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田印记


文/朱寿江(火枫一叶)

秋分过后,天高气爽。

《作家天地》杂志社邀请部分作者去泾县采风游览。

秋天的皖南,山峦叠嶂,层林尽染,白云人家,炊烟袅袅,鸟语花香,风景如画。车至黄田游客中心,导游买好门票,我们向古村落进发。

相传,古时有只凤鸟飞落此地,青弋江是它的长尾,赤滩和查济是它的双眸,千百年来,它就站在皖南的坡地上望向远方,在它羽下藏了一座徽派古村——黄田。

青石板路面被磨得溜光,石缝间爬出的巴根草已枯黄。几座石桥一字横跨,凤子河流水潺潺傍村而过,数百年岁月的皂荚树枝繁叶茂。沿着河畔的主干道可以穿行走进村内的各条小巷,饱览居住于此的村民最平凡的生活,领略岁月中最实在的沧桑感觉。河床上卵石已露出半个头来,几只鸭子在卵石间寻觅着螺蛳鱼虾,不时地发出呱呱叫,搅动着丝丝凉意。河对岸的一片洼田稻谷金黄,在秋风吹动下沉甸甸的稻穗垂下了头,预示着又一丰年。

举目四望,湛蓝的天空云朵如絮,巍峨的山峦烟岚缭绕,粉墙黛瓦鳞次栉比,一叠叠马头墙灵动优美,其建筑既有宫廷建筑的恢弘,苏州园林的风格,又有皖南徽派建筑的特色,村内巷道交错,明沟暗渠相通,活水穿村,其中洋船屋独特的文化建筑,水磨花砖的传统建材工艺和古村落天然水口的风水文化构成了黄田古村落的三大民族建筑特色。构成一幅秋韵充盈的水墨丹青画。

导游提示我们,这里巷道纵横,庭院幽深,一定要跟导游一道随行,不然会迷失路途。

黄田古村始于北宋嘉祐年间,距今近千年。这里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村中朱氏家族与宋代理学家朱熹同宗,以儒商并重而鼎盛于清朝。据传,古村仿照清朝工部图纸,精心规划布局建造而成。千百年来,朱氏族人相继建起了笃诚堂、崇德堂、聚星、荣禄大夫第等,规模宏大,屋宇雄伟,或四合院厅堂,或前后数座相连,或大屋左右并列。望着一檐一角、一廊一柱、一窗一棂、一图一饰,就像一个个跃动的字符,写成了一部华丽而丰厚的书,绵延千年。

黄田全村三千多人口有一大半是朱姓。这次来对于我来说最大收获是发现黄田朱姓和我同宗,同属紫阳堂堂号,前五百年是一家,都是徽州朱熹的后人。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让我充满亲切感。我在朱姓几处古民居用手机拍了上百张图片,带回去好好研究,若有机会再来认宗攀亲。

笃诚堂,是朱一乔、朱宗怀父子为孝敬八十岁的老母亲,道光初年依地势设计建造的。

高高的院墙如船舷;弧形夹角处微微上翘,似船头;内有整齐的屋宇,巷道纵横幽静,像船舱。河水从“船头”分两股,在“船尾”又汇成一股,酷似一艘破浪前行的“洋船”,故名“洋船屋”。

外看大门很是一般,进入回看,门楼特别讲究,进深很大,院内陆面用卵石子铺成。院内右侧一棵不大的柿树结满了红红的柿子。外墙用花砖装饰,门上的“福”字喻意朱氏家族大富大贵,幸福万年。

进屋就有一个天井,不大,呈正方形。这里不属于古徽州地域,但同样是中原移民集中居住的皖南,古人视水为财,财气不外流理念根深蒂固,“四水归堂”是皖南古建筑统一的风格。

进门看见大院里晒着黄豆、玉米,一地金色,几只芦花大公鸡在觅食,发出咕咕咕咕的声音,偏房居民正在吃午饭……行走老屋,融入平常人家的生活,真实、自然。“笃诚堂”保存基本完整,内部“三雕”精美。

洋船屋是朱氏家族一组私家花园式住宅,占地4000多平方米,外形象“轮船”。船内建有房屋20余幢,共72间居室,125道门,分前、中、后三部分组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的体观、自然教育、经典教育、生活教育、艺术教育相融于此,纯正的耕读文化风华无双。

经过四季风雨和历年霜雪,至今,洋船屋风范依旧,古韵依存。那青砖黑瓦于陈旧清幽间诉说着历史的曲折幽深,见证着主人的聪明才智。追寻洋船屋那散发出的独特魁力,我被深深震撼。

出了“洋船屋”,拐过青石板窄巷,眼前豁然开朗,一幢高大的建筑赫然而立,大门的上端刻有三个大字——崇德堂。指示牌介绍,崇德堂,又称“义园工敞厅”,俗称“六房”,由朱庆彩、朱绍陈父子建于清乾隆年间

跨进大门,抬头即见到明亮的天井,与之连为一体的是宽绰的敞厅,厅内排着一行行矮桌矮凳,正上方悬挂着孔子巨幅画像,两边配有对联,上联书“仁义礼智信”,下联书“温良恭俭让”,左侧地面上立一横纸板,上书《弟子规》总叙。这里是古代的学堂,村中的孩童就教于此。如今,这里成了国学教育场所,每到节假时,孩子们也会相聚于此,手把国学教材,模仿古人样子,摇头晃脑地吟诵“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我在此伫立沉思,徽文化的积淀与这些儒商们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

拾台阶而上向前行30米,来到思慎堂,院落宽大,三座大屋并列,正屋为一字形前墙,墙面是水磨花砖。皖南的古村也到过不少,但从未见过有着“千年不粘灰”之称的花砖。花纹呈不规则状,纹路粗细不匀。以长方形的花砖为主,层层叠砌;而正方形的花砖,斜着拼砌,组成了一个块面,妆点着墙体。门坊、墙裙均为整块麻石,花砖与之相互映衬,美轮美奂,我用手摸着墙体,果然没有一点灰尘。这里凝聚着朱氏先人的智慧,让我惊叹不已。

沿着河边的石板行走,皂角古树浑身藤蔓缠绕,歪斜在河岸,浓荫蔽日。蝉一个劲地歌唱,像似欢迎远方来的客人。过了一座石桥,眼前布景的“人民公社”,是热播电视剧《大江大河》的拍摄地。墙上的标语口号,一下子让人回到上世纪70年代。想起剧中的主人公宋运辉,一个从穷乡僻壤走出的大学生,赶上了改革开放年代,在变革的浪潮中不断前行。于是,很想去看看他的“家”。我和几位文友深入到挂着“人民公社”牌子的大院子里,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当地人,我和他攀谈起来得知,这个“公社”原来是黄田小学旧址,因拍电视剧需要,剧组把废弃的小学校经过改造成公社大院,现在完整保存下来,供游人参观。我好奇地到“公社”办公室走了一圈,在书记室陈旧的办公桌前,我在口袋里掏出纸巾轻轻擦去桌子上的浮灰,却很难擦掉那激情燃烧的岁月痕迹,漫步其间有种久违的感觉。出来后,我心中一片惆怅。我和文友在“公社”大门口相互拍照留存。

路旁的竹林风吹叶动,窃窃私语。走过晃悠悠的吊桥,隐约见到乱石垒起的围墙和几间矮屋,不由得加快脚步,这便是宋运辉的“家”。墙脚处,用毛竹劈分两半而成的过水槽,正把丝丝山泉引入水缸中,发出叮叮咚咚声响,仿佛在讲述剧中的故事。屋内摆放着热水瓶、瓷缸、桌凳……我身临其境,看到这些摆设,无形中把我又拉回到那个年代。

从宋运辉“家”出来,我们从另一个路口返回。石板巷道泛着幽幽光泽,以轻轻的脚步,仿佛走进一个古老的传奇故事。曲折交错的小巷,犹如故事的一个个章节,让你不停地追寻下去。经黄田村委会门口跨上公路往游客中心走去,路过“象山”,树木参天,乌桕、银杏、还有那妖娆的红枫,使得金秋绚烂的色彩,成为这里另一张靓丽的名片。

标志牌注明这里是“象山防空洞”景点。树荫处有不少学生来这里作画,秋色渲染的古村落,给他们以创作灵感。画板上油画作品,色彩斑斓,栩栩如生。

导游打开铁门领着我们往防空洞走去,并再三招呼我们注意安全,不要乱跑。进入防空洞后,一股凉气扑鼻而来,尽管洞顶上有照明灯,但总有种阴森森的感觉。洞宽2米,洞高3米,洞深八百多米,总面积五千多平方米。“象山防空洞”建于70年代,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开挖的军事防空洞。水柜、供排水管网设施、发电、供电网络设施、通风设施、通讯网络设施、多道防辐射、抗冲击波钢筋混凝土门一应俱全。还有作战指挥系统,会议室,机要室等军事科室和生活设施,另有汽车库、油库、观察哨,名副其实的地下军事指挥系统。

防空洞建在整块花岗岩中,钢筋混凝土浇灌而成,工程巨大,结构坚固,在外面只是看到山脚下有一道砖墙,看不见门,墙背面转个巷口才是大铁门,很是隐蔽。

置身于黄田,在我的眼里黄田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在河流上游的村落,一个是在下游,因为沿着河流修建弯弯曲曲,整个古村的构造也并不是方形的。感悟到这样一幅田园生活画面,古树老藤,屋群落差,远山近水,光合流年,似乎连最平常的空气,都被打上一种强烈且久远的时光印记。若不是看见一群衣着鲜艳的村民在跳欢快的现代舞,还真的会有些穿越的错觉感。

源远流长千百载,民风古朴,悠然自得,全然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回来的路上,我感慨万千,脑海里不断浮现出那一幕幕画面:朱氏族人曾经的辉煌、古民居气势恢宏造型独特、交错幽深的巷道、石桥上逼直又长的石条、蜿蜿高低不平的石板路、凤子河水清澈见底、环绕穿插全村的小溪、有着时代感的“人民公社”、邮政所、人民会堂、宋运辉“家”、七十年代的象山防空洞,每一处都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黄田历经沧桑,从北宋一路走来,如千年陈酿,古韵隽永。它蕴藏着原始粗犷的美,那种美让我刻骨铭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皖南   徽州   象山   花砖   人民公社   崇德   防空洞   巷道   卵石   印记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