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参观故宫城墙三次却不踏入半步,是为何?真实原因让人敬佩

据曾经担任过故宫博物院保卫科科长的韩炳文回忆,伟大领袖毛主席是的的确确去过故宫的,而且还去过三次,只是每次都只走到了城墙参观,就是没有走进去。

其实,早在北平和平解放的时候,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为了毛主席的安全和生活的环境考虑,就曾提议毛主席搬到故宫去住,只是当时他就想都没想的拒绝了。

要知道故宫可是明清皇帝居住生活的场所,里面有大量的亭台楼阁,风景优美,算得上是一块宝地,那毛主席为何不去呢?

当真实原因被解开以后,人们对毛主席的敬佩之情更加浓厚了……

心系故宫,严令保护

事实上,毛主席并不是在北平解放后才有机会去的故宫,早在他年轻的时候,就与这里有过一段特殊的缘分。

那是在1919年,湖南军阀张敬尧横行乡里、残害百姓,可谓坏事做尽,正在湖南领导学生运动的毛主席对此非常不满,他专门写了文章批判张敬尧的恶行。

只是,张敬尧却自恃手里有枪,丝毫没有把学生们放在眼里,反而还派兵对学生运动进行了暴力镇压,不少人死于非命。

面对此情此景,毛主席更加生气,为了驱逐张敬尧,还三千万湖南百姓一个公道,他亲自组织了一支驱张代表团前往了北京,准备向徐世昌大总统递送请愿书。

这年年底,毛主席来到了北京,因为盘缠不多,没钱住旅馆,他索性就住进了福佑寺内,而这福佑寺就在故宫脚下。

毛主席早在读书的时候就听说了故宫,书上讲这里是皇帝居住的地方,里面富丽堂皇,各种文物更是应有尽有,所以,酷爱传统文化的毛主席从小就对故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也想到里面去看一看。

只是,此时的清王朝虽然早已灭亡,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早已退位,但溥仪本人却还生活在这里,故宫依然不许外人进入,毛主席只能站在门外朝着故宫眺望。

后来,毛主席参加了中共一大,并且逐渐成长为了我党的领导人,但无论革命的队伍走到哪里,毛主席的心中还是一直挂念着故宫的情况。

抗战期间,日本人占领北平以后,从故宫抢走了大量的文物,远在延安的毛主席得知消息后痛心不已。

而到了解放战争,随着辽沈战役的结束,东北野战军百万主力挥师南下,迅速攻克天津并对北平完成了包围,破城指日可待。

不过,毛主席的情绪却是复杂的,因为北平城内尚有数十万的国民党军队,如果开战,将会造成很大的伤亡,而且像故宫这样的千年古迹也难免受到炮火的破坏,这是毛主席不愿意看到的。

可如果不打,一旦拖下去,迁延日久,傅作义很有可能在蒋介石的诱骗下,指挥部队从海路撤离到南方,届时解放全中国的时间又将延缓,这同样是毛主席无法接受的。

毛主席仔细地思考着一切有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经过反复考虑,毛主席才下定决心,提出尽一切可能促成北平的和平解放。

于是,为了表明我军和谈的诚意,1949年1月16日,毛主席专门给傅作义写了一封亲笔信,上面写着:

“本军奉命征讨,全为吊民伐罪。贵将军不敢野战,率领数十万军队退入平津,据城抵抗,使两城人民受尽痛苦。本军迭次通知贵将军及贵属,顾念两城数百万人民之生命财产,数千年之文化古迹,国家前途所系之轻重工业及贵属官兵之身家性命,提出和平缴械或出城改编两项办法。”

这里提到的千年文化古迹主要指的就是故宫,由此可见,毛主席一直想着故宫的安危。

幸运的是,在我党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下,傅作义最终深明大义,还是答应了和谈的条件,北平最终实现了和平解放。

而在解放军入城的前一天,毛主席再次提到了对故宫的保护,他说:“对故宫一切原来管理人员原封不动,我军只派兵保护,派人联系。”

也正是在毛主席的命令下,故宫没有遭到破坏,这座千年建筑群得以较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不过,没多久,毛主席却又同意了拆除的方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故宫建筑的去留

原来,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新的城区规划也提上了日程,其中有一项就是围绕是否拆除故宫建筑进行的争论。

建筑专家梁思成和城市规划专家陈占祥坚决不同意拆除故宫的建筑,他们觉得这是不可复制的传统文化,一旦破坏,将来很可能追悔莫及。

为了不拆除故宫,两人还经过实地勘测,还主动提出了把原本打算建在故宫里的中央行政区域放到故宫之外的西部区域建设。

只是,同样前来研究北京城区规划的苏联专家却不以为然,历史较短的苏联人觉得一切都应该为了发展服务,他坚决地表示应当拆除故宫,把故宫进行改建,然后再把中央行政区建在故宫里面。

可以说,双方都是为了北京的发展着想,一时间也说不清谁对谁错,不过,作为国家领袖的毛主席还是首先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考虑了问题。

毛主席觉得拆除城墙和部分建筑可以拓宽北京的交通,使群众的生活更加便利,所以就同意了苏联专家的意见。

于是,北京的城墙、城楼、牌楼等古建筑开始被陆续拆除,一些新的道路也被修建了出来,这确实对交通的发展创造了很大便利,但眼看着故宫也要被拆除,一些专家学者感到忧心忡忡。

后来,担任文化部部长的陆定一觉得不能再继续拆下去了,他鼓足勇气,主动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这样说道:

“有些故宫的小房子不是不可以拆,但要谨慎,马路可以宽一些,这是为了消防的需要,不是为了机动车进去。故宫就是要封建落后,古色古香。搞故宫的目的就是为了保留一个落后的地方,对观众进行教育,这就是古为今用。”

看到陆定一的理性分析,毛主席觉得很有道理,在经过中央的讨论过后,陆定一的方案被批准了,故宫的主体随即被完整保存了下来。

时任中国文物保护协会顾问谢辰生后来回忆起这件事,还记忆犹新地说:“如果不是定一同志顶住压力,故宫真的可能已经面目全非了。”

是的,陆定一是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有一点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毛主席本人也在经过实地考察以后,对故宫建筑去留的问题有了新的想法。

城墙三观而不入,真相动人

事实上,早在建国后,毛主席就从香山搬到了紧挨着故宫的中南海居住,他是有机会到故宫参观的。

但建国初期的那段时间,国内百废待兴,国际形势风起云涌,毛主席一直忙着处理国家大事,实在抽不出身来到故宫去。

直到1954年,随着故宫建筑应不应该被拆除的问题争论得愈发激烈,一向注重调查研究的毛主席才在百忙之中专门抽出时间到了故宫,而且还接连去了三次。

这年5月17日下午4时,毛主席从故宫神武门东坡道登上了城楼,然后一路向东参观,继而向南,一直走到东华门才停了下来,从城楼上望着故宫内的建筑,毛主席心中也有很多感慨。

走到东华门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多小时,毛主席有些累了,就在一个小马扎上坐着休息了一会儿,与陪同在侧的韩炳文亲切地交流了对故宫的感受。

这次出行,为了不影响到来此游玩的游客,毛主席没有让警卫跟随,陪在他身边的只有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和故宫保卫科科长韩炳文二人。

所以,面对毛主席的询问,韩炳文也显得很放松,一旁的罗瑞卿也谈了一下自己的感受,在三人愉快的交流中,太阳不知不觉落山了。

不过就在回去的时候,毛主席听说午门城楼那里正在举办一个基本建设出土文物展览,一向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他便在韩炳文的带领下到了午门城楼参观,又过了一个多小时,毛主席才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这次去故宫总计用了三个多小时的时间,期间,毛主席对故宫内的大体建筑都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当然,由于是悄悄来的,全程都没有被游客发现。

仅仅隔了一天,5月19日下午,毛主席就再次来到了故宫参观,原来,上次的文物展览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是由于时间仓促,没有看得尽兴,这次毛主席决定再仔细观察一番。

这次,还是由罗瑞卿和韩炳文陪同,一行人从午门进入,直接登上了午门城楼,看着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毛主席很是激动,感慨地说:“这就是历史啊!”

一连看了两个小时才又悄悄地离去,同样没有进入故宫内部,也许从这个时候开始,毛主席更加坚定了保护故宫建筑的想法。

不过,两次的参观依然让毛主席有些意犹未尽,他觉得如果只从一个方向朝故宫看,很难看清故宫的全貌,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个伟大的建筑,于是,5月20日下午,毛主席再次登上了故宫的城楼。

和前两次一样,毛主席还是穿着一身灰色的中山装和一双白底布鞋,手里拿着一根走路用的竹竿,步伐坚定地走了过去。

这次,一行人和第一次一样,还是从神武门上楼,不过,方向却是完全相反,一路向西走,故宫的建筑虽然整体上看上去都很恢弘壮观,但仔细望去每个建筑都有着各自的特色,所以,这次毛主席的参观之旅同样收获满满。

走着走着,毛主席来到了西北方向的角楼休息,在这里,他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不过,就在他正和随行的陪同人员聊天时,突然,城楼下有个来故宫参观的女学生抬起头恰好看见了城楼上的毛主席。

她激动无比地喊道:“是毛主席!毛主席万岁!”不一会儿,来故宫参观的游客们纷纷赶到了城楼下,不停地高喊着“毛主席万岁!”现场顿时沸腾了起来。

毛主席站起身热情地和大家打了招呼,不过,为了毛主席的安全考虑,罗瑞卿还是陪同毛主席从西华门悄悄地离开了故宫。

在短短四天的时间里,毛主席一连三次去故宫参观,可见毛主席对故宫的重视程度,可他又为何每次都没有进到故宫里面呢?

事实上,早在北平和平解放后不久,周恩来就提出了让毛主席搬到故宫办公的建议,当时毛主席就果断拒绝了,他说故宫是旧时代的产物,里面享乐的东西太多,而共产党人是为了老百姓服务,是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决不能被旧的封建思想所束缚。

“我不是李自成,更不会重蹈覆辙。”毛主席简单的一番话,顿时让所有人敬佩不已。

也正是在毛主席的坚强领导下,新生的中国才能打败联合国军,打败非法入侵的印度,打败一切敢于来犯之敌,将国家建设得越来越强大。

当然,毛主席不进故宫并不影响毛主席对故宫的喜爱,相反,他还经常和故宫博物院的负责人交流故宫的文化,并且以自身实际行动支持着故宫文化的传播。

毛主席除了是伟大领袖以外,他还是杰出的诗人、书法家,在一生中自然也会收到众多朋友相赠的文物,而毛主席却始终坚守着一个鲜明的态度:“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收礼品,一律缴公。

所以,每当他收到珍贵文物,总是会让工作人员把文物无偿捐献给故宫博物院,还专门嘱咐院方不要将自己捐文物的事宣扬出去,把文物拿给群众观赏就可以了。

据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吕济民回忆,毛主席经常为派人把自己刚收到的文物送来,其中有些文物甚至是堪称国宝的存在,比如诗仙李白的《上阳台帖》。

这原是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珍藏的宝贝,但他听说毛主席对李白的诗词非常推崇,就投其所好,将文物转送给了毛主席,毛主席看后非常高兴,但还是没有私自保留,当天就交给了故宫博物院,这件事让吕济民很是动容。

除了捐文物以外,毛主席还经常会关心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的生活情况,在一次参观过程中,毛主席听说个别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还只有小学的水平。

他充满关怀地说:“这可不行,你们要好好学文化,文化不高是难以做好工作的。你们应当学点历史,要懂得历史。历史是一面镜子。”工作人员受益匪浅。

通过毛主席对故宫的态度,我们可以清晰看出伟人身上具有的崇高品质和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毛主席不慕富贵、一心为民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向毛主席致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故宫   北平   苏联   午门   城楼   城墙   敬佩   北京   文物   原因   真实   时间   建筑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