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人生未成熟,40岁的人生被煮熟

而立之年未自立

盛年已不再,岁月也不待人。朦朦胧胧仿佛梦境般就走过了而立之年,此时,意味着正式开启了自己的中年人生,回首一望,确实是梦一场。

四十岁,在古代被思想家孔子称之为“不惑之年”相传至今。实际的“不惑之年”不仅是40岁,它指的是这个年龄的阶段。当人生走到“不惑”时,有了很多经历,也想通了很多道理,更明辨了很多事情。

不惑之年意味着遇事不再被表象所迷惑,更多的是能通过事物的表象洞察到事物的底层,看到事物的本质。


这个年龄是人生的重大转折期,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于部分人而言,40岁已经意味着人生光阴行之已半,这个时期不光要应对生活带来的沉重负担,更多的人将会面临病弱老人的赡养、青春期子女的教育抚养,这个时期要更好的调整心态,去直面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扰。所以,不惑之年是让人细思极恐的。

人生本无常



我们终其都要历经生,老,病,最后都要直面那让人颤畏的死亡。其实不仅是我们,世间万物均是变幻消殒代谢交替,所以,宇宙之中没有永恒的事物。

那些我们感受到认为不变的事物,也并不意味着它是永恒的,浩瀚宇宙,最大的不变就是一直在变化,这本就是自然之道。世界是辩证的,我们所谓的不变,更多的是在不同观测角度下的各自立场表述,仅仅是事物的相对面而已。

然而,佛学言论生命有轮回,经查阅,虽能从文字中体现出生命轮回迹象,言论中修行高深者可投胎再世,但不携带前世的思维记忆,没有前世的记忆和思维,更不是同一具皮囊,外表和里子都不属前人,这样的转世太过于牵强,于理不通,更经不起推敲。

假定,轮回后携带前世记忆,坠地后,千里寻亲,对面的花白老头居然是自己的重孙,这个,这个……何其尴尬,这样的“轮回”实则只能当做自我慰藉,暂不说轮回只有修行高深之人才有可能,在我等俗人看来意义不大,不要也罢!佛法无上高深,本无意调侃,我心依旧保持敬畏!


人生不过三万天,不经意中,时间会将活蹦乱跳的我们一个个送到烟囱底下,此刻,你唤作青烟随风行千里,我起名白骨与地共婵娟,之后,你我在这个世界永久消逝,不再相见!如我们同龄,以古稀计算,待我们双鬓斑白,步履蹒跚,在历经30载,度过10000个日夜,将在2052年永久“躺平”。至此,世界已然不属于你我,再等数年,更不会有人记起这个世界你我曾来过。

悲催的人生,无常的人生无常!

对,人生无常才是有常!

无常就是所想不一定所成,就是我们有可能迎接不了2052年的日出,更看不到那2052落霞的夕阳。细想人生真的很短,短到只要你敢想,毫秒之间就能到头,此时,在脑海中,是不是看到了年迈的你在向自己挥手?

想起一首向天再借五百年的歌,不知老天是否出借给他,如果没出借也只能认命。紫霞仙子在大话西游中她用那如天籁般美妙的声音告诉过我们,上天安排的,最大嘛!是老大就不能惹,因为压根我们就惹不起!

生命是由不确定的时间组成



岁月不让添加数量,我们在当下增加质量,此时,俗话这个老头站出来应景: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唯有当下快乐在心头.......

增加质量才能让这无常的余生更充盈,让自己活得更通透。不这样,我们如何才能对得起自己那数十亿分之一概率得来的狗屎运,还有这狗屎运赋予我们,但我们不能狗屎的余生。

当代诗人余光中说: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这句话非常正确,只是有必要给时间加上“未知”这个词。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未知的时间!

未知的时间?

对!当然是未知的时间,你当真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炊烟袅袅?不能吧。

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哪天就成了你唤青烟,我叫白骨了!当我们面对这样的“无常”,我们只有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才能更好地活在当下,才能不负时间为x的余生!

只要是傻子还比你傻,我们就应该能认同“时间就是生命”这几个字。此名言出自才高八斗的鲁迅先生,他更指出无端空耗时间,就是浪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此时,我想了很久,为什么浪费生命还有他人的份儿?应该是有人无聊就跑去唠嗑,顺带就耗费了别人的生命,这样的话,此人不光是无聊,更是无趣。我们要敬而远之,因为此人来消耗你的时间,就是来要你命的。类似“新冠”传播的方式

他人无端消耗你的时间是无趣,那自我消耗算不算无知?在自己欲望的驱使下,我们自己消耗的时间是前者数倍!

人的欲望有两重境界。便于划分,我们暂且把它分别为低级的和高级的。低级欲望简单易得,它就像网上流传和吃生活的苦一样,只要用最舒服的姿势躺下或盘起腿儿,通过无尽的遐想,尽情地放纵自己,就可以换来各式各样的自我满足。

且看,下边都是低级欲望的代表

1、无所事事,沉溺游戏,赌博,不能自拔;

2 、刷短视频、娱乐八卦、笑话情段子不能自控;

3、暴饮暴食、花天酒地,美其名曰追求物质享受生活;

4 、整日对本就自然美的脸庞不断装修,还美名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终日掩耳盗铃,改装的连亲妈都难辨自己。通过百度查询,顺带普及爱美之心,它是指人人都喜欢真正美的东西,比如内在美、艺术美、风景美,唯“装修工程的外观美”不在内)

5、通过不断地购物,管它有没有用只要便宜我就下单,商家只是便宜没说白给呀,有专家说了这是病,要重视起来,早治早好。

以上只为陈述表达,无意针对任何看官,人无完人,如不慎中弹,致歉在先!

请深思,这样低级的纵欲,算不算看似毫无问题的“堕落”?时间就这样一秒、一分、一小时、一天、一年........,生命就这样一秒、一分、一小时、一年的减少。

可怕的远远不止这些,低级的纵欲堪比新冠病毒的威力,它还能变异,会传染!脑补这样一个画面:当沉溺在刷视频,玩手机,打游戏不能自拔的时候,身边的人,孩子在干什么,……有没有画面感?这样下去,近视眼,影响骨骼发育,影响学习,影响沟通......它变异了。人

事物均有两面性,你选哪一面?

当我们真正去正面深度思考这样的问题时,罪魁祸首很快就能找到,它就是我们的认知,因为认知决定你的思维,思维决定你的习惯、习惯决定你的行为,行为最终决定你的命运。!

请您认真思考问题:你是否认为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影响?如果有,是正面的多还是负面的多?

像更多的金钱,名声,权利,自由等这些属于高级欲望,拥有这些欲望需要通过律己才能实现。也就是所有的优秀背后,都有着我们看不见的苦行僧般的自律!人因为自律而优秀,一个人自律的程度,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

当我们在对一件事情做出判断时,依靠的就是自己的认知,此时,我们认知的版本肯定是越新越好,才能更快,更正确的帮助我们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提升自己的认知,是摆脱各种烦恼的最有效方法,因为庸人自扰妥妥的就是钻了无知的圈套。也只有提升自己的认知才算成长,做事才不会南辕北辙。

如果你从未想过年薪100万,那么它应该也不会轻易地跳到你的腰包,因为我们的脑袋更直接决定了自己的口袋!人之初,不仅善

世界是相对的,也就是世界是辩证存在的。那些凡是让你当时感到爽的东西,事后一定会让你身受其痛。那么凡是让你前面感到痛苦的东西,一定也会在后面让你有所成就。所有让你变得优秀的事物必定都是反人性的。


因为最初的我们是无知的,婴儿会伸手去拿不属于他的东西,是因为他压根就不知道东西不属于他;最初的人性也不是高尚的,因为最基础的人性只是为了生存和繁衍,生存和繁衍就会有自私,过了头的自私就属于贪婪,这就是原始的人性。

所以,道德上的谴责和法律的制约都是为过了头的人性准备的,还有,高尚的品格也都是后期环境的成就,因为优秀从来不是天生的。

一万换一亿是赚还是亏?


有个“10000小时定律”,在特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直接管它叫“术业有专攻”,它的本意是一个人从事某个行业,只要坚持达到10000小时后,一定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这里指的10000小时并不是无效的重复做功,无效重复就是1乘以无限,其结果是不会发生变化。简单理解就是在时间的累积下,高标准地修炼出自己的技能。

我们要先让自己有价值,让自己值钱了,然后才能换取对等的价值。也就是想要接瓷器活,先让自己成为金刚钻。如果你想挣一个亿,那么就先想办法让自己配得上。

道理装到满,仍旧过不好



一个人要想成功挑战人生巅峰,就要在正确的方向上持续不断地付出努力!这段话顺带也回答了一个很普遍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道理我都懂,可就是过不好一生!圣人王阳明在400多年前也用“知行合一”回答过这样的问题,他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即便是我们知道了很多事物,很多道理,也只是处在知的阶段,“知”需要配合准确的“行”才能有所建树,道理只是道理,知道的再多也只是知道,必须要有“行”的加持,”做到知行合一,才是打开人生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你的位置在哪里?



我们的人性本身就是责人太严,责己太宽,目光时刻都在瞅向别人,发觉别人的错误简直是轻而易举,可同样的问题换成自己就看不到了,人越无知,就越倾向这样的状态,性格就会越双标,也就越固执,也就越自我。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是提升自己的最好方法。发现别人的无知,简单到睁开眼就能一目了然。可是发现自己的无知,就要进行反思,这就需要将观察别人的“好眼力”转移到自己身上,坦然面对自己,只有时常做到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我们才能不断成长,而不仅仅是长大,

孔老夫子也提出要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要我们不断对视自己的内心来反省。当一个人越无知,就会越固执,做事就越会绝对,那是不是知道得越多就不无知了,但结果是恰恰相反的。世界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所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有很多人初学三年天下无敌,再学三年怀疑人生,就是知道得越多,才发现自己知道得太少。懂得越多,人就越谦虚,就越善于倾听。我们看到那些诗书满腹,才华出众之人,像董卿,李彦宏,还有教育人员,老师,教授等拥有很独特的气质,既儒雅又谦卑。这些自带的光环都是自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如海明威说的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便是生命。


在生活中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换一个思维角度,有时问题无需处理自然解决了

现实中,天底下所有父母都在竭尽全力将最好的给予孩子。“最好的”可不仅是物质上的最高满足,还包括知识、能力,理想跟信念的培养、以及对孩子正确的人生引导。

对于孩子玩手机上瘾这件事,我们要有个正确的认知,因为作为父母,我们更多的是需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如不以为然,枉为人父母,实为恬不知耻!


你到底是贫穷还是富有?



如果发现别人的错误后还能包容相处,就需要很大的智慧,在这里引用智慧一词而不用聪明,其原因是聪明只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而智慧在能力之上,是更高的一种自我意识境界。

跟无知和谐相处需要屏蔽“自我”,因为只有“无我”,才会没有“我执”,才能远离生活中的各种执念,远离各种痛苦!拥有“利他”之心,“利他”就是要有同理心,共情力,只要你有社交就应该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因为最好的“利他”才是“利己”。

对方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你发出什么样的信号就能折射回来什么样的结果,我们善待他人,他人同样会善待我们,所以成就他人就是成就我们自己。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关系其实都是利益的交换,沟通往来也就是价值互换的过程,当然,这个“利益”不光指的是金钱。

工作和薪酬之间更是价值的互换,你能提供多少价值,就能换取多少薪酬,它们之间的逻辑是因为你的能力高,提供的价值就高,回馈必然也就高。如果一味地只是“我要”,不能提供出“我能给”,在本质交换原则下,人人都会对你敬而远之。

穷困潦倒波折,有人会认为是社会太黑暗,是命运不公平,这样的场景除了实属可怜,让人怜悯之外,更多的应该放下抱怨反观自己的内心,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如果仅做一个抱怨者,怨天尤人,潜意识就会给出很多理由证明自己是对的,潜意识是意识会上的层面,所以我们是不自知的,长久以往,就会成为满肚子负能量的“怨妇型”人格。

还有一个奇怪的事实,越富有的人不但“不躺平”,反而他们比穷人更努力,他们会在忙碌之中抽时间学习各种课程和培训来提升自己。透过这个现象可以看出,穷不完全是穷在“身”,更多的是穷在“志”,穷在“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人生   不惑之年   低级   无常   煮熟   认知   无知   事物   道理   生命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