既如何让这些非美国家和地区,抗拒美国的压力,并参与中国的半导体去美化进程?

这事儿吧,怎么说呢,如果搁在过去,那还真的无解。但搁在现在以及将来,其实还是有办法——至少有可能解决的:

首先,美国正在挖盟友的根。这一次美元加息,受害最深的其实就是美系盟友——基本上不出意外,美国肯定是要割他们的韭菜的。而与此同时,美国积极推动的半导体回流,实际上也是在抢夺他们的科技和产业根基——要它们把产业迁到美国。

欧日韩台虽然是美国盟友,但人家毕竟也要吃饭。所以对这种打家劫舍吃干抹净似的搞法,肯定会遭到他们的反抗。

当然,鉴于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盟友们本身的反抗,并不足以抵御美国的意志。所以如果没有外力介入的话,它们最终还是要屈服的——无非是时间早晚问题。

而中国大陆要做的,就是提供帮他们抗拒美国的外力介入。

这个外力介入,并不是指直接的政治或者经济施压——这只能是适得其反。真正要做的,就是提供市场空间。

这个市场空间分为两种。一种是整体性的,也就是中国的综合国力和总体消费市场。

美国之所以敢对盟友予取予求,所仗无非就是霸权,以及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随着中国国力提升,美国全球控制力下降,这时候中美之外的第三国,其重要性就大为凸显。当美国打压中国的欲望越来越强,能力却又越来越不够时,它为了实现打压中国的目标,就会更加需要盟友的助力。这时候盟友就有了与美国讨价还价的资本——就像美苏争霸时,美苏之外的第三世界是活的最爽的,双方都要拉拢他们,都不敢对他们逼的太狠。

而经济方面,美国能这么霸蛮,无非仗着的就是自家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不管你是半导体还是其他,想变现都得卖出去才行。美国的庞大市场摆在这里,你不听话我就不让你进入我家市场,你没了销路自然就活不下去。

但如果中国未来的总体消费市场能够超过美国,甚至超过许多,那么这个庞大的吸引力,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冲掉美国消费市场的优势——中国市场同样可以让第三国的相关产业活的很舒服。而有了这个替代品,美国耍流氓时也会投鼠忌器。

总而言之,中国的发展,是可以在相当程度,增强第三国政治经济独立性,增加他们抗拒美国强权霸凌的资本的。

而具体到半导体细分领域,则是开放市场竞争空间。去美化不等于放弃国产化,这个道理中国人懂,欧日韩台自然也懂。不过国产化并不等于时机成熟后排挤外国技术,即便中国半导体发展起来,大家依然可以在开放的市场空间里公平竞争。

这种做法,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去除第三方对中国卸磨杀驴的顾虑。毕竟半导体属于技术特别密集的行业,领先者的先发优势还是很明显的。只要不故意卸磨杀驴,即便充分市场竞争,外来先发者依然能吃到不小的市场份额。

当然,这和现在的独吃独占肯定是有差距。不过问题是,全球半导体市场也就中美两家,美国已经要吃干抹净,中国还能保持开放,这条件已经比美国丰厚的多。何况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国也确实从来没干什么卸磨杀驴的买卖——基本上外资在中国的正常经营绝不会受政治因素干扰,培育国产的思路,也都是从市场竞争角度来走,而非政治上的扶植和打压。

有美国的抢劫在前,只要中国保持开放,维护市场公平竞争,那对没有太多选择的欧日韩台半导体来说,中国市场还是相对靠谱的。如果接下来中国还能把国力发展上去,把消费市场份额扩大下去,它们抗拒美国回流的决心和力量都会增强。

而全球经济大环境,也间接有利于中国。毕竟现在全球正在步步走入经济危机,接下来就是长期滞胀甚至萧条——这已经是明摆着看得见的趋势了。而经济危机过后,全球消费市场将进一步萎缩,能看得见的还有可能维系的庞大市场,一个就是大肆收割的美国,一个就是稳扎稳打的中国。这其中中国的市场潜力又比美国大的多——毕竟美国不仅现在面临收割能否达到预期的问题,完了还面临市场美元地位保不保得住,会不会陷入超级滞胀的问题;而中国只要根基不乱,危机过后随着储备的政策放出,以及经济圈扩大、产业升级,人民币升值等等因素,市场潜力很可能要比美国大的多。

这对其他国家会产生两个效应——第一,自家经济更加窘迫,所以更加需要依赖海外市场;第二,海外市场中,中国的吸引力更加诱人,更加无法抗拒。这种情况下,他们放下部分戒心,抗拒美国压力,参与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意愿就会更加强烈。

总而言之,无论是国产化、去美化,本质上就是在全球打造中美两套不同的产业体系。国产化就相当于封闭的IOS系统,去美化就是打造开放的安卓系统。IOS系统当然更加安全更加稳定,但代价就是难度太大,时间太长,需要投入的资源太多。最重要的是,现在美国正在通过强势推动半导体产业回流,打造自己的IOS系统——跟美国相比,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认同等综合实力方面处于劣势。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追求封闭式的全国产产业链,最终很可能会被美国甩下,进而输掉这场战争。既然如此,我们就只有开放、开源,打造安卓系统——自己出平台,用利益来诱引各方力量一起参与,这样才有可能与美国的IOS系统竞争——而现在的国际形势,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支持我们安卓系统的构建。

这就是我们现在应对美国半导体的方向和思路——国产化为终极目标,去美化为现实路径。

方向和思路定了,接下来无非就是行动。虽然我们把中美半导体竞争比作IOS和安卓,但实际上还是有差异的——在手机平台方面,IOS和安卓各有利弊,彼此是良性竞争关系,可以长期共存。但在半导体产业链方面,两套全球系统,无疑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增加了资源内耗,所以跟之前的全球化供应链相比,并不是一套最优的经济循环,而是人类内部利益分配矛盾激化而衍伸出的一种后退。这样的格局,可以中短期内维持,但长期看,终究还是要分出个胜负,以实现天下归一。

所以,斗争是残酷的,半导体产业链,中美之间只会有一个最终的赢家。这种残酷性,决定了我们输不起,必须要打赢这场战争。而从现在来看,要想打赢这场战争,除了行业本身的努力突破外,外部的大环境,同样至关重要。必须要趁这个百年未有之变故,趁这场经济危机,获得更大的整体经济发展空间;通过整体的产业升级,获得更多的财富增长,做大我们的市场份额,只有这样,才能给欧日韩台等第三方技术掌握着更多抗拒美国产业逼迁的底气,才能给它们更多融入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勇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才能在开放过程中汲取更多的营养,此消彼长,击败美国一家独占、吃干抹净的包圆图谋,实现这场博弈的最终胜利。

这是宏观方面的。那么,微观层面,具体操作方面,我们的半导体自主进程到底发展到哪一步了?到底要多久才能出现阶段性的突破?尤其是,对于买了芯片股票的朋友,现在是躺平还是割肉?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云石君下一节继续为您解读。

本文为云石海外风云系列2277章。喜欢的朋友,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持续收看全部云石海外风云系列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中国   芯片   中美   盟友   美国   半导体   最强   半导体产业   经济   市场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