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华夏之拳


河西走廊,“河”即黄河,先秦古籍中的“江河”,专指长江与黄河。位于甘肃西北,黄河以西,简称“河西”,全长约1000公里,宽约30-120公里不等。西域方向,交通要道,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北有合黎山,北山,南靠祁连山,中间蜿蜒似走廊。俯瞰整个中国地图,其状,宛如中原伸向西北之劲拳,有力的守护青藏,西域和漠西。

居于此地的先民,据考证初为羌人,后有大月氏,乌孙,再者匈奴。祁连山,匈奴语,称天为“祁连”。终年积雪,下成绿洲,草原肥美,为匈奴绝佳马场;走廊中处,适宜农耕,又为匈奴珍贵粮仓(掠夺的汉人,为其耕作)。

西北和东北,自古为中原政权抵御游牧民族侵掠的战略方向。故秦汉倾尽国力,北伐匈奴,欲彻底解决西北边患。至汉武帝,霍去病击降匈奴,始收河西。《后汉书 西羌传》“武帝征伐四夷,开地广境,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乃度河湟,筑令居塞;初开河西,列置四郡,通道玉门,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四郡东西分为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继而,关内强制移民“实边”。

匈奴人,一路向西,哀号而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焉支山于走廊中地,山产红花,可用女子涂面,称作胭脂。)


汉时,河西走廊作用有三。第一,获取军马产地。第二,隔绝青藏高原羌人与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联系。第三,打通西域道路。

西晋末年至南北朝,五胡乱华,中原生灵涂炭,大量汉人逃亡南方和西北。悬外的河西,成为汉人之避风港。

隋唐一统,河西重回中原怀抱。

至清,左宗棠由此入西域,平定陕甘回乱,收复新疆。


历史分合,周而复始。作为重要的地理单元,河西走廊,苍劲之拳,时刻护卫着华夏大地。


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陈寅恪;《统一与分裂》葛剑雄;《中国的河山》史念海;《中古北方民族史探》;《透过地理看历史》李不白;《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韩茂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河西走廊   西域   河西   中原   黄河   游牧民族   华夏   汉人   匈奴   走廊   地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