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杨虎城妻子病逝,子女们向政府提出一请求,组织批示:同意

引言

1993年2月7日,张蕙兰病逝于西安。弥留之际,她对自己的子女们说:“我不仅想要回甘北村祖坟照顾婆婆,但也想葬在你们父亲身边,只担心自己不合格。”

得知母亲临终的遗愿后,子女们含泪哭泣:“娘的恩情德照千秋,不仅我们感激您,人民也感激您。即便活着不能和父亲死在一起,死了也要葬在一起。”

陕西省政府收到这一请求后,批示:“批准。”

看到这里,有些人也许会有疑问,张蕙兰是谁,他死去的丈夫是谁,为什么临终前担心自己不能和丈夫葬在一起呢?

其实,张蕙兰的丈夫便是著名的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

晚年的张蕙兰

杨虎城的两段婚事

在杨虎城的感情生活中,一共有过三段感情。他第一个明媒正娶的妻子是做罗佩兰,四川广汉人。

罗佩兰的母亲为了补贴家用,帮助当地的一名陕西商人张西铭洗洗缝缝,罗佩兰也帮助母亲打下手。

张西铭见罗佩兰聪明伶俐,便认她为自己的干女儿。后来,张西铭从四川回陕西时,也将其带回自己老家陕西大荔县。

而杨虎城此时是国民革命军独立营长,在大荔县驻防。在和张西铭的接触中,他有幸结识了罗佩兰。

在接触中,两人逐渐萌生情愫。在征求了张西铭的同意后,两人于1916年结为夫妇。此时的杨虎城23岁,罗佩兰仅15岁。

二人婚后,两人一直感情和睦,长年过着舟车劳顿的生活。直到1926年,这样平淡幸福的生活却戛然而止。

罗佩兰

1926年,就在杨虎城在长安率兵作战之际,罗佩兰却得了肺结核,并留在三原县东西堡养病。后来,罗佩兰的病情愈发严重,杨虎城却对此不知情。

为了策应北伐军顺利北伐,杨虎城率兵吸引北洋军阀的势力。在这种背景下,刘镇华在吴佩孚的支持下,率领10万镇嵩军朝着西安扑来。

正当西安城内的陕西督办李虎臣和战士们不知如何是好之际,杨虎城率5000将士冲入城区。在杨虎城和将士的坚持下,守城长达8个月,最终取得了胜利。

得知长安解围消息后,罗佩兰自然是大喜过望。可万万没想到的是,这种过度的兴奋却成为她的致命一击,从而加速了她的死亡。

与此同时,杨虎城左等右等不见亲人归来,却没有下落。一天,他终于在一张报纸上得知罗佩兰病逝和杨母唤儿的消息。

杨虎城听闻噩耗,连衣服都不舍得换便快马加鞭赶到三原县东里堡。刚一进门,他便扑到棺前放声大哭。

于右任帮罗佩兰写了挽联和墓志铭:“有灵为我促杨虎,多难思君吊罗兰。”

杨虎城不知道的是,就在罗佩兰弥留之际,对旁边的张蕙兰说:“世人只知道咱们是同一个丈夫,是情敌,实际上却亲如姐妹。等我死后,拯坤和拯民就拜托你了。”

而张蕙兰,便是杨虎城的另外一个妻子。

1911年10月,杨虎城率领中秋会的青壮年加入辛亥革命的队伍,并在永寿、乾州一带将清军击败。

之后的两年,他退伍还乡。这时,当地恶霸秀才李桢勾结官吏,强占民女,横征暴敛,无恶不作。杨虎城纠集中秋会的一批贫苦农民,齐心合力,打死了称霸乡里的地方恶棍李祯,为民除了一害。

于是,杨虎城名声大震,成了平民百姓中的英雄蒙杰。但官方对他恨之入骨,骂他是“十匪”,到处通缉他,紧追不放,逼得他带着一批穷苦农民成了反对官府的“刀客”。

孙镇有个小中药铺,老板兼中医,名叫张养清,为人善良,明辨是非。他对杨虎城的遭遇和为人深表同情和赞许。

偏巧,杨虎城的母亲孙一莲的娘家也在孙镇。杨虎城离家出走之后,孙一莲就到娘家排解心中的忧愁。

张养清听说杨母回娘家探亲,便主动前去探望。并以低一辈的谦恭称谓,称杨母为“姑姑”,杨母则称他为“养清兄弟”。也许因为心急上火,杨母回孙镇后得了一场病。张养清便为她送医送药,关怀倍至。

张养清有个姑娘叫做张蕙兰,1905年4月8日生,时年10岁,这姑娘非常乖巧。每天都去送汤药,深得杨母疼爱。

在与娘家人闲聊时,杨母摸着蕙兰的头,叹息道:“俺命苦呀,没个女儿,要是摊上这么个儿媳妇也好呀!"

在闲聊时,杨母摸着张蕙兰的头说:“俺真是命苦,没有一个女儿。我要是能摊上这个儿媳妇可多好。”

张养清得知这一消息非常高兴,便托人传话:“姑姑要是不嫌弃,我们就攀个亲家吧!”就这样,两人在父母家的主张定了这门娃娃亲。

杨虎城的三段婚事

1915年,杨虎城成了陕西陆军第三混成团第一营营长,并在反对袁世凯窃国称帝的作战中负了伤。

他派人到孙镇张养清的药铺购药,张老板说:“请你们营长自己来,我要对症下药,亲自为他疗伤。”

杨虎城在张老板家住了十天,伤势刚刚愈合,就让勤务兵备好马,准备归队。分手之际,张老板憋红脸对杨虎城说:我钦佩你的胆识和为人,愿将女儿蕙兰相许,不知你意下如何?

虎城连忙推辞道:“我与罗佩兰结婚已经三年啦!哪能再……"

张老板说:“我听说啦,罗夫人能文能武,是你出征打仗的好帮手,可家里呢?老母亲谁来照顾?你就把蕙兰作偏房吧!”

杨虎城说:“蕙兰人贤惠,内秀,会疼人,当偏房岂不委屈啦!"“这叫'宁为君子做小,不为小人做大’,蕙兰跟了你,那是我张家的福份!"

杨虎城回家后,遵照母亲的意愿正式和张蕙兰拜堂成亲。这一年是1919年,杨虎城时年26岁,张蕙兰14岁。

按照成婚的顺序,张蕙兰应该算是杨虎城的第二位夫人。但因为她最早跨入杨家的门槛,弟弟茂三便称其为大嫂,称罗佩兰为二嫂,后来一直没有改过口。

罗佩兰后来身体状况不好,张蕙兰除了要照顾婆婆,还要用很大精力照顾罗佩兰的饮食起居,端茶送水洗衣服这些琐事都揽在身上。罗佩兰病重之际,她干脆睡在一起,以便照顾。

因此,罗佩兰在病重之际,摸着杨枕民的头说:“咱们家多亏了你蕙兰娘啊,等你长大了,一定要好好报答她。”

此时的杨振民年仅4岁,只能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1927年2月9日,杨虎城离开三原县回到西安,任国民联军第十路军总司令。5 月初,部队集结渭南。杨虎城受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东路军前敌总指挥。

北伐途中,阴雨绵绵,泥泞难行。杨虎城正在马背上思索什么,身后忽然传来尖细的声音:“杨司令,不认识我们啦?"

杨虎城回头一看,一位娇小玲珑的女兵,手拉一根竹棍,满脸污泥,正在行军队伍中艰难跋涉。“这不是跳仙女舞的谢葆真吗?"

周围的几个年轻人夸奖说:“杨司令记性真好!”

“还是你们表现好呀!西安被围,城里哭声不绝,你们这些青年学生饿着肚子为官兵慰问演出。尤其谢葆真,仙女舞跳得好,宣传鼓动工作也做得好,参加北伐了,欢迎呀,有空去司令部坐坐。”

1927年冬,谢葆真成了杨虎城的第三夫人。她是西安人,生于1913年5月24日,比张蕙兰小8岁。两人结婚这一年,杨虎城 34 岁。

1928年春,杨虎城部队全部撤出渭北,三原地区失去了安全保障,杨虎城一家老少又处在危险之中。杨母不再给薰兰添累赘,便拉着小儿子茂三投奔远方亲戚去了。

张蕙兰则带着6岁的拯民和4岁的拯坤,离开了三原东里堡,追赶杨虎城去了。娘儿仨经西安、陕州、徐州、临沂,在山东莒县见到了杨虎城。

两个孩子一直称生母为妈,养母为娘。如今添了谢葆真,怎么称呼?杨虎城说:“叫新娘吧!"

蕙兰让两个孩子向新娘行礼之后,轮到谢葆真向蕙兰夫人敬茶了。年仅15 岁学生出身的谢葆真对这样的礼节难以接受,脸上出现了不悦。

无人在场时,杨虎城对她说:“既是读书人,该对'糟糠之妻不下堂’有所恭敬吧!蕙兰敬老扶幼,操持家务,劳苦功高呀!当年佩兰进家门时,蕙兰主动向她敬了茶,亲姐妹一样呀!”

谢葆真得知内情,连忙向蕙兰姐姐道了歉。

张蕙兰因何精神失常

杨虎城在失意之下,拉着刚出满月的谢葆真来到日本,刚出生的儿子拯亚只能寄养在南京的一个官太太家中。

杨虎城从日本回来后,由于军务繁忙的缘故,一直顾不上看望杨拯亚的具体情况。蕙兰觉得这个孩子怪可怜的,一到南京便找到了这个官太太家打听孩子的下落。

谁知这个女人担心自己受牵连,早已经把孩子送进了教会创办的保育院中。可她去了保育院才知道孩子患上白喉,发着高烧,身边无人照料。

她急忙将杨拯民兄妹两人安置到一个熟人家中,让秘书帮忙盯着,不让他们进医院,以免孩子们感染。

就这样,蕙兰在医院照顾了这个孩子三天三夜,饭也吃不下,眼睛都熬红了,可这个孩子还是早早夭折了。

蕙兰心中难受极了,流着眼泪带着杨拯民兄妹几人来到上海。刚刚在旅馆安排好床位,楼下便发生了抢劫案,她搂着两个孩子对秘书说:“上海不安全,去杭州吧!"

在杭州参观了万国博览会后,拯民突然发烧,蕙兰说:“这个'福’不能享啦,赶快回山东吧!”

就这样,娘儿仨在张秘书带领下乘船到了青岛。一路的海浪几乎把蕙兰的肠子都要翻出来了。上岸后,他们跟部队取得了联系,这才知道杨虎城的指挥部已从莒县移驻博山。

杨虎城得知孩儿生病的消息,连忙从博山赶到青岛,把拯民安排在日本人开的青岛同仁医院里。经诊断,拯民患了肺结核,需要住院治疗。

平时,拯民、拯坤都跟蕙兰娘一块睡,如今蕙兰要陪拯民住院,拯坤无人照顾,杨虎城就把她带回博山,交给新娘谢葆真照管。

因为不熟悉,拯坤不愿跟新娘在一起。他到外乱跑,把腿跌断了。这时,部队要移防河南省,拯坤又哭又闹要她娘,虎城就请了个保姆,并把保姆和拯坤一同送到了青岛。

董兰见拯坤腿上打着石膏,心疼得流下了眼泪。她在医院附近租下两间民房,既要顾及住院的拯民,又要照料骨折的拯坤,跑来跑去,忙得团团转。

杨虎城歉疚地说,“本来想让你出来享享福,反而受罪了。眼下又要打仗了,孩子的事,顾不上啦!"蕙兰还是那句老话:“有我呢,你就放心走吧!"

1930年10月29日,杨虎城率军进攻西安,成功占领陕西,占领了冯玉祥盘踞5年的根据地。

在这种背景下,蒋介石任命杨虎城担任西北行辕主任兼任第17路军总指挥、山西省政府,并被授予上将军衔。

入陕之后,杨虎城立即派人打听家人的情况。可当地的乡亲们却说,自从杨虎城的部队从渭北离开后,杨家人便不知去向,多年以来下落不明。

与此同时,杨虎城在当地发表了多次爱乡爱民的讲话,再加上“杨虎城大捷,陕西子弟回西安”的战报犹如一声春雷响彻天下。

杨家上上下下听闻这一消息,来到了西安。一家人久别重逢,杨虎城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他们多年以来是怎么过来的。

当着蕙兰嫂子和母亲的面,弟弟杨茂三叙述了分别之后的经历。

自从蕙兰带着拯民兄妹去山东之后,杨母便在小儿子茂三照料下在陕西亲戚家东躲西藏,指望着虎城会带着队伍打回来。

等了几个月,等来了民间传言,说杨虎城顺了蒋介石,跟冯玉祥、阎锡山闹翻了。杨家从中得到启发。

为了躲避冯玉祥、阎锡山的报复,他们悄悄地离开了陕西,隐蔽身份,在北平的胡同里租了个住处他们在北平刚刚落下脚,杨母病了,老是念叨着:蕙兰在哪里?拯民、拯坤可好?

蕙兰得知婆婆重病,恨不得立即飞到身边照顾。好在杨拯民能走路了,她立即动身去了北平。

在北平暂住的杨母见到二儿媳带着孙子平安归来,宛如吃了一剂特效药,病情瞬间好了一大半。

在蕙兰的精心照料下,她的病情很快便有了好转。就这样,一家人隐藏着身份过自己的日子,不知道外界发生了什么事,只能借助报纸打听消息。

一直到杨虎城坐镇西安,张蕙兰才带着祖孙三代人回到杨虎城身边。之后的一段时间,杨虎城和谢葆真住在新城公馆,杨母、蕙兰和孩子们居住在长巷公馆。

建国后张蕙兰收到噩耗

1936年,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事件和平解决后,杨母病了,杨虎城也在西安事变之后的复杂循环中引发了心脏病。

这时,谢葆真在北平治病,14岁的长子拯民正在北平读书,家里张罗事务的只有张蕙兰一人。她既要照顾丈夫,又要关心婆婆,无暇顾及亲生儿子拯仁的生活起居。

儿子患火杨虎城与长子拯民、长女拯坤合影猩红热好几天了,她一直不知道。结果,刚送进医院就断了气。这就是杨家为西安事变而献出的第一条生命——5岁男孩杨拯仁。

张蕙兰受到这一沉重打击,加之来自蒋介石的重重压力,她精神失常了。杨虎城心如刀绞,他因接到通知准备出国访问,加上行动受到限制,所以不能亲自带她去外地大医院诊治,只好眼睁睁地在等待中听天由命。

焦急之中,拯民和谢葆真闻讯从北平回到了西安,带着蕙兰去北京治病。临别前的那天晚上,蕙兰仍在精神错乱中,连句告别的话也不会说,傻呆呆地坐在椅子上。

看到这般情景,杨虎城流下了眼泪,当着儿子的面,他给她鞠躬致歉:“蕙兰呀,就这样走了,虎城对不住你呀!"

此后不几天,杨虎城带着谢葆直及7岁儿子拯中到达上海,登上了出国考察的航船,陷入了蒋介石精心编织的牢笼。从此,他再也没有和西安的家人见过面。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三天后,报纸上刊载了社会各界要求抗日的消息。杨拯民拿着报纸对母亲说:“看,全民抗战啦,我爹也该回来了!”

听了这些话,蕙兰突然奇迹般地醒过来了。就这样,蕙兰在长巷公馆居住了5年,之后便搬到红埠街。

1949 年4 月,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了南京,这一特大喜讯传至西安,张薰兰既喜又忧:喜的是老蒋的末日为期不远了;忧的是,不知亲人杨虎城今在何方?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好几次,她梦见老虎躺在血泊里。她没想到的是就在9月1日,杨虎城一家三人被杀,结束了宝贵的生命。

1949年11月30日,解放军解放重庆。就在第二天,重庆军民找到了杨虎城等烈士的遗体。12月26日,中国共产党给张蕙兰发来了唁电。

杨虎城等人牺牲的噩耗传到西安,长子杨拯民立刻到四川接灵柩去了。蕙兰经受不住如此打击,非愤得旧病复发。

她躺在床上,连续几天不能进食。等情况稍有好转,便拄着拐杖去西安城外选择墓地,并用社会各家募集来的钱买了七亩地。

为杨虎城等人举办丧事后,杨拯民夫妇来到玉门油矿任职,杨虎城的胞弟杨茂三也有工作在身,整个陵园续建任务便落在了张蕙兰一个人身上。

这座陵园起初名为“杨虎城陵园”,而从1950年到1956年的陵园管理和修缮工作都是由她一人完成的。

一直到西安事变20周年纪念日当天,她将陵园交给了长安县政府管理,从此,杨虎城被定为烈士,其陵园的名称则由“杨虎城陵园”正式由政府定名为“杨虎城烈士陵园”。

后来经政府拨款修缮,陵园面貌有了很大改观。1991年,这座陵园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如果不是张蕙兰买地而将诸位烈士同陵安葬,这个陵园的教育作用或许会缺少些什么,仅此而言,张蕙兰的胸怀和目光实在令人敬佩!

对于张蕙兰,西安的人民对她非常敬重,解放后接连几年被选为西安市人民代表。此外,党中央也对她关怀备至。

为了让她后半生有着落,邓颖超向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提议,让她在陕西省政协谋个一官半职,以便领到一份薪水。

就这样,张蕙兰先后被选为陕西省历届政协委员。国家领导人对她非常敬重,邓颖超多次托人带着礼物探望。

张蕙兰为了感谢中央领导和邓大姐的厚爱,还让儿子杨拯民带着家乡的临潼的柿子等土特产带进中南海。

1993年2月7日,张蕙兰病逝于西安,享年 88 岁,临终之前留下了一个遗愿,也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这一幕。

组织同意了张蕙兰的请求,其墓碑则立在杨虎城将军左侧,两个人永远相伴在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大荔县   西安事变   北平   陕西   西安   青岛   陵园   子女   妻子   母亲   消息   组织   孩子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