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强军思想学习问答|唯创新者胜-关于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

来源 | 解放军报

唯创新者胜

——关于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

39.为什么说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

党的十九大鲜明提出“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的时代命题,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我们党从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到提出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强调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摆在军队建设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凸显了创新对于强国强军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灵魂,也是一支军队发展进步的灵魂。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习主席强调,创新能力是一支军队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创新对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

军事领域是最具创新活力、最需创新精神的领域。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比和平发达得早,军事在人类活动的许多方面都处于先导地位,先进的技术往往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同时,军事领域是竞争和对抗最为激烈的领域,敌我双方始终存在着攻与防、矛与盾的生死较量,演绎着斗智斗勇的战争活剧,在创新上高人一筹、先人一步,就能做到制人而不制于人。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个在战史上因为采用新的战法而创造了新纪元的伟大统帅,不是亲自发明了新的物质手段,就是首先发现了正确运用在他之前所发明的新的物质手段的方法。”16世纪末,英国海军应用新型战舰、创新海战战术,一举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拉开海上霸权时代的序幕;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应用于军队建设,并建成全欧洲密度最高的铁路网,大幅提升军队战备和机动能力。历史表明,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谁思想保守、固步自封,谁就会错失宝贵机遇,陷于战略被动。

创新能力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战斗力构成要素的核心是人。人的创新能力强,就能对战斗力各要素“赋能”,进而实现战斗力的升级换代、形成克敌制胜的“最优解”。战争的较量说到底是作战双方创新能力的较量,作战能力的落差实质是创新能力的落差。1806年,普鲁士军队在耶拿战役中败给拿破仑率领的法国军队,参加这次战役的克劳塞维茨在总结普鲁士军队失败的原因时指出,中高层军官很少认识到战争特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耶拿战役不只是一个风格过时的例子,而且是墨守成规导致的极端缺乏想象力的例子”。想象力的缺乏折射的是创新能力的短板。创新能力上去了,就能加快形成战斗力发展的新动源,最大限度地激发战斗力各要素的活力,推动战斗力实现几何级增长。

我军靠创新走到现在,也要靠创新赢得未来。在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革命战争和人民军队建设实践、中华传统兵法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党靠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建军治军的原则和制度,创造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形成了我军的特有优势。可以说,创新已深深融入人民军队的红色血脉,成为我们这支军队最鲜明的精神禀赋。当今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革命加速推进,为我们提供了后发赶超的难得机遇,也对我们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去,我军建设发展主要靠投资要素驱动的特征比较明显,这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是必要的,但到今天,再一味靠大水漫灌式的投入增加,作用有限而且边际效用递减,很难持续下去。跟上世界军事发展的步伐,突破军队建设的瓶颈制约,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最需要的是创新,根本出路在创新。要把创新驱动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下大气力抓理论创新、抓科技创新、抓科学管理、抓人才集聚、抓实践创新,建立起一整套适应信息化战争和履行使命要求的新的军事理论、体制编制、装备体系、战略战术、管理模式,推动我军建设发展质量变革、效能变革、动力变革,真正跑出加速度、建出高质量,加快先进战斗力有效供给。

40.为什么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创新?

1938年5月,全国抗战已经进行10个月,面对日军的大举进攻,“亡国论”、“速胜论”一度甚嚣尘上。中国能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战争的进程会如何发展?这些问题困扰着人们的思想。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如拨云见日,给艰苦鏖战的抗日军民以极大的鼓舞和信心。两军敌对的一切问题依靠战争去解决,一支强大的军队必须有科学理论作指导。习主席指出,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创新,加快形成具有时代性、引领性、独特性的军事理论体系,为强军兴军实践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科学的军事理论就是战斗力。军事理论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问题的理性认识和知识体系。科学的军事理论,揭示战争规律、战争指导规律和军队建设规律,指导军事力量建设和运用,对战斗力诸要素产生深刻影响,引领军事实践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军事理论家富勒提出了机械化战争理论,但没有受到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之所以席卷欧洲,靠的就是坦克集群和“闪电战”理论。虽然当时英军、法军的武器装备与德军相差无几,但由于作战理论的陈旧僵化,英法联军很快陷入被动,只能从敦刻尔克仓皇撤退,法国迅速沦陷。回顾军事发展史,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马汉的“海权”理论、杜黑的“制空权”理论、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作战”理论、格雷厄姆的“高边疆”理论等,都曾引领了军事潮流,推进了军队变革,改变了战争面貌。“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出现在雷鸣之前一样。”先进军事理论是正确指导战争的思想武器,谁在军事理论创新上高人一筹,谁就更有可能抢占制胜先机。

人民军队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关键在于始终坚持先进军事理论的指导。我军能打仗、打胜仗,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胜在理论和战略,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实践中探索规律。井冈山斗争时期,我们党根据敌强我弱的特点,发展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保存和发展了自己。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实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壮大和发展了自己。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以空间换时间,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打败了国民党军队,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反思国共两党几十年的军事较量,说共产党军队之所以能打胜仗,是因为讲究奇正虚实,讲究运用变化,不断推陈出新。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和人民军队建设实践相结合,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成果,形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为夺取中国革命战争胜利、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南。

知识链接

十大军事原则

1947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提出十大军事原则,主要内容概括为:(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4)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5)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6)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7)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8)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9)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10)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

新的军事实践呼唤新的军事理论。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推动理论发展的动力,军事理论只有跟上时代、回应实践,才能保持强大生命力。近年来,新兴领域和战场空间不断拓展,高新技术多方位向军事领域渗透,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加速演变,新的战争和作战理论层出不穷。美军提出“网络中心战”、“全球快速打击”、“全域战”,俄军提出“非核遏制战略”、“战略性空天战役”,日本自卫队提出“跨域防卫”理论等,都是要通过理论创新赢得新的军事优势。世界新军事革命迅猛发展,我军强军兴军实践深入推进,对军事理论创新提出了迫切要求,也提供了广阔空间。我军建设发展面临着大量新情况新问题,亟须从理论上作出回答。军事战略创新也好,军事科技创新也好,其他方面军事创新也好,都离不开理论指导。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必须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紧紧扭住战争和作战问题推进军事理论创新,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发展新境界。

4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核心战斗力?

2018年2月,中国军队中一个崭新的机构——中央军委军事科学研究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连同此前成立的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立起了军事科研工作的全新顶层架构。军事科学院重新调整组建,以军事科学院为龙头、军兵种科研机构为骨干、院校和部队科研力量为辅助,我军全新的科研体系正在加速形成。这一系列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军在科技强军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表明我们党对科学技术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战略地位的认识上升到新高度。习主席深刻指出,科学技术是核心战斗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必须把科技创新这个强大引擎发动起来。

科学技术是军事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技进步不仅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世界军事发展走向,全方位根本性地推动着军事发展进程。恩格斯指出:“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纵观世界军事发展史,支撑军事斗争的主要科技,冷兵器时代是青铜冶炼、铁器铸造,热兵器时代是火药、火器制造,机械化时代是内燃机、电力,信息化时代是计算机、通信。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必然引起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的深刻变化。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学技术创新,都开启了一场新的军事变革,而每一场军事变革都把军事发展推向一个新的时代。

科学技术是生成和提高战斗力的重要基础。战斗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人、武器装备以及人与武器装备的结合方式。科学技术不是战斗力构成的独立要素,但它始终以各种方式和形态融入并凝结在战斗力各要素中,极大地促进战斗力的生成和提高。从人的方面看,在军人“体能-技能-智能”的发展链中,科技素质越来越构成其整体素质中最重要的因素,没有较高的科技素养和军事技能,连武器装备也操作不了,更别说能打仗、打胜仗了。从武器装备方面看,其本身就是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物化表现,科学技术已成为武器装备作战效能的“倍增器”。从人与武器装备的结合方面看,科学技术催生新的军事理论,促使军队体制编制不断调整变革,是实现人与武器装备最佳结合的“催化剂”。总的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是推动旧战斗力体系要素消亡和新战斗力体系要素构建的主要力量,大大缩短战斗力生成和提高的周期,促进新质战斗力的飞跃。

科学技术对现代战争胜负的影响日益上升。当前,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主要大国都把夺取科技优势作为谋求军事优势的战略举措。大国军事博弈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技术上的颠覆和反颠覆、突袭和反突袭、抵消和反抵消。有些技术一旦取得突破,影响将是颠覆性的,甚至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战争攻防格局。我们正处在世界科技革命和军事革命迅猛发展、强军兴军事业深入推进的历史交汇期。科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全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我军建设发展。必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科技对我军建设战略支撑作用,把国防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自主创新这个战略基点,增强科技认知力、创新力、运用力,努力把握军事发展主动权、未来战争制胜权。

习言习语

▶ 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这样一支军队,必须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主动。

▶ 真正的核心关键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靠进口武器装备是靠不住的,走引进仿制的路子是走不远的。

▶ 自主创新这口气一定要争,这场仗一定要打赢。

42.如何理解推进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革命?

2020年6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全军举行战略管理集训,这是我军首次以战略管理为专题组织的高层次、大范围集训活动。一个多月后,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主席明确指出,要更新管理理念,提高战略素养,健全制度机制,畅通战略管理链路,实质性推进军事管理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中央军委把加强军事管理摆在战略位置,积极构建新型军事管理体系,开启新时代我军管理革命新进程。

军队能不能打仗、打胜仗,管理往往起着关键作用。一支军队,理论指导再好,武器装备再好,战斗人员再多,如果管理一团糟,各项要素不能集成发挥作用,也是打不了胜仗的,甚至可能是打不了仗的。科学高效的管理,对于降低军队建设成本、提高军事系统运行效率、增强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海湾战争中,美国国防部给前线陆军运送的约4万个集装箱,由于管理不精细、保障不精准,许多物资类别、收件信息不明,只得将其中2万多个重新打开清点,直到战争结束还有8000多个集装箱没有打开。现代战争实践充分证明,随着军队组织结构日益复杂,专业分工更加精细,军事行动的系统性大大增强,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发挥管理在军队作战、建设中的作用,提高军事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军事管理革命的目的是提升军事系统运行效能和国防资源使用效益。军事管理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全局性、基础性工作,其实质就是要把所有军事单元和要素有机整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战斗力的生成效能。管理粗放是长期制约我军建设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我军建设正处在换挡加速、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加上改革后建设管理模式发生很大变化,推进以效能为核心的军事管理革命,健全以精准为导向的管理体系,是加强军队科学管理的必然选择。以效能为核心,内在要求一切管理实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着力增加战斗力有效供给。以精准为导向,就是要做到精准谋划、精准规划、精准部署、精准落实、精准检验,把精准原则贯穿管理各方面全过程。我军在推进军事政策制度改革中,对传统管理方式实行根本性变革,从战略管理、军费管理、组织编制管理、装备管理、物资管理、部队教育管理等方面提出改革举措,目的就是要形成精准高效、全面规范、刚性约束的军事管理政策制度,提高军事系统运行效率、国防资源使用效益和军事力量建设运用效能。

军事管理必须紧紧扭住战略管理这个枢纽。战略管理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最高层次的管理,是管全局、管长远、管大事的宏观管理活动,从顶层上规划和设计军事资源的投向投量。战略管理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国防和军队建设质量效益。当年我们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搞成了“两弹一星”,花的钱比外国少得多,效率却很高,很重要的原因是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组织了这项工作,探索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战略管理机制。今天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需要进一步加强战略管理。新的战略管理体制立起来了,但相关制度机制还不完善,必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进一步打通“需求-规划-预算-执行-评估”的战略管理链路。其中,需求是牵引,明确作战能力指向和要求;规划是主导,决定建设目标任务和资源配置;预算是关键,是规划计划的“经费版”;执行是重心,是建设项目的实施和对资源投入的运用;评估是支撑,是对建设质量效益的衡量。通过完善战略管理链路,使需求牵引规划、规划主导资源配置成为我军建设的刚性约束,形成顺畅高效的战略管理闭合回路,推动我军建设高质量发展。

东部战区权威发布

投稿邮箱:dbzqxcj@163.com

监制 | 张春晖

编审 | 王国庆、谷任红

主编 | 陆雄飞

实习编辑 | 胡祥伟

刊期:3055 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人民军队   作战   武器装备   我军   马克思主义   精准   战斗力   国防   要素   科学技术   军队   问答   战争   理论   战略   思想   军事理论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