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廷巴克图与杰内老城历史文化、简介,都在这里,建议收藏

它位于前者在马里中部尼日河北岸,后者在尼日河内三角洲最南端。前者始建于公元 11 世纪,后者始建于公元 8 世纪。 由泥土建成的清真寺和民居是西非泥塑建筑的典型代表。

1.漫谈廷巴克图与杰内

廷巴克图位于马里中部,又叫“通布图”,坐落在尼日河北岸、撒哈拉沙漠南缘,始建于 11 世纪末。据说,廷 巴克图是图阿雷格人建立的。图阿雷 格人是游牧民族,每年来往于阿鲁万 纳和尼日河沿岸之间。旱季他们南下 来到这里的一口水井旁安营扎寨,雨 季时北上。这口水井由一个叫布克图 的老妇人看守,图阿雷格人将这里称 作“廷——布克图”,意思是“布克图之地”。“廷巴克图”一词就是从这里演化而来的。

廷巴克图凭着良好的地理位置, 迅速发展,一度成为索宁人和上苏丹 人交换商品的中转站和非常繁荣的贸 易中心。14 世纪中叶起,又先后成为 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的主要都市。阿 斯吉亚王朝时期(公元 1493 年~1591 年),廷巴克图的发展达到顶峰,成为 著名的伊斯兰学术研究中心之一,与 开罗、巴格达和大马士革等城市齐名, 是伊斯兰学术中心之一。这里的建筑 体现了伊斯兰和阿拉伯文化的风格, 最著名的建筑是大清真寺。16 世纪末 期,摩洛哥人入侵,城市开始衰落。

杰内古城建立于公元 8 0 0 年左 右,毗邻撒哈拉和多雨的苏丹地区, 位于游牧地区和固定居住区的切换点 上。在古代,杰内是繁华的商业中心, 以光辉灿烂的伊斯兰文化和盛极一时 的摩尔式建筑闻名于伊斯兰世界和撒 哈拉以南的热带非洲地区。现在它是 一座富有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 它建造在尼日尔河流域一个防御性的 小岛上,从河边到有贸易往来的游牧 人城镇廷巴克图有 500 千米。碧绿的 巴尼河缓缓流过市区。市内沟渠纵 横,小桥卧波,流水潺潺,各式建筑 被掩映在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芒果 树、棕榈树、香蕉果丛中。鲜花繁茂、 芳草如茵,向人们展现出一派热带水乡泽国的城市景象。

于13世纪建立的马里帝国吞并了 一度曾以黄金出口贸易闻名于撒哈拉 地区、后被入侵的穆拉比特人征服的 加纳王国。从9世纪或10世纪开始,杰 内城在黄金贸易以及苏丹地区其他商 品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1世纪,从 穆拉比特王国分离出来的一部分移民 在当今城市的位置上建立了统治。 1300 年,由于国王皈依了伊斯兰教政 权,从而建立了伊斯兰教帝国。从此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原始的黑人文 化在这里发展起来。杰内城与了黑非 洲、马格里布以及欧洲之间都有贸易 往来。它和廷巴克图相互联系,并拥 有一支庞大的船队。同时,它也是伊 斯兰教的传播中心。15世纪和 16世纪 是杰内城的繁荣发展时期。16世纪末, 该帝国在外敌的不断入侵下衰败了。

杰内古城所在的小山丘位于没有 任何村庄的平原中部,处在尼日尔河 泛滥时也不能淹没的地方。大清真寺 占据了集市广场。宽窄不一的砂石街巷蜿蜒向两大广场延伸。占地 20万平 方米,由防护城墙围挡的 11个街区形成了自然的城市模式。杰内古城建筑 风格统一,是苏丹建筑艺术的代表。用灰泥涂抹的捣实黏土块是这些气候干 旱国家的常用建筑材料。画有装饰的 壁柱、护墙使建筑立面及其互不相连的通道精细别致。

2.廷巴克图的清真寺

第二个千年伊始,廷巴克图作为 驼骆商队的中转站,在西非屹立起来。 随着商贸的繁荣,它不断发展,并以伊斯兰学术研究中心享誉穆斯林世界。它 是一座大学城,吸引了远远近近的学 者。它的教学活动主要集中在清真寺。 这些清真寺向世人炫耀着财富,炫耀着 自己在穆斯林城市中佼佼者的地位。那 里的清真寺在土制建筑中即使算不上全 世界最好的,也绝对称得上是非洲最精致的榜样。

廷巴克图拥有三座黏土构成的清真寺,大清真寺最著名。大清真寺 始建于 1325 年, 经过多次扩建, 形成著名的伊斯 兰建筑群。大清 真寺包括三座内 院和两座宣礼塔, 其中一座宣礼塔 是市内最高建筑。

市区的另一 座著名建筑斯科尔 清真寺建于 14 世 纪末期。寺内也耸立着装饰精巧的宣 礼塔,祈祷大厅呈方形。16 世纪,这 里是伊斯兰教学者论道、深造的地方。 院内北侧的房屋是清真寺作为高等学府时的教学场所。

第三座大寺是西迪叶海亚寺,它 也十分重要。西迪叶海亚寺建于 1440 年前后,1939 年法国人又对其进行了 大规模的重建。它的建筑材料是一种 “石头”(其实是一种黏土,人们称之为 “廷巴克图石头”),因此它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土建清真寺。

虽然三座清真寺的平面图各有特 色,但有些方面是相同的。它们都具有 清真寺的基本特点:壁龛、尖塔 ,以 及一个门窗朝着院子的祈祷大殿。斯 科尔寺与大清真寺的建筑风格呈现 “萨赫勒式”的特点,即都具有泥撑墙 和平顶。两寺向外突出的固定式脚手 架也别具特色,它们专供人们每年攀 登上去维修,通常是往多层的尖塔上抹 泥。无论斯科尔寺还是大清真寺,它们 主要使用的材料是泥砖,既有用模具制 成的长方形砖,也有用手工粗制的管状 砖和半球形砖。一层层垒砖的是石匠, 虽然他们主要是与泥打交道,但当地人 还是叫他们“石匠”。奴隶制废除以前, 还有奴隶帮工,他们在工头的监视下用 柳条筐运送黏土、用葫芦运水。建塔的 时候,石匠们在泥砖砌的内芯上抹一层 保护泥,并用抹子抹得溜光。从原则上 讲,时不时的雨水会冲掉这一层保护 泥,但内芯仍然是完好无损。

廷巴克图位于萨赫勒 - 撒哈拉大 沙漠的边缘,这意味着上好的木材无 处可寻,必须从南边尼日尔河森林茂 密的地区进口。为了弥补这一点,当地 的棕榈树被广泛用于修建清真寺和民 居。房顶用棕榈树干修建,纵向立起的 柱子之间用姜果棕做横梁,横梁间狭 窄的空间搭上木头块。木头块上放置 姜果棕纤维织成的棕垫,然后再往棕 垫上铺一层到处都可取的泥土。平顶 上的积水通过房顶里安装的陶制或劈 开的姜果棕做的水槽排到下面的街上。 这些排水管道现在一般用波形铁皮或 砸平的废油桶制作。刺槐和其他可以 找到的木材也用来做成脚手架,并被 深深地嵌入土墙。好木材则用于一些 内部附件,如大门之类。

廷巴克图清真寺的风格是简洁。 它们没有其他穆斯林清真寺里常见的 装饰—没有瓦,没有雕梁画栋,没有 巨型吊灯,装饰的地方十分有限而且 非常朴素。模制泥砖可以砌成菱形图 案,如斯科尔寺的砌法;或者涂上一层 石膏再将图案雕刻上去,如大清真寺 的做法。与此相类似,尖塔的顶上可能 放置一个鸵鸟蛋,它是伊斯兰团结的 象征。但是,廷巴克图的土建清真寺真 正的美,是它们突出的撑墙、壁龛,以 及裸露在脚手架顶头的锥形尖塔上晒 干的大片平整的泥。

近年来,廷巴克图清真寺的重要 性得到认可。它们仍被作为穆斯林祈 祷和研究的场所。它们象征着当地的 特色,是当地人民的骄傲,也将继续 被关心和维护。廷巴克图清真寺在过 去几个世纪中的不断发展,正是通过 修缮与重建,才得以延续下去。

3.杰内大清真寺



杰内大清真寺坐落于杰内古城的中心广场。建于 1 4 世纪的杰内大 清真寺占地 6375 平方米、建筑面积 3025平方米。它最 大的特点是整座建 筑不见一砖一石, 除寺顶排水管和通 气孔采用陶瓷制作 外,其余部分皆由河泥和稻草的混合 材料构筑。寺内数百根坚固的四方形 泥柱支撑着沉重的殿顶,每根柱子底 基边长 1 米左右,殿顶有 100 多个直 径约10厘米的通气孔。面向繁华大街 的寺院正门主墙上有三座高耸的塔 楼,各塔楼间有泥柱相连。 杰内清真 寺结构新颖,色彩鲜明,样式独特,整 体风格带有萨赫勒式建筑和苏丹建筑 的影子。

4. 西非泥塑文化

廷巴克图和杰内两地同时拥有众用泥土和木材搭建而成的民用建筑和宗教建筑,人们将这些建筑归于西非的泥塑建筑文化。西非泥塑建筑广 泛分布于马里、多哥、尼日利亚等多个 国家和地区,以民居为主。在这些地 方,数户人家居住在一个硕大的方形 院落内,院墙以泥沙抹面,远远望去, 高于院墙的宅舍犹如一块块光面巨石。 这种院落通常只有一个大木门,上面 钉着粗大的铁钉,住家轮流承担保安和迎宾送客的职责。

现存的西非泥塑建筑之所以不同凡响,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使用的建筑材料是泥浆和稻草。如果不是看到 实物,那么习惯于生活在钢筋水泥丛 林之中自以为是的现代人恐怕很难建立起对泥塑建筑的信任,更难想像这 种极其缺乏稳定性的建筑材料能使建 筑矗立数世纪而不倒。泥塑建筑建起 来容易,维护起来却麻烦。每逢旱季, 当地人都要将搅拌好的稻草和泥浆涂 抹在泥塑建筑的外墙上。许多年下来, 这种全城出动的大规模维护活动已逐 渐从单纯的集体劳作演化为庆典仪式。 由此,古老的建筑物不仅得以代代相 传地保留下来,而且被各年代的修复 者注入了各自的时代气息,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巴克   马里   尼日尔   西非   穆斯林   伊斯兰   泥塑   清真寺   历史文化   建议   收藏   简介   建筑   世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