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新视点 ‖ 王坤华作品:秋雨岭下行


【 作者简介:王坤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水利局选派干部,现为桃花潭镇乌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发表散文多篇 】

秋意融融,细雨濛濛。“十·一”小长假接近尾声,我才腾出空携妻子出来走走看看。

从老家厚岸村出发,车子沿着蜿蜒崎岖的山间公路,颠簸约半个多小时,便到达此行的目的地黄山区永丰乡岭下苏家古村落。

岭下苏家,是一个只有400多人的小村庄,坐落于黄山区西北部,和我的老家泾县厚岸毗邻,仅一山之隔,为与岭上苏家相区分而得名。巧合的是,清朝和民国时期,两个自然村分别出了一个“苏百万”的徽商巨贾。

岭下村,群山环抱,活水穿村,古树浓阴,风景秀丽,生态优美,是一处隐逸耕读的绝佳之地。

下了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座矗立于村口田野间的牌坊群,横向一字排开,古朴庄重,气势恢宏。五座牌坊,一座节烈坊,一座忠义坊,三座贞节坊,均建于清代中晚期。据说原牌坊群在陈村水库,也就是现在的太平湖。建成后,被淹没于水下,上世纪90年代,才从水下打捞上来,移建此处。

横向排列的牌坊群,总让人觉得有些别扭,如果是纵向排列,再从牌坊中间修一条石板路,人在其间穿行,可能观感要好得多。

村头外围,都是一些新建的徽派民居,鳞次栉比,参差地分布于一条宽约20米的小河两岸,依势而建,粉墙黛瓦,飞檐翘角,风格一致,虽非古建,却也赏心悦目;河上横跨着多座石板桥和石拱桥,河中流水潺潺,鹅鸭悠游觅食,追逐嬉戏,呈现在眼前的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动人情景。

信步前行,一幢幢古建筑逐渐呈现在眼前。目前,村中现存18幢明清时期的房屋。其中,拥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建于清光绪11年间的抗法英雄杜冠英的故居希范堂,始建于元末明初、重修于同治年间的苏氏宗祠继序堂和建于民国时期的海宁学舍,还有全国仅存的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元代石屋五福庙,以及徽派建筑群与育才小学遗址等众多文物胜迹。

走马观花,惊鸿一瞥,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苏氏宗祠和海宁学舍。苏氏宗祠位于村中心,前后三进,高大雄伟,飞檐层叠,翘角翻飞,五凤朝阳,马头高耸,雕梁画栋,菱形外墙镶嵌着精美的石雕,门楣悬挂着苏氏宗祠四个大字的匾额。宗祠内四水归堂,正厅悬挂“敬教兴学”匾额,柱子镶着“颖水家声远,眉山世泽长”的对联,道出了苏氏家族的渊源和重教兴学的传承,两边墙上绘有山水壁画和“忠、孝、节、义”四个大大的黒漆榜书,彰显了苏氏家族的家训家风。三进有石阶石栏和七块青石浮雕、六根石狮望柱,梁上木构件上雕刻着人物山水、亭台楼阁彩绘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海宁学舍依河而建,因楼主苏文开曾任浙江海宁知府,故此得名,当时供村中族人子孙在此就读,它是一幢中西合璧的三开间两层楼房,楼上楼下均用砖木砌筑隔间,雕有花格子门窗,大门上方有青石镌刻的“海宁学舍”匾额系当时的安徽省省长马振宪所书,文坛大师苏雪林少年时曾在此就读。

思今抚昔,感慨良多。岭下村是苏雪林的故乡,也是她长眠的地方,作为一个读书人,特别喜欢苏雪林的文字,特别敬仰文风昌盛的村落。

岭下苏氏一脉系北宋文学家苏辙后裔。小小村落却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可谓腾蛟起凤,人杰地灵,书香蕴藉,自古迄今孕育了一大批青史流芳的风流人物,清代浙江布政使苏式敬,抗法英雄杜冠英,徽商巨擘苏成美,人称苏百万,民国财政次长苏锡第,民国安徽省代省长苏宗辙,近现代文坛大师苏雪林等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芳踪已远,薪火相传,见贤思齐,激励后人。

岭下村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安徽省第一批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当地政府多年来,致力于保护古建筑,修缮重点古民居,恢复生态,治理环境,打造景点,取得明显成效。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部分古民居处于年久失修的状态,濒临倒塌,荒芜破败,还有就是许多古民居门前堆放着许多杂物,影响观瞻。

秋雨岭下行,思绪绕心头。上述这些问题,也是皖南一些古村落普遍存在的,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该抢修的要抢修,该整治的要整治,切实把传统古村落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使传统古村落真正成为看得见故乡、留得住乡愁的精神家园。

【 责任编辑:晓汤;摄影:坤华 】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泾县   牌坊   学舍   海宁   安徽省   宗祠   飞檐   匾额   青石   村落   秋雨   时代   作品   王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