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工业化秘诀

作者:风铃


编者按


这是2021年4月12日发在霞姐公号的一篇文章。今天发出来,与朋友们共享。


新中国的工业化之路堪称奇迹中的奇迹。这篇文章只是一个初步的探讨。将来的文章和未来的著作,我会把这个问题讲得更细更全面。


风铃

2022年10月14日


——————————————————


编者按


土耳其为什么会爆发货币危机,我在视频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请大家认真看。风铃从这个话题联想到了后发国家实现工业化所面临的根本困境,因此有了这篇文章。


~马霞

2021年4月12日



一、为什么土耳其会爆发货币危机


土耳其爆发货币危机,霞姐说她一点都不意外,因为十多年前,霞姐就比较详细地考察过土耳其的经济发展模式。唯一让霞姐感到意外的是,土耳其的货币危机拖到今天才爆发。这里面恐怕就有点地缘博弈的意味了。


土耳其的货币危机再次警告世界,尤其是警告新兴国家,当金融体系掌握在外国金融资本手中时,国家的货币和经济稳定是没有任何保证的。用霞姐的话说,“新兴国家的经济就像华尔街手中的一只股票,可以随时把你捧上天花板,也可以随时把你砸到地板上。因此,新兴国家经济动荡是必然的,稳定反而是西方的'恩典'。”


其实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本质上就是美元陷阱。霞姐一再讲,国家的经济要健康成长,金融业必须掌握在本国金融机构手中,也就是掌握在民族资本手中。因为土耳其的金融命脉被华尔街掌控,土耳其汇率狂泻、通货膨胀飙升、利率狂飙、进而冲击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也就是必然的。其中的逻辑,《天下货币》给出了了足够的事实和数据分析。因为土耳其的数据不全,书中只列举了巴西、阿根廷的例子,没有谈及土耳其。


二、后发国家实现工业化的逻辑悖论


在金融高度货币化、市场化、全球化的今天,把本国金融体系牢牢地掌握在本国资本手中,已经变成了国家经济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工业化的根本特征是资本密集加技术密集。后发国家因为缺乏资金、技术和大批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等实现工业化的必备要素,不得不引进西方的资本和技术,而引进外资和外国技术,外资必然追求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他们是不会允许后发国家真正实现工业化的,如果后发国家实现了工业化,西方资本的垄断利润就消失了,这是后发国家实现工业化的逻辑悖论,也是造成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原因。


战后实现了初步工业化的后发国家,基本都处在美苏两大阵营博弈的前沿阵地,具体情况却各不相同。


三、为什么只有新中国真正实现了工业化


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是一部壮丽的史诗!


事实上,新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也面临着与引进外资和技术相伴生的问题。1950年代引入的苏联援建项目和1970年代引进的外国技术项目,以及改开后的招商引资,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所带来的外债问题都对我国经济产生过不小的冲击。我们能克服这些困难,最根本的是因为我们有独一无二的举国体制和相伴而生的政府强有力的调控。


当年苏联撤走项目和专家,导致我们很多工程下马,差点打断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其实赫鲁晓夫并不想跟中国彻底撕破脸,他只是想用这一招逼中国就范。他显然低估了中国共产党,低估了毛主席,低估了中国政府领导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决心和能力。


中国政府有超强的动员能力,比如说,用上山下乡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用组织各种大型工程建设搞活了人员和物资的流动,并辅以配套的银行信贷计划。比如几万个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需要有配套的工业设备和器材,这就带动了工厂的生产,而需要动用的大量劳动力,只有极低的工资和管饭,这等于用极低成本的密集劳力填补了密集资本的空白,从而维持住了基础的工业化进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办法是无法想象的。某位领导就说过,幸亏当年趁成本低,修了这么多大型水库,放到今天,得多少钱啊!如果不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有能力实行这些超常规的手段,那么新中国的初级工业化进程,很可能因为苏联资本和技术的突然撤离而夭折。中国政府能有那样的动员能力,因为那是一个充满革命激情的年代,是一个相对平等的年代,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基本消除了阶级鸿沟的社会。


从经济角度看,发挥了巨大作用的是我们的财政银行一体化。中国政府有超强的计划动员能力和准配给制,严控货币流向消费领域,所以那时中国基本没有通胀。这段时期,我们的工业规划和银行信贷是配套的,这样,政府就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工业的闭环运行,从而推动了整体工业的发展。


大项目和工程建设不以盈利为目的,企业的生产建设的目标是推进国家的整体工业化水平,尤其是推动重化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建设,这才做到了在短期内自力更生地搭建起自主的工业化体系。


当时国家没有发内债,也借不来外债。老一辈革命家最懂货币的本质,从而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集中力量完成了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和国防工业基础建设。这里的秘诀是,国家的计划经济等于实行了极其精准的产业分类,而国家的经济规划和银行信贷是配套的,钱投到哪里,政府和银行一清二楚,从而使财富集中在工业领域闭环运行。政府用统购统销体系彻底按死了通胀这条恶龙。


两弹一星这样的工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后发国家是很难完成的,只有自力更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才能做到。真正明白了完成两弹一星有多艰难,才会发自内心地感叹“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句话只是一个事实陈述。


国家用统购统销的办法维持了民众的最低生活水准。其实前30年民众的生活水平也是有提高的,只是提高得很慢,因为国家把积累的财富都用于长远的规划建设了。


新中国能长时间保持超强的动员能力,还有一个重要前提——领导干部和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差距很小。当时工厂里工资最高的是八级工老师傅,而不是厂长。


那个年代什么都便宜,因为国家必须保持低工资、低消费,否则通胀一旦起来,所有的工业化成果都会被通胀吞噬掉。恶性通胀会给国家经济生活带来巨大的破坏,造成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大倒退。这个噩梦今天还在后发国家反复上演,土耳其不过是一个最新的例证而已。


共和国75年可以说是千难万难,但今天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赢了这场全球化竞争。今天的中国已经处在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


中国成功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新中国前30年都是实实在在的实体资产投入和积累,加上科研文教卫生水平的提高,工程师、产业工人大军的培育,还有全体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总数和人均寿命几乎都翻了一倍的人口红利,所有这些因素汇聚起来,保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再比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中国之所以能躲过这两场劫难,就是因为中国政府掌握着国家的金融自主权,并且采取了一整套强有力的经济调控手段,极大地缓解了出口锐减对就业造成的巨大冲击,实现了软着陆。


最关键的,中国政府没有听信西方的忽悠而大开金融之门。当时的金融资产泡沫还不大,虽然政府和企业的负债率在不断地加大,但是这些负债大多投资转化成了实体资产。如果我们也像拉美那样,彻底放开金融市场,任由跨国金融资本大进大出,兴风作浪,那我们的金融体系早被冲垮了。考虑到我们的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我们的结局可能比拉美还惨。


中国政府总是强调中国经济韧劲十足,这个“韧劲”的背后,站着中国混合经济的制度优势和中国政府的超强调控能力。


我们能做到所有这一切,因为我们是一个真正拥有完整独立主权的国家。这个完整的独立主权,是志愿军将士在朝鲜战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个世界上真正拥有完整独立主权的国家并不多。


今天的美国多少低估了中国。一定程度上,他们可能把中国想成了日本。特朗普大打贸易战的时候,也许莱特希泽这些人曾经幻想着重现当年逼日本签下“广场协议”的辉煌。


总之,后发国家中,真正实现了全面工业化的只有中国。中国能走到今天,因为我们有党的领导和独特的制度优势。这是一个天大的话题,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四、新兴国家跳出西方金融陷阱的唯一出路


新兴国家能摆脱这种金融噩梦吗?他们只有一条出路——加入一种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和新的国际金融秩序。新兴国家只要还处在美元体系的控制之下,就不可能摆脱金融受制于美元的困境,也就无法摆脱被反复剪羊毛的悲剧。


美元崩溃在即,当中国主导的世界元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新兴国家的金融噩梦有可能终结了。


推动世界元难吗?难,也不难。最大的难点,是我们没有认清美元的本质,最大的阻力来自我们的惯性思维认知。今天美国的各种张牙舞爪,其实是心虚的表现。美国的政商大V对美元到底是个什么状况,心里很清楚。


推动世界元也不难,因为除了世界元,还有更好的方案吗?美国政商精英心知肚明美元的债务问题,他们傲慢的底气就是认为没有其他方案可以替代美元。随着世界元理论的普及,相信这份傲慢已经开始漏气了。至少,社交媒体大V的风向标已经转向了,连财经大V们都开始齐声唱空美元了。


中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成了全球最大工业制造国和最大贸易国。中国正在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世界元在金融上的助力,中国将引领人类社会走向比较光明的未来。


要实现这个伟大目标,最关键的一点,绝不能走美国的老路。中国发展经济绝不能学美国,中国的金融也决不能学美国,而认清美元的本质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荒谬,是建立世界元共识的第一步。



后期制作:胖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新中国   土耳其   中国政府   美国   中国   秘诀   货币   美元   金融   国家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