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中国To B的IT行业的新格局

中国To B市场的IT行业正在形成新的格局,一方面本土的诸多巨头进场,另外一方面近年来有着很多美国成功的案例,相信新的格局很可能将在未来的几年形成。在新的格局下,作为咨询顾问、解决方案专家、苦苦的IT男在其中会是什么角色,你会是一个赢家么,还是成为输家。

本文全文较长,完整阅读预计需要15分钟,分别对国内和国外的To B市场的一些IT玩家做一些介绍,重点是商业模式的说明,最后我们做一个简要的中美IT市场的对比,以及对我们个人的启示。 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一、一片混战的国内的To B市场

  1. 中国To B市场的一些玩家和玩法
  2. 风头正盛的飞书
  3. 华为云、阿里云的例子
  4. 协同领域的老玩家-泛微
  5. 中国的To B市场玩家的小结

二、美国的IT市场整体情况

  1. 高估值有前途的美国Sass行业
  2. 美国SaaS公司的整体说明
  3. 协同领域的公司:Slack
  4. 电子签公司:DocuSign
  5. SRM公司:Coupa

三、小结

  1. 中美对比
  2. 对个人的启示

一、一片混战的国内的ToB市场

近些年来,中国的To B的IT市场有着从未有过的热闹,有着各种类型的玩家,从中可以看得出这份热闹:

原本中国To B市场,除了卖硬件和卖人头的,单纯做IT产品和IT服务(咨询交付)的传统玩家,规模都不算太大,如汉得、赛意、泛微这几家上市公司,年销售额都不足30亿,用友规模大一点,不到100亿。 看上去不大的一个市场,为何现在能让甲方下场去做乙方,让赚钱无数的互联网巨头下场,可想而知这背后的巨大的吸引力。 互联网巨头入场的背后的有二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To C流量见顶,另外一方面是To B市场一片蓝海,随便一个小细分可能就是百亿的机遇。

在美国,诞生了多个千亿美金级别和几百个百亿美金级别的To B公司,这些公司中有主要做产品的,如Oracle、Salesforce、Ariba,有主要做IT咨询服务的,如埃森哲、IBM等。新的趋势是近年来云计算、Sass的兴起,每年都有很多Sass公司在美股上市,钱赚翻了。

小知识,埃森哲的市值(1900亿美元)比SAP(1200亿美元)、Oracle都高。

作为一直做乙方的我,某种程度上挺希望甲方、互联网巨头下场的,希望能够造就一种站着把钱赚了的感觉,从苦逼的乙方,到受人尊敬的乙方。 同时这些巨头财大气粗,非常开得起工资。顾问的华丽转身就靠这些公司,年薪百万不再是梦。

1、中国To B市场的一些玩家和玩法

中国的To B市场的玩家大家应该比较熟悉,比如钉钉、企业微信、用友、金蝶、泛微等等。由于大家比较熟悉,下文中简单选择几个玩家就其商业模式做简要的介绍。 2、飞书 互联网公司中,阿里最早入场进军To B市场、腾讯在最近2年也在加大To B市场的投入,比如招募了很多咨询公司、产品公司(如SAP)的人。 最近风头比较盛的是飞书,飞书是国内最有钱的公司之一“字节跳动(抖音母公司)“旗下的To B产品,2020年推出,当时主打企业协同(飞书Office),与钉钉、企业微信有点类似,但不如钉钉有名,用户数量比钉钉也少不少。 最近它很火的原因有二方面: 一方面它在当下部分互联网公司裁员的时候,它反向操作,要招聘上千人,招聘的人非常的杂,比如

另外一方面,在刚刚过去的5月份,飞书正式推出一个新的大版本,叫做飞书People,相当于进入了HR领域,飞书围绕“人、目标、信息”的组织三要素,同时推出(整合)飞书招聘、飞书绩效、飞书知识库等多款产品。字节跳动副总裁谢欣表示,飞书承载了先进企业的管理最佳实践,不仅是一款提升协同效率的工具,更是为提升组织而打造的工具,将在知识经济时代帮助更多企业成为更有竞争力的组织。 先进组织+最佳实践,还不快来选择飞书。 我并没有深入用过飞书,据说飞书的一些功能(多维表格、沟通、文档等)还不错,比如下面的一些文章从各个角度介绍了飞书。

今天我的这篇文章不是评价飞书会不会成功,与飞书一样,中国的To B公司如腾讯、华为、阿里都在To B市场攻城略地,商业上看上去好像也不能说不成功,但是从商业模式上来看,中国的ToB公司总是让人看不懂:看不清主业(战略方向)究竟是做产品,是做云Sass,还是做平台,又或者是做咨询实施,又或者本质是卖硬件。 以飞书为例,它是一个综合体(平台+多产品线+咨询和实施)

尽管飞书的产品目前评价还不错,但这种综合体的模式会成功么?

3、华为云、阿里云

华为、阿里云看上去非常高科技,里面的员工薪水很高,但是一样搞不懂主业是什么,或者说核心方向究竟是什么,接的项目都是听上去非常高级的项目,比如智慧大脑,智慧城市、智慧公安,另外一方感觉啥都能做,硬件、软件、系统集成等等,但根据文章785 亿大蛋糕:阿里云288亿、腾讯云 87亿、华为云 85亿、天翼云 70亿、亚马逊 58亿、其他197亿中的报道,会发现阿里、腾讯、华为云80%以上的收入都是Iass(基础设施云)的收入,所以核心竞争力难道是硬件能力和平台?当然亚马逊的主业也是Iass,Iass还是挺有技术含量的。

4、协同领域的老玩家-泛微

协同领域(OA)有三个老玩家:泛微、致远、蓝凌,这几家公司工作中经常接触到,客户数量还是挺多的。 以泛微为例,该公司的商业模式如下:

所以,泛微也是一个平台公司(OA)+多产品公司(费用、SRM等)+实施交付的本土综合型公司。该公司是上市公司,2021财年的收入为20亿,利润为3个亿,但当前的市值仅为35亿。 除了泛微以外,无论是国内本土的IT上市公司汉得、赛意等,还是新玩家 美云数智、树根互联等等,你会发现目前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大部分有平台,有多个产品线,同时产品和实施服务也是一肩挑。

5、中国的To B市场玩家的小结

1、国际化程度极度低 实体经济、制造业有很多公司走出国门了,比如海康威视、大疆、华为等等。 连游戏行业甚至都走出国门了,有家叫米哈游的公司去年的收入达到了300亿,其2020年出品的游戏《原神》风靡全球,并且其核心市场除了中国外,更多的是美国、日本、韩国等游戏强国,让国内玩游戏的玩家很自豪,老外为了玩游戏有时还得学习中文的发音,商业上也很成功,成为世界游戏史上首年销售额最高的游戏。 《原神》中以京剧为背景的“神女劈观”是游戏中的高潮场景,让人赞叹不已,曲高未必人不识,自有知音和清词,真没想到中国人除了王者荣耀这种虽然很流行,但主要靠买皮肤的游戏,还可以做出如此高水准的游戏。

但在IT领域,基本没有走出国门的情况,更别说国际化成功的案例,甚至可以说连失败的经验都不多,让我们这些做IT的人无比羞愧,再不努力奋发图强,我们这一代人就没机会了。让人怀疑这一领域的差异是不是比半导体行业差距还大。

2、整体规模目前看还都不算大。 这一点上文已经说到,过百亿规模的公司聊聊无几。 3、大多是综合体 这些公司大多是既有平台,又有各类产品,还有服务(咨询和实施)。 这种情况,有点相当于万达这家公司自己开万达商场、对外招商,还自己出售各种万达牌的产品(如万达衣服、万达餐饮、万达珠宝),并且这些产品中很多还是万达自己生产制造的,万达还提供售后服务。 4、互相之间的业务重叠非常的多。 业务重叠度高,互相的手伸到对方的“领域”,导致竞争有时非常激烈,很多时候低价带来的是低水平的竞争。

二、美国的To B的IT市场

美国IT市场的格局基本还是比较简单清晰的,做IT产品的公司与做咨询、实施等服务的公司基本不会混淆。

1、高估值有前途的美国Sass行业

近些年来,全球IT市场的主要格局没有大的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Sass公司的兴起 一份研究机构的报告显示在过去的十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云相关的公司回报率达到了1242.5%的增长,也就是十二倍的增长,是同期纳斯达克的平均水平的四倍。 不仅过去快速发展,预计未来也快速发展,根据预测到2030年,SaaS的市场份额从目前占企业软件领域的30%到2030年的80%,整个SaaS行业将会产生7800亿美金的年销售收入。 表现出来的就是最近几年每年都有10家左右的Sass公司上市,包括CRM、办公套件、企业通讯、数据存储等各种类型。 传统的上市企业的估值是按照年利润来进行估值,这一指标称之为市盈率,一般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的市值是利润的10倍~20倍,如果是科创板,市盈率会高不少。 假设某家传统制造业上市公司销售额20个亿,利润1.5个亿,市盈率20倍,则市值为30个亿。

Sass公司不按照市盈率来进行估值,原因是Sass的高利润率,长期来看其边际成本是非常低的,结合Sass公司的高增长性,最终可以将销售额等同于利润来看待,所以目前Sass行业的估值是按照销售额来进行的,这一指标称之为市销率,在美股Sass板块出现了很多市销盈率超过15倍的公司。 示例:美的是制造业中的一家优秀的上市公司,年销售额3000多亿,利润在300亿左右。但由于该公司属于传统行业,资本市场给与的市盈率在12左右,因此目前市值3600亿。假设美的是一家Sass公司,市值将很可能达到36000亿,直接增长10倍。 我整理了企业服务领域的六家Sass公司,这六家公司按照市值排名分别是Salesforce、ServiceNow、Workday、Slack、Docusign、Coupa。

下文中,对这六家公司做一个整体的介绍,然后对其中的公司做介绍,由于前三家公司(Salesforce、ServiceNow、Workday)大部分咨询顾问应该比较了解,因此重点对后面三家公司做一些介绍。

2、美国SaaS公司的整体说明

这些公司的共同点如下

充分证明了在新经济时代,美国还是全球的第一强国,日本、欧洲都废了,并且废的不是一点点。

所有的六家公司的核心产品都非常少,大部分就只有一款产品,而且功能有时非常简单,比如Docusign主要就是电子签名的功能。

生态圈分为供应端和销售端,供应端是围绕自己公司的产品,搭建Pass平台(或其他合作形式),然后平台有很多ISV入驻,销售端是指与其他公司合作,通过其他公司共同完整服务 这六家公司中有些公司重点打造下游生态圈,有些是重点打造下上游生态圈,有些是上下游同步打造。

由于都是美国的公司,天生具备英语优势,又在一个很好的环境,国际化客户和人才都很多,所以这些公司都是全球化运营。

做软件的公司一直有一个疑问是自己的目标客户是谁?作为初创企业是做大型客户,还是中小型客户,以及是否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设置不同版本的产品。 可以看到这些Sass中,有些是一开始就描述大型客户,有些可能初始的目标是针对中小客户,但最终都会包括大型客户,因为大型客户才是企业市场的主力付费客户,忠诚度也更高。

3、协同软件Slack

Slack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企业级通讯、协同软件之一,从2013年雏形诞生,到2014年产品上线,随后仅用一年时间估值就突破20亿美元;2019年登陆纽交所后,上市当日市值达到195亿美金;2020年被Salesforce以277亿美元收购,成为SaaS领域最大的一笔收购案例。据了解,这也是Slack2021年预估收入的25倍。 Slack的本质是一款员工协同的生产力工具,直接的竞争对手是微软的Teams,Teams是在Slack之后推出的,但现在对Slack的威胁不小,日活已经超过了Slack。 Slack呈现如下的几个特点:

1、有聚焦的产品能力。 Slack只做了聊天、文件分享和视频会议三个基础协同能力,其中最核心的是聊天、沟通功能,该功能可以理解成是一款“微信+邮件”的工作替代品。 在Slack之前已经出现了诸如Skype、Dropbox、SMS等企业聊天工具,Slack依靠“更简单、更愉快、更高效的”的原则成为企业聊天工具的霸主。 比如Slack有着更好的聊天组织方式:

聊天工具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级别看上去简单,但由于是非常高频的日常操作,所以在这个领域陆续诞生了不少的玩家,这些玩家有些成为巨无霸,比如微信,有些早已消失在人海中,比方曾经微软的MSN。

2、成熟的协同生态 Slack内置对多种企业级Saas软件的API接口,将分散的沟通方式聚集到一个地方,Slack应用程序目录中列出了包含Webex、Zoom、Dropbox、GoogleDrive、GitHub在内的1500多个第三方应用程序。

3、目标客户类型 从产品的角度,就是一套产品,面向所有客户。 其收费模式是按照账户收费,有四种账户类型,最便宜的是免费版本,适用于小型团队的协作,收费的账户每个付费账户的价格在每个月6-15美元不等。

4、电子签公司:DocuSign

DocuSign是提供单一电子签名这一产品的公司,主要收入为Sass模式(订阅费用),2003年成立,目前销售额140亿,连续亏损多年,最近四年的亏损额为-4.26亿美元、-2.08亿美元、-2.43亿美元及-0.7亿美元,总体利润呈现逐年减亏的趋势。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SaaS的生意随着规模增长,边际成本递减趋零,也是为何中国互联网巨头看上这一市场的原因,一个小小的电子签名可以有140亿的销售额,市值上千亿。

这家公司有如下的几个特点:

1、非常非常聚焦,就做电子签名

DocuSign的核心功能是电子签名,可以分为理解该公司整个产品主要就是三个功能步骤:Send(发送)、Sign(签字)、Store(存储)三步 第一步:Send(发送) 选中需要签名的文件,填写收件人的邮件地址,拖动工具栏中的标识到文件的特定位置,提醒收件人在哪里需要签名,或者是其他需要填写的信息,然后点击“Send”即发送。 第二步:Send(发送) 收件人在收到邮件之后,即便他没有DocuSign账号也可以签名,邮件中的链接地址可以让他在DocuSign的界面上完成签字,既可以选择推荐的几款签名,也可以自己创建个性签名,点击确认便完成签名。 第三步:Save(保存) 收件人和发件人可以随时随地通过DocuSign的账号查阅签署的文件,或者把它们打印出来保存。 可以看出来DocuSign的产品非常轻量级,是最典型的一招鲜的例子。

2、选择了一个正确的起点

如果购买过房子的人,一定对买套房子需要签多少字很有感触。买房签字的过程,整个过程本质也是Send、Sign和Save,签字方需要配备打印机、扫描仪、档案袋,然后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文件(Send),然后让相关方签字(Sign),签好字的文件为了保存,一方面需要档案袋(Save),还需要扫描仪实现电子文件的保存(Save) DocuSign创始人的创业经历非常有趣,他原本是做准备做一个网上按揭服务的房地产网站,但发现美国房地产行业的签字非常繁琐,所以改为创立一家电子签名公司,首先服务房地产行业,最终美国有超过110万房产经纪人选择DocuSign来签署房屋交易合同。

3、非常重视合作伙伴

电子签名是嵌入在业务流程中,只是流程中的一个很小的环节,而业务流程已经在很多系统中落地(如Salesforce、SAP等)。 DocuSign充分重视生态合伙的建设,如下图所示,DocuSign有非常多的合作伙伴,其电子签名嵌入到各种应用系统中去,根据官网数据,与350多个应用软件实现了预集成。 DocuSign甚至用上了非常少见,又有战略意义的措施——将股权融资用于招揽合作伙伴。

4、客户类型

由于电子签名的需求广泛存在,同时电子签名又是非常细分的,因此DocuSign向大型客户、中小型企业以及个人用户都提供服务。

5、国际化

DocuSign是天然的国际化,一方面其客户大部分是国际化的客户,另外一方面是其很多合作伙伴都是全球的。 DocuSign总部在美国,在欧洲的美国、英国、法国、以色列、瑞典等国家设立有分公司,在亚洲的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设立有分公司。

5、SRM公司:Coupa

Coupa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主要是Sass模式的公司,由甲骨文公司的二位员工创建,这二位员工原本负责Oracle ERP的采购模块。现任CEO早年在AC(埃森哲)做过SAP顾问。目前销售额48亿,估值约370亿。 Coupa公司呈现四个特点:

主业聚焦

一直聚焦BSM(Business Spend Management)这个领域,这个领域就是原来的SRM,但更重视Spend费用管理。

国际化

绝大部分国外公司都是全球化运营,目标不是盯着自己本土的市场,Coupa也是如此。 从Coupa的官方网站,我们可以看到北美是大本营,在美国有15个办事处,在欧洲的德国、英国、法国、爱尔兰、瑞典、瑞士设有分公司,在亚太的日本、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亚设有分公司,除此之外,在巴西、哥伦比亚、丹麦、芬兰、南非有销售的合作伙伴。 生态链完善

Sass模式下,很多公司的赛道很窄,比如Coupa主业就是BSM(SRM),因此非常强调生态链的建设,这种生态链可以是下游,建立Pass平台、吸引第三方ISV入驻,也可以是销售端。 Coupa这家公司在销售端还是挺有特点的,80%收入来自于渠道分销。 公司一方面跟其他SaaS厂商的产品融合进行销售。 比如:2010年公司就在Salesforce的产品中嵌入费用报销模块,Salesforce成为公司重要的销售渠道。其他合作厂商包括DocuSign、Dell等; 另一方面,由于BSM模块是传统ERP业务范畴的延伸,也需要实施服务。公司合作了埃森哲、德勤等集成商,不仅可以提升交付效率,也能共同销售,扩宽客户渠道。 通过合作伙伴共同销售、实施、推荐、 经销等方式促成的销售订单占比超过 80%。好处是大幅提升销售效率,节省销售费用,坏处是对终端客户的把控力度相对弱。

大型客户(超过1B的客户)主要是与埃森哲、德勤、毕马威等合作,由这些公司负责咨询和实施服务。 三、小结 上文主要描述了中国和美国的To B市场的IT行业,其中美国Sass行业逻辑很简单,公司估值很高,从业人员日子都还不错,但中国目前还处于春秋战国年代,一切都非常的乱,其中可能隐藏着很大的时代变局,对个人、公司来说机遇与风险并存。

中美对比目前看,中国和美国的To B的IT市场其实没法比较,大家都在做相同的事情,但是逻辑完全不同,各方面的差异实在太大。

国际化程度

美国公司都是国际化公司,无论公司是大公司,还是新创立的公司

中国公司无论是传统玩家,还是有雄厚资本的新玩家,基本都在国内本土市场。

战略聚焦

美国公司的战略很聚焦,大部分只有一款或者很少的几款产品,并不是全面铺开

中国公司很多都是多条战线齐头并进,有时是销售导向,看到有机会就进入,有时是研发导向,自己能做出某个产品,就往市场推,并不是产品导向,做出精品出来。这种感觉就像是打仗,谁抢到山头就听谁的。

目标客户

美国公司的目标客户都会包括大型企业,尤其是大型跨国企业

中国绝大部分的公司很奇怪,有些公司刚创业的时候,觉得自己实力一般,所以目标是中小企业,然后一直就提升不了(不想提升)档次,有些互联网巨头也经常强调自己做中小企业,不知道是没有雄心,还是没有能力。

市场估值

美国很多赛道里面都有市值几百亿的Sass公司,有些公司市值达到万亿

中国单纯做Sass的公司,估值超过100亿的公司可能一家还没有。

最后一点是生态能力,美国公司大多是有很强的生态圈。 未来中国会怎么样,是否会国际化、是否会更加聚焦、是否会更加重视生态,是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一切都是未知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会有新的格局,这种格式可能是国际范,也可能是中国特色。 以泛微这家公司为例,假设主要就做协同、工作流,同时与各个公司合作、并与国外的BPM竞争,泛微会怎么样,是会倒闭,还是有更大的发展,要知道美国的Service Now主要就做IT运维这一市场,目前市值是6700亿。

对个人的启示

具体到个人(咨询顾问)来说,有三点启示给大家

1、关注巨头带来的新机会 对从事IT咨询与实施的个人来说,关注互联网巨头和甲方巨头,以及国内其他企业(如用友、金蝶)的招聘机会 做顾问的,如果一直做老本行,再厉害,年薪超过百万还是非常有难度,但这些新入行的公司,高级一点的职位还是挺有机会开出这样的薪水。当然风险也有,招聘与裁员有时共存。

2 长远来说,关注SASS这一行业赛道 人最重要的是选择正确的行业,尽管与国外发展很好的Sass行业比,中国Sass行业发展有不确定性,但也隐藏着机遇,说不定很快就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3 公司层面,商业模式究竟如何 中国未来是会往美国的模式走么,如果是的话,什么样的公司是最有前景的。这些公司最缺什么样的人才,对个人来说,又有哪些机遇。 如果不是的话,未来又会如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中国   华为   行业   美国   市值   新格局   客户   玩家   市场   产品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