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常平:文旅融合 教兴城美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 王际娣

东莞市常平镇以全面打造高品质的东莞东部中心、东莞城市副中心为目标,紧盯定制之都、文旅小镇、宜居之城三大目标定位,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商贸产业;深入推进交通顺畅、水污染治理、环境景观等城市精细化管理建设。

常平镇紧盯定制之都、文旅小镇、宜居之城“三大目标定位”,深入推进交通顺畅、水污染治理、环境景观等城市精细化管理建设。

常平镇位于东莞东部,地处广深经济走廊中段,辖区面积103平方公里,下辖33个村(社区),全镇常住人口超60万人,素有“京九第一镇”之誉,是全国文明镇。其生态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先后获评“中国楹联文化之乡”、广东省级生态乡镇、广东摄影目的地等多项国字号、省字号荣誉。

当前,该镇以全面打造高品质的东莞东部中心、东莞城市副中心为目标,紧盯定制之都、文旅小镇、宜居之城“三大目标定位”,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商贸产业;深入推进交通顺畅、水污染治理、环境景观等城市精细化管理建设。

环境治理出细工 美丽乡村入画来

湖塘映乡村,矮墙焕新颜。常平镇以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高标准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美丽乡村。“现在村里都搞得干干净净的,卫生环境大大改善了,很舒服。”常平镇九江水村的村民感叹道。

近年来,随着环境整治的推进,这种感叹之词可谓是不绝于耳。这得益于常平镇全域推进环境整治——水污染治理、一河两岸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平镇成立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实施“日常+交叉”巡查机制,分片区、高频率到各村进行督导。

据悉,常平镇31个涉农村结合辖区实际,以绣花功夫抓好卫生保洁、清理乱堆放物等工作。31个村分为“一河两岸宜居类”“生态农业宜居类”“乡风特色宜居类”三大类,在推动乡村实现“各美其美”。与此同时,“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十件实事”落地有声,大手笔投入8000多万元对23个村上报的97个人居环境优质项目进行财政补贴。

寒溪河的一河两岸工程便是该镇环境治理实事落地有声的体现。据介绍,寒溪河是常平的“母亲河”,承载着常平人的美丽乡愁。“整个工程投入约8亿元,涉及堤防整治总长约9.29千米,改建沿线穿堤建筑物10处,河道清淤疏浚4.8千米,改扩建两岸道路约11.3千米,致力打造成为河流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标杆。”常平镇党委书记刘裕昌介绍,当前鹤舞园段已改造完成并向社会开放,成为常平乡亲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获得了广泛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常平镇不仅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突出,2021年以来其“水质”“气质”也得到明显改善。其中,3条省定一级支流2条稳定消劣,36条内河涌实现全面消除黑臭;空气质量(AQI)达标率为92.2%,跻身东莞空气质量“优质圈”。

以文为媒促发展 擦亮文旅小镇新名片

9月2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常有礼”常平镇2022年名手信发布仪式在4A级旅游景区东莞隐贤山庄举行。活动现场,除了腊味、喜饼、奶制品等具有常平地域风情、彰显人文底蕴的“常有礼”手信集中亮相,更有无人机、编程思维、启蒙套件这样的高科技产品以及毛织服饰等日用品。

据了解,常平镇生态优势明显,除此次发布仪式举办地隐贤山庄外,还有旗岭森林公园、铁路公园等山水休闲资源,其景观秀美获评2021年度“广东摄影目的地”。其中,隐贤山庄先后获评“广东省十佳研学旅行目的地”“广东省最具研学旅行目的地”等多项社会荣誉。同时,常平镇将农业农村发展与旅游产业建设推广相结合,发展“农庄游”“亲子游”“采摘游”新业态,着力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以生态赋能乡村休闲旅游蓬勃发展。

不仅生态优势明显,常平镇文化底蕴也十分厚重,是“全国小戏小品创作基地”“中国硬笔书法名镇”“中国楹联文化之乡”“广东省诗词之乡”。常平小戏小品基地是中国戏剧家协会唯一设立在镇级单位的国家级小品基地,该镇创排的20多个小戏小品作品,先后获得50多个省级以上奖项。

此外,常平镇依托辖内丰富的红色资源,以中共东莞县委机关旧址、李任之生平事迹陈列馆、李任之故居等红色文化为主线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教育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形成一批“出圈”的文化网红点,不断引领潮流新时尚。

接下来,常平镇将以文旅小镇为目标,整合镇内资源旅游资源,积极创建历史文化旅游品牌、茶文化旅游品牌、商贸旅游品牌、生态健身旅游品牌等文化旅游品牌,打造湾区城市群旅游,打造湾区、城市群、旅游热点城市。

推进品质教育 夯实民生之基

教育是民生之基,过去一年,常平镇围绕打造高品质的东莞东部教育中心目标,下大气力推动教育均衡提质发展,教育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教育综合实力稳居全市前列。

9月1日,常平新城学校迎来了其首批新生。据了解,新城学校位于常平镇新城桥沥片区,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共开设小学36个班、中学48个班,将提供4020个公办学位。新城学校的投用,能有效缓解常平学位压力,进一步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新城学校的投用正是打造高品质的东莞东部教育中心的成果。近年来,常平镇累计投入超36亿元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新建扩建一批公办学校,增加近万个公办学位,基本扭转公办学位供给不足的被动局面。进一步发挥6所市品牌学校的辐射作用,引导更多的学校走品牌发展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常平镇将持续推进中心小学、实验小学申报市教育集团工作,如新城学校与振兴中学、司马中学组成振兴中学教育集团,通过教育集团的带动,成员学校着力提升办学水平,为常平发展品牌化、现代化教育注入新鲜血液。接下来,常平将扩大集团化办学规模,继续走集团化发展道路。

此外,常平镇还进一步深化品质课堂建设,做好品质课堂实验镇街工作。品质教育重点在师资,常平镇以“三名”工程为引领,建立省、市、镇三级人才培养梯队,现有“三名”教师等骨干人才220多人,“三名”教师人数在全市名列前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东莞   兴城   水污染   人居   新城   乡村   生态   目标   学校   品牌   旅游   常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