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酱油事件:口碑是建立在产品质量上的

爆炸!海天酱油陷入“中外双标”的舆论旋涡中。

本次的舆论危机事发于9月末,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自己买的海天酱油。在对比国内外产品的成分差异中,网友发现,在日本销售的海天酱油除了水、大豆、小麦以及食盐、砂糖之外,并无其他添加成分;而在国内的海天酱油还添加了焦糖色、苯甲酸钠、三氯蔗糖等添加剂。

网友们愤怒于海天味业对国内外消费者的“双标”,同时有人指出苯甲酸钠为防腐剂,这进一步引发无数网友对酱油生产过程和食品安全的担忧。这是真相吗?

“生命线”出现了问题

海天味业是中国第一大酱油集团,也是海天味业的支柱性产业。仅酱油一项收入就占海天味业总营收的65%。可以说,酱油是海天味业的生命线。一旦海天味业的酱油口碑被打垮,几乎无可避免地会对海天味业造成致命性打击。截至9月30日收盘,海天味业股价为82.82元/股,今年已累计下跌12.6%,总市值3837亿元。对比中炬高新、千禾味业,其市值仅为250.4亿元和144.5亿元。

9月30日、10月4日,海天味业连续发文自辩,希望消费者不要听信谣言,对于国内外消费者品牌更无“双标”之说。

问题一:添加剂问题

有媒体注意到,海天味业确实在国内推出了0添加系列、有机酱油系列等产品,在京东商城上,海天0金标生抽酱油,1.28L*2瓶组合售价为29.9元,价格高于普通酱油。

由此可见,海天味业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添加添加剂,一些高端酱油是0添加的,但这类产品价格比较高,限制了普通消费者。

问题二:虚假宣传

海天酱油在对外宣传中一直以“两百年古法酿造,晒足180天”来强调自身为酿造酱油。在网上流传的海天酱油的宣传片也处处显露天然和酿晒。

从海天味业的严正声明中,海天味业是承认添加了添加剂的,虽然是在国家标准范围之内,但添加了添加剂的酱油还能否称得上是自然酿造的酱油?即便添加了微量的添加剂那也不是100%的酿造酱油。据悉在台湾、香港市场相应的产品都是有标注的,而海天酱油在已经添加了添加剂的情况下依然以酿造酱油自居,也被质疑为涉嫌欺诈消费者。

“双标”的海天酱油

砸广告是海天味业营销的其中一种方式,舍得砸钱搞定经销商,把渠道做到极致,真正做到“有人烟处,必有海天”,这才是海天味业能够如此赚钱的关键。

正因为如此,到2021年年末,海天味业的经销商数量达7430家,省市已经100%覆盖,县城覆盖率也高达90%以上。同期竞争对手千禾味业的经销商数量为1899家,中炬高新为1748家,均不及海天味业的三分之一。

据新京报报道,2016年至2021年,海天味业的广告费依次约为3.31亿元、4.54亿元、5.06亿元、4.65亿元、4.86亿元、4.53亿元。6年花了近27亿广告费。

同时,财报显示2021年,海天味业加大线上渠道的投入后,营业成本同比增加134.71%,高于营收增速,更明显的是毛利率从2020年的50.53%骤降至2021年的37.31%,低于线下渠道的毛利率,由此可见,海天味业正用砸钱和“返利”的方式来开拓线上渠道,通过增加成本来推动线上渠道,势必增加了海天的运营成本,容易造成“增收不增利”的尴尬。

而这些年,海天味业屡陷舆论危机。海天酱油多次被爆出有生虫、生蛆的情况。

海天酱油还会重获消费者信任吗?

中国人厨房里讲究个“柴米油盐酱醋茶”,酱油几乎是每个中国人,每天都要吃的调味料,直接关系到14亿中国人的饮食健康安全。在酱油上打歪主意,那必然会遭到14亿中国消费者的反噬。任何一家食品企业想要在中国市场上持续深耕,就绝不能在食品安全上,耍小聪明,最终的结果也必然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世华教育科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姜岚昕老师在世华精品课程《战略执行系统》中讲到:没有战略引领下的商业模式,赚钱越多越快、潜伏的灾难可能就越大!就像海天酱油,6年期间,在广告上砸了27亿,却忽略了商业模式是以战略为引领。

食品安全和舆论危机依然是悬在海天味业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对于企业而言,口碑是建立在产品质量上的,而非是宣传出来的。“硬刚”消费者的海天酱油,以后还会重获消费者信任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酱油   毛利率   广告费   食品安全   添加剂   舆论   口碑   产品质量   渠道   消费者   事件   网友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