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廖承志给蒋经国写信呼吁台湾回归,宋美龄的回复却让人心寒

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这是蒋经国追悼父亲蒋介石时所写的话语。

在1982年7月,蒋介石去世七年之后,蒋经国首次公开发表了对父亲蒋介石的悼念文章,并在文中明确表达了,对亡父的思念以及自己割舍不下的思乡之情,还提及了蒋介石曾希望葬回家乡之事。

在当时那个大背景下,这是一个很好的讯号,中共方面迅速做出回应,在邓颖超的建议下,委派蒋经国曾经的同窗、国民党元老之子廖承志,给蒋经国发去了一封情真意切、满含民族情怀的公开信。

蒋经国

看着这封言辞恳切信件,蒋经国深受触动,就委托宋美龄代为回复。谁曾想,宋美龄的回信竟然非常的尖酸刻薄,还写下了让人心寒不已的8个字。那么,廖承志到底在信中写了什么?宋美龄又是如何回复的?

曾经的同窗好友

提到廖承志,就不得不说说他的父亲廖仲恺。廖仲恺曾是孙中山先生的得力部下,也是我国最早探索社会主义问题的其中一员。早在1913年的时候,廖仲恺和孙中山先生就因“二次革命”的失败,一起亡命日本。也正是在这期间,两位心怀国家,为革命奋力拼搏的的革命斗士,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孙中山

1914年时,廖仲恺协助孙中山先生组织建立起了中华革命党,就连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这三大人尽皆知的政策,都有廖仲恺的影子。

后来,廖仲恺跟随孙中山先生回到国内,继续为革命事业奔走四方,并和蒋介石一起成为了孙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而廖、蒋两家的关系也随之密切了起来。

但是,随着1925年,孙中山先生的离世,一切都起了变化,国民党内部开始勾心斗角,直接分裂成了左右两党。而当时的廖仲恺是坚持国共合作的左派,再加上他是跟随孙中山先生的老人,威望颇高,就成了右派的“眼中钉,肉中刺”,被人刺杀而亡。

廖仲恺

此后不久,蒋介石就不顾众人反对,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到处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国民党这样的反动行为,让廖仲恺的遗孀何香凝心灰意冷,辞去了自己在国民党中的所有职务,前往乡下隐居。而廖仲恺的的儿子廖承志,则是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为了祖国的革命事业四处奔走,虽然屡次遇险,但从未改变过初心。

不过,父辈们的恩怨纠葛并没有影响两家后代的关系,廖承志和蒋经国还在国外留学期间,还建立了深厚的情谊。那是1930年的时候,廖承志前往苏联留学,以期学有所成,能为国内共产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廖承志

没想到,他却遇到了同在莫斯科上学的蒋经国。这让两个人都是满心欢喜,毕竟,能在异国他乡,能遇到自己的熟人的确是一大幸事。

因为两人思想都比较进步,又是年龄相当的熟人,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他们开始共修学业,相互帮助,相互督促,甚至还同披一件大衣挑灯夜读,结下了极为深厚的真挚友情。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廖承志和蒋经国得到了一本新出的书籍,里面的新颖的知识和观点让他们如痴如醉,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要知道,莫斯科的冬天可是非常寒冷的,简直称得上是滴水成冰。当两人察觉到寒意时,手脚都快冻麻木了。

蒋经国

这时,廖承志一边活动着僵硬的手脚,一边说道:“夜已经深了,你打算继续看,还是明天再看?我今晚反正是不打算睡了,一定要把这本书看完。”蒋经国听后,笑着说道:“那还用问,我当然也是要一起看完的。”

廖承志听了,也是哈哈大笑道:“好,那我们就一起秉烛夜读,将这本书看完。”然后,他就拿起了放在床上的大衣,接着说道:“不过,这天真是太冷了,你介不介意,和我共用一个大衣?”

廖承志

就这样,两人共同挤在那个小小的大衣里,看了一整晚的书,他们的友谊也变得更加深厚。可是,两人都知道,在离开莫斯科的土地,他们终将走上不一样的道路,甚至站在水火不相容的对立面。

因此,在1931年的春天,廖承志即将奔赴荷兰,领导中国海员开展工作时,前来送别的蒋经国,语气沉重地说道:“此番离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但请记住,我们永远都是朋友。”

后来,蒋经国回到国内,开始逐渐接手蒋介石的事业,但他和廖承志那段难能可贵的友谊,却深深扎根在了他的心中。

蒋经国

情真意切的公开信

1946年解放战争正式爆发,执迷不悟的蒋介石,被英勇的解放军打的节节败退,溃不成军。但明知大势已去的蒋介石,却贼心不死,收拢残部退守到了台湾,和我军远隔海峡对峙,妄图有一天能够重振旗鼓。而且蒋介石还在台湾实行了各种高压政策,全力封锁两岸的人员往来,极大阻扰了两岸统一的进程。

直到1975年4月,蒋介石因病去世,蒋经国接过国民党大权后,两岸关系才出现了转机。而为了尽早地实现两岸统一,1979元旦当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再次向社会各界表达了,国家对海峡两岸和平统一态度。

《告台湾同胞书》

并且为了向台湾方面展示诚意,中共中央不仅在《告台湾同胞书》一文,用希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怀抱”等措辞,取代了“解放”等字眼,还叫停了从1958年开始,持续了数十年之久的金门炮击。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年不少家在大陆,却被迫跟随国民党退居台湾的老兵们,高喊“落叶归根”的旗号,呼吁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尽快开放回大陆探亲的途径,而中共中央的对台工作也开始重新走上日程。

但是,想要更好地完成对台工作,加快统一台湾的进程,就不必须找个合适的人员,去专门负责此事。不过,当时国内和蒋经国有着密切关系的中国共产党人并不多,更不用说能和蒋经国以兄弟相称的人了。思来想去,大家终于发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廖承志。

廖承志

毕竟,廖承志不仅是蒋经国自幼一起长大的发小,还是他在莫斯科留学时的同学,两人有着十分深厚的友谊。但是,当年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被人刺杀身亡的事情,很可能与蒋介石有关,大家担心廖承志会因此拒绝这份工作。

不过,心怀国家大义的廖承志,在得知此事后,就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工作,成为了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的副组长,辅助年事已高的邓颖超,共同为两岸的统一而奋斗。

转眼间,时间来到了1982年7月,蒋经国在蒋介石去世七年之后,首次公开发表了对父亲蒋介石的悼念文章,并在文中明确表达了,对亡父的思念以及自己割舍不下的思乡之情,还提及了蒋介石曾希望葬回家乡之事。

蒋经国

虽然,这篇文章从表面看仅仅是蒋经国在抒发情怀,但是始终关注对外关系的邓颖超,却敏锐地意识到,这或许会是一个非常好的突破口,就召集组员开个了紧急会议。

会上,邓颖超亲自向大家宣读了蒋经国的那篇文章,并阐述了以蒋经国希望“落叶归根”的想法为突破口,推动台湾回归的进程方案,还建议由廖承志执笔亲自为蒋经国写一封情真意切的公开信。

而听到此话的廖承志,不仅当场就接下了这个重任,还在正式写公开信之前,做了一件十分特别的事。

廖承志

原来,为了让公开信起到最大的效应,更好地争取蒋经国,廖承志竟然主动建议中央修缮蒋家祖坟。大家感到十分诧异,甚至无法理解,毕竟,廖承志可是蒋家有着血海深仇。

但是,廖承志却坚定地向大家说道:“一切以国家大事为重,我们不能揪着过去不放,更不能在国家统一的关键时刻,过多的计较个人的恩怨,所有人都应该向前看。”

后来,廖承志亲自主持了蒋家祖坟的修缮事宜,并特意将修缮好后的场景拍摄下来,交给了来访的陈香梅,让她转交给蒋经国。而在陈香梅离开时,前来送别的廖承志还再次说道:“我能不能再麻烦您件事,经国捎个话。告诉他,他们蒋家的祖坟已经修缮好了。我们随时欢迎,他派人回来看看。”

廖承志

可是,这照片送过去了,公开信究竟要怎么写?毕竟,这可是关乎两岸统一的大事,绝对不能有任何闪失。

为此,廖承志和众多同事们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对各项事宜都进行了一一商榷。最后,为了表示诚意,廖承志还专门选择使用了台湾彼时通用的文言文进行撰写。

虽然,这一封意义特殊的信,只有近2000字,但字里行间情真意切,用简短的话语描述了廖承志与蒋经国的兄弟之情,并以此延伸到了民族和家国问题上,而且文中还特意加上了周总理曾经说过的“寥廓海天,不归何待?”和毛主席的批语“遥望南天,诸希珍重”等话语。

《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

甚至为了更好地打动蒋经国,廖承志还在信的末尾,写下了“如弟方便,余当束状就道,前往台北探望”的语句。而为了敦促台湾尽快拿出诚意,邓颖超还授意廖承志,在最后边加上了“伫候复音”4字。

两岸统一,大势所趋

几经周折后,廖承志的这封公开信终于送到了蒋经国的手中。此时的蒋经国已经两鬓斑白,垂垂老矣,但能接到老友的来信令他十分开心。他带着老花镜,慢慢展开了信件。

看着那熟悉的字迹,蒋经国仿佛又回到那个莫斯科的冬夜。“不知不觉,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都老了啊。”蒋经国在心中无限唏嘘地说道。随后,他就开始逐字逐句认真地观看,廖承志这封言真意切的信,眼眶也开始慢慢湿润。

蒋经国

不知不觉间,整封信就看完,蒋经国深深吸了一口气,无比感慨地说道:“为之动容,承志还是不减当年啊。”

而在蒋经国接到廖承志公开信的同时,中共中央还通过特殊的渠道,将这封信的内容刊印到了香港中间报纸《星岛日报》以及《华侨日报》中,并送到了台湾,在台湾当地引发了一片哗然。

但是,因为蒋经国曾在早前颁布过“不鼓励”、“不支持”、“不压制”的“三不”政策,所以他并未就此事表态,反而是请,当时担任国民党中常委的宋美龄,以长辈的身份给廖承志回了一封公开信。

宋美龄

可令人想不到的是,宋美龄在这封回信中,言辞非常刻薄,不仅重申了“三不政策”,还极其恶毒地写下了“敝帚自珍,幡然来归”的8个字,让人心寒不已。

虽然,宋美龄拒绝了中共中央这次释放的善意,但是蒋经国的想法已经因此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自廖承志的信件后,蒋经国就曾多次派遣密使沈诚,以香港商人的身份往返两岸,为双方传递重要的信息。甚至,在1987年的时候,蒋经国下令废除了台湾施行了长达38年的“戒严体制”,允许老兵回大陆探亲,两岸的关系的到了空前的缓和。

蒋经国

可令人遗憾的是,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由于病痛,猝然离世,使两岸即将走向正轨的沟通戛然而止,成为了两岸人民心中的一大憾事。

不过,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更是全世界所有华人的愿望,任何违逆历史大势的行为,都绝对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中华民族统一的脚步也绝不容阻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台湾   莫斯科   蒋经国   中共中央   情真意切   友谊   公开信   心寒   蒋介石   国民党   两岸   廖承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