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的大宋被僻居荒隅的“弹丸之国”西夏连连击败,败得十分惨烈

西夏,中国历史上由西北地区党项人建立的一个王朝,称为邦泥定国或大白皋国。因为它在西北,所以史称西夏。

在唐朝末期,党项拓跋首领李思恭因平定黄巢起义有功,被封为夏州节度使,封"夏国公", "夏"的国号即来源于此。

宋仁宗1038年十月,西夏元昊建国称帝,两年后,西夏正式向宋边境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在东起麟府,西至仪秦的二千余里的边境线上,宋夏双方进行了一场触目惊心的恶战。

与宋朝相比,西夏并不是大国。论土地,它不如宋广;论人口,它不如宋多;论物产,它不如宋富;论军队,它不如宋多,但为何堂堂的大宋朝竟然被僻居荒隅的“弹丸之国”西夏连连击败,败得十分惨烈?

虽然宋朝是一个超级经济大国,人多地广,物产丰富,但收入虽多,支出更多,国库依旧空虚。“冗官、冗兵、冗费”是宋朝的顽疾,冗官问题由来已久,从宋真宗时就已突显,仁宗时官员数量达到了一万七千三百余人,开支巨大。除去冗官的开支外,冗费也是一大侈耗,皇室侈靡生活的耗费,数千名罢退大臣的安置费用,还有天下寺观僧道的费用等等,都是宋王朝的沉重负担。而最可怕的还是得数“冗兵”,宋仁宗时全国军队总数高达一百二十五万九千,养一兵一年需钱七十贯,一年下来需要一百余万贯。“冗官、冗兵、冗费”导致了宋王朝走向了长期的“积贫”,国家财政经常入不敷出,年年短亏。

宋朝在“养兵”上耗钱虽高达全国收入的六分之五或十分之八,但是,真正将钱花到实际的国防建设中却十分可怜。既有统治者认为边患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内部的反抗,因此,宋政府一直把镇压农民的反抗和士兵的暴动放在第一位,对于国防建设往往极不重视。另外,宋军将帅们吃军额之风太甚,宋军队一直严重存在着编制不满员的现象,养兵之费完全进入将帅们的腰包,而国家则照常支出。所以说宋朝养兵虽耗资不少,但是真正投入到国防建设中来的却不多。为了节省军费开支,宋朝竟将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大批裁损;为图造价便宜;在宋夏交战时;甚至用厚纸甲去代替铁甲。

西夏统一河西后,除了一部分沙漠外,它控制了甘凉、兴灵、横山三大农牧业区,不论是农业和畜牧业都是比较发达的,同时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特别是三十年的和平生产给西夏带来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元昊时期,一方面学习宋制,另一方面按照党项本民族的状况和习俗进行改革,,不仅制度完备,且人人奋发,整个国家展现出一个生气勃勃的政治局面。

而且西夏统治者意识到自己的经济条件与宋朝相比并不是很优越的,因此,在元昊建国以后,一直保持着“忠实为先,战斗为事”的建制方针,国家机构精简,国风民俗淳朴,官员不食俸禄,,战士自备刍粮,官僚机构和军队都没有给国家造成多大的负担。这样,国家就可以将更多的财物投入到国防建设中来。

除了政治经济因素外,双方的军事对比也是高低立现。

宋军队数量虽然不少,但投入到宋夏战场上的军队却不多。以三十万军队防守东西二千余里的宋夏边防线,沿线有二十四个州,近二百个城寨,所以,实际到每一据点的守兵就很少了。而西夏在宋夏边境屯军十万,人数虽处劣势但攻宋往往是聚数路之兵攻宋一路,进攻军队的数量往往高出防守军队的数倍以上,所以欧阳修才说:“吾兵虽众,不得不分;所分既多,不得不寡;彼众虽寡,聚之为多;以彼之多,击吾之寡,不得不败也。”

宋朝最犯忌武人权重,为了限制边镇将帅的权力,往往作战方略阵图一般由皇帝制定,边帅并不能独立自主地指挥战斗,身为统帅只能按照皇帝的命令行事。为了监督边帅,皇帝还要派出内臣出任监军。这些监军不懂军事,却有权干涉边将的军事行动,常常出现坐失战机,甚至大官怕死,小官送死的现象,既不利于鼓动士兵们勇敢作战,又不能培养将官们身先士卒的作风。这些军事制度中的弊病,严重地削弱了宋军的战斗力。

与宋军相反,西夏统兵将帅是有独立自主的指挥权。西夏皇帝与将帅酋豪之间关系密切,作战计划是大家在一起打猎时商订;出战之前,要歃血盟誓来表示团结一致,英勇杀敌的决心。这虽然是一些比较原始的军事制度,但在实际战斗中却显示了良好的效果。西夏军队作战不以官位高低为先后,多勇于冲锋陷阵,从皇帝到将帅,无一不是英勇杀敌的先锋。

对比,宋朝与西夏在经济军事上的差别,我们可以领悟出为什么西夏能屡次击败宋军的道理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西夏   王朝   弹丸   国防建设   将帅   作战   宋朝   惨烈   军队   皇帝   国家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