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窝子”的记忆

生活中,总有一些质朴本真的东西,值得我们回忆,因为,它曾经让我们引以为傲,它曾经带给我们别样的温暖。比如:家乡的“毛窝子”。

记得以前(从前滴那个门儿门儿散~有懂滴不),我特别喜欢在下雪的日子,穿上毛窝子,踩着厚厚的积雪,留下自己深深浅浅的脚印。弹指一挥间,沧桑流年,一路走来,感慨万千。

“毛窝子",其实应该叫”茅窝子",因为它就地取材,用芦苇花编织一种冬天保暖的草鞋。它正式的学名应该叫芦苇鞋。但是在我老家南阳岛上,就叫"毛窝子”。

它有较高的屐齿可以防水、踏泥,厚厚的木底隔潮、防湿,毛茸茸的芦苇缨子隔寒保暖,从而解决了严冬脚寒的难题。

我们老家在岛上,四面环水,几乎出门就是河塘沟坑,湖里全是高高的密密的芦苇。秋末冬初是芦苇收获的季节。芦苇杆可以织盖房子用的箔,芦苇花(我们这里叫毛忽头)就是编织"毛窝子”的最好材料。它柔软而且有韧性,伴着淡淡的清香与麻绳一起编织,编织成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人们过冬的必须品,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我们岛上,隆冬之前,渔民会为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准备一双毛窝子,穿旧的毛窝子,底子一般都是完好的,拆下来,换上新芦苇,又是一双新鞋。

毛窝子的制法看似并不复杂,细数下来制作成一双毛窝子至少需要选材、锯板、锛槽、凿跟、开边、打孔、沤苘蔴、搓苘坯、打苘绳、穿苘绳、分芦花、浸芦花、编织、收口、压口、锁边、割花、修整、穿绳19道工序。

鞋底选择老柳树,最好是根,耐磨不开裂,还轻巧,先制成鞋底。把木板经过锯、锛、凿、削等加工出中间凹两头高的屐齿,砍好木头底儿,沿边用弓子木钻密密地打上眼子,木底的一周均匀地穿出苘麻绳,再用搓成缕的芦花一道道编成,芦苇上的芦花是制作毛窝子鞋帮的主要原料,采集芦花要选择好时间,白露时节在芦花绒初开时釆集最适当,采早了绒太短,也不暖和,采晚了,开绒了容易飞,也不暖和,所以做个暖和又耐穿的毛窝子就得适时采收芦花。毛窝子以防水、踏泥,厚厚的木底隔潮、防湿,毛茸茸的芦苇缨子隔寒保暖,从而解决了严冬脚寒的难题。

等下雪的时候,穿着毛窝子,踩在雪地上,发出很酸爽的咯吱声。那时候,清晨起来去上学,踏着雪地,脚下是清脆的声响,一步一个脚印,清晰可辩。

随着社会的进步,吃喝不愁,穿戴也不再局限于实用,而是讲究时尚。就冬季脚下而言,从早些年的老式棉鞋、翻毛皮鞋,到现在的皮棉鞋、皮靴等,又好看、又暖和。所以,穿起来不够方便、好看的毛窝子就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诗经》里"蒹葭(jian jia)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据考证,蒹葭就是我们熟悉的芦苇,这种看上去如此平凡的植物,竟出现在诗歌里。

从此以后,每每再想起这首诗,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家乡沟塘的浅水里生长的高高密密的芦苇,然后就是木底的毛窝子,以及木底毛窝子的咔嗒咔嗒声,这些在我心灵深处渐渐地成了一种情结——这是一种浓浓的家乡情结。

如今,毛窝子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这段关于温暖的记忆,却在大家的心中,永不弥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缨子   防湿   芦花   鞋底   芦苇   岛上   保暖   暖和   家乡   温暖   记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